一种防眩光盖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4798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4 03:5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防眩光盖板。该防眩光盖板至少包括透明本体、漫反射层及第一减反射层,所述漫反射层设置在所述透明本体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减反射层设置在所述漫反射层远离所述透明本体的一侧的表面上。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的盖板透光性,实现其防眩光功能。

An anti-glare cover

This application discloses an anti-glare cover plate. The anti-glare cover plate comprises at least a transparent body, a diffuse reflector layer and a first antireflective layer, which is arranged on the first surface of the transparent body, and the first antireflective layer is arrang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diffuse reflector layer far from the side of the transparent body. In this way,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cover plate can be improved and its anti-glare function can be realiz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眩光盖板
本申请涉及盖板加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防眩光盖板。
技术介绍
目前一般盖板玻璃多不具备防眩光功能或防眩光功能较差,此类盖板玻璃在较强光源的入射下会产生反射,致使用户在盖板玻璃上看见自己或所处环境的影像,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强光的反射还会使用户产生炫目感。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有两种解决方式:1)电化学镀膜膜法,使盖板玻璃含有一种胶黏体,施加小电荷,胶裁体就发暗,当光敏传感器感觉到眩目强光时,电荷就被激发,盖板玻璃就不眩光了。但在镀制过程中会产生污染。2)在玻璃本体上设置保护膜与防护液等辅助产品,保护膜与防护液工作的基本机理在于:它有或能够形成一个具有亲水作用的表层,使雨水不能形成水滴,光线没有不规则反射,但这些辅助产品在使用条件上有不少限制,使用寿命也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防眩光盖板,以提高的盖板透光性,实现其防眩光功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防眩光盖板,该防眩光盖板至少包括透明本体、漫反射层及第一减反射层,漫反射层设置在透明本体的第一表面上,第一减反射层设置在漫反射层远离透明本体的一侧的表面上。其中,防眩光盖板进一步包括设置在透明本体第二表面上的第二减反射层,其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对设置。其中,第一减反射层包括依次叠层设置的第一氧化钛层、氧化硅层和第二氧化钛层。其中,第一氧化钛层厚度范围为10nm-50nm,氧化硅层的厚度范围为20nm-60nm,第二氧化钛层的厚度范围为10nm-50nm。其中,第一氧化钛层、氧化硅层和第二氧化钛层的厚度之和设置成使防眩光盖板表面的莫氏硬度大于7.0。其中,第一减反射层在可见光380-780nm范围内的平均反射率小于1%。其中,防眩光盖板的反射光在CIELAB色空间中的坐标值为:45≦L≦60,-1≦a≦≦1,-4≦b≦4。其中,漫反射层为以离子源轰击方式形成于透明本体一侧表面上的多孔纳米结构层。其中,防眩光盖板进一步包括颜色层,颜色层设置在第一减反射层远离透明本体的一侧的表面上。其中,颜色层包括图案层或纹理层。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防眩光盖板至少包括透明本体、漫反射层及第一减反射层,所述漫反射层设置在所述透明本体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减反射层设置在所述漫反射层远离所述透明本体的一侧的表面上。通过这种方式,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第一减反射层能够提高透明本体的光透过率,能够实现防眩光盖板的防眩光功能,同时通过漫反射层将未透过的反射光进行漫反射,能进一步减少防眩光盖板的眩光。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防眩光盖板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防眩光盖板中第一减反射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防眩光盖板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实施例防眩光盖板的制造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5是图4实施例中步骤S401的具体流程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防眩光盖板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实施例防眩光盖板的制造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终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本申请首先提出一种盖板,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防眩光盖板101至少包括透明本体102、漫反射层103及第一减反射层104,漫反射层103设置在透明本体102的第一表面上,第一减反射层104设置在漫反射层103远离透明本体102的一侧的表面上。