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94383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4 0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其中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柔性基板及金属网格触控电极层。所述金属网格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柔性基板上,所述金属网格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驱动电极和多个感应电极。每一所述驱动电极和每一所述感应电极内分别设置有相互间隔的多个浮置电极,其中所述浮置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绝缘,且所述浮置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同层设置。借此,屏蔽和分散所述OLED层的干扰信号,以提升触控灵敏度。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Its Making Method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touch display panel, a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a touch display device, wherein the touch display panel comprises a flexible substrate and a metal grid touch electrode layer. The metal grid touch electrode layer is arranged on the flexible substrate, and the metal grid touch electrode layer has a plurality of driving electrodes and induction electrodes. Each driving electrode and each induction electrode are separately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floating electrodes spaced each other. The floating electrodes are insulated from the driving electrodes and the induction electrodes, and the floating electrodes are arranged in the same layer with the driving electrodes and the induction electrodes. In this way, the interference signals of the OLED layer are shielded and dispersed to enhance the touch sensitiv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
,尤其是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有源矩阵驱动有机发光二极管(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AMOLED)显示技术快速发展,对应的触控方案也同步跟进。目前搭配AMOLED显示屏的触控技术主要有外挂式(AddonType)触控薄膜贴合技术和玻璃封装(On-Cell)技术。无论是外挂式还是玻璃封装技术,都存在增加产品厚度而影响窄边框设计的问题。外挂式触控薄膜贴合技术,通过光学透明胶(OpticalClearAdhesive;OCA)将触控薄膜和AMOLED显示屏贴合在一起。根据实际产品结构不同,触控薄膜可以放置在偏光片的上方或者下方,其贴合公差一般都在0.1mm以上且增加了贴合次数,所以外挂式触控薄膜贴合技术会增大产品厚度而且不利于窄边框产品设计。On-CellAMOLED触控技术是在显示屏的封装玻璃上制作触控感应线路,然后将封装玻璃的一面通过玻璃胶与AMOLED显示屏贴合在一起,不需要再单独贴合外挂式触控薄膜。由于这种结构只适合制作刚性的AMOLED显示屏,而且产品整体厚度较厚,不适合当前产品轻薄化的发展方向。另外,在AMOLED显示屏的(ThinFilmEncapsulation;TFE)薄膜封装层上制作触控感应线路時,由于触控传感器(touchsensor)距离TFT层非常近,极易受到TFT扫描信号的干扰,例如产生噪音(noise)等信号干扰,导致触控功能无法正常、有效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屏蔽和分散所述OLED层的干扰信号,提升触控灵敏度,同时减少了触控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贴合工艺,降低产品厚度。为达成本专利技术的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柔性基板及金属网格触控电极层。所述金属网格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柔性基板上,所述金属网格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驱动电极和多个感应电极。每一所述驱动电极和每一所述感应电极内分别设置有相互间隔的多个浮置电极,其中所述浮置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绝缘,且所述浮置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同层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每一所述浮置电极在每一所述驱动电极和每一所述感应电极内分别沿一特定角度线性排列,所述特定角度为45度或135度。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浮置电极的形状为圆弧形、圆形、矩形或六边形。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浮置电极内还包括多个从属浮置电极,每一所述从属浮置电极彼此间隔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之间以T形交互区、L形交互区或脉冲矩阵交互区相互嵌入连接,以增大触控接触面积,所述T形交互区、所述L形交互区或所述脉冲矩阵交互区以至少二导电通孔,导通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金属网格触控电极层的触控信号方向与所述柔性基板的一栅极(Gate)信号线方向和一源漏极(SD)信号线方向之间的夹角分别为45度。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柔性基板上的基底层和设置在所述基底层上的绝缘层,所述金属网格触控电极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底层上的第一金属层、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上的第二金属层,以及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二金属层的导电通孔,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异层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导电通孔开