本实施例防眩光盖板101可以为终端的盖板,如手机的盖板等。在将防眩光盖板101安装于终端本体上时,防眩光盖板101的透明本体102背离终端本体设置,即防眩光盖板101在使用时以透明本体102的远离漫反射层103的另一侧表面为外表面。在其它实施例中,防眩光盖板还可以用于家电、汽车等产品。本实施例防眩光盖板101通过第一减反射层104能够提高透明本体102的光透过率,能够实现防眩光盖板101的防眩光功能,同时通过漫反射层103将未透过的反射光进行漫反射,能进一步减少防眩光盖板101的眩光。进一步地,从第一减反射层104的物理特征考虑,第一减反射层104在可见光380-780nm范围内的平均反射率小于1%,该平均反射率可以为0.2%、0.5%及0.8%等;第一减反射层104的表面粗糙度范围可以为1nm-10nm,该表面粗糙度具体可以为1nm、2nm、4nm、6nm、8nm及10nm。进一步地,从透明本体102的材料考虑,为实现上述效果,透明本体102可以包括高透过率的超白玻璃本体,或者包括其它玻璃本体、陶瓷本体、聚苯乙烯本体或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本体等高透过率的透明本体。可选地,本实施例的漫反射层103为以离子源轰击方式形成于透明本体102一侧表面上的多孔纳米结构层。光在具有不同折射率的介质中传输时会产生光反射。光在空气与透明本体102之间传输时会产生反射,本实施例通过将透明本体102的一表面设置多孔纳米结构(孔内为气体),以形成漫反射层103,能够使入射至纳米孔的光不被反射,因此能够提高透明本体102对光的透过率。也就是说,多孔纳米结构能够使透明本体102的光平均折射率更靠近空气的光折射率。为增加防眩光盖板101的硬度,本实施例的第一减反射层104可采用叠层结构,该叠层结构包括依次叠层设置在漫反射层103上的第一氧化钛层201、氧化硅层202和第二氧化钛层203,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从第一氧化钛层201、氧化硅层202和第二氧化钛层203的膜层厚度考虑,第一氧化钛层厚度范围可以为10nm-50nm,该厚度具体为10nm、20nm、30nm、40nm及50nm;氧化硅层的厚度范围可以为20nm-60nm,该厚度具体为20nm、30nm、40nm、50nm及60nm;第二氧化钛层的厚度范围可以为10nm-50nm,该厚度具体为10nm、20nm、30nm、40nm及50nm。进一步地,从第一氧化钛层201、氧化硅层202和第二氧化钛层203的物理特征考虑,第一氧化钛层201、氧化硅层202和第二氧化钛层203的厚度之和设置成使防眩光盖板101的表面的莫氏硬度大于7.0,该莫氏硬度具体可以为7.2、7.5、8.0及8.5等。在一具体应用中,防眩光盖板101的反射光在CIELAB色空间中的坐标值为:45≦L≦60,-1≦a≦≦1,-4≦b≦4。为进一步提高防眩光盖板对光的透过率,本申请提出第二实施例的防眩光盖板,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防眩光盖板301在上述防眩光盖板101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设置在透明本体302的第二表面上的第二减反射层303,其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对设置。本实施例通过在透明本体302的第二表面上第二减反射层303,能够将被第一减反射层304反射的光进行透射,因此,能够提高防眩光盖板301的光透过率。其中,为了简化防眩光盖板301的制造工艺及节约成本,第二减反射层303与第一减反射层304的材料、尺寸均相同,且二者通过同一工艺形成。本申请进一步提出一种防眩光盖板的制造方法,如图4所示,该制造方法可用于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眩光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光盖板至少包括透明本体、漫反射层及第一减反射层,所述漫反射层设置在所述透明本体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减反射层设置在所述漫反射层远离所述透明本体的一侧的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眩光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光盖板至少包括透明本体、漫反射层及第一减反射层,所述漫反射层设置在所述透明本体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减反射层设置在所述漫反射层远离所述透明本体的一侧的表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光盖板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透明本体第二表面上的第二减反射层,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反射层包括依次叠层设置的第一氧化钛层、氧化硅层和第二氧化钛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眩光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氧化钛层厚度范围为10nm-50nm,所述氧化硅层的厚度范围为20nm-60nm,所述第二氧化钛层的厚度范围为10nm-50n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眩光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宇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易晟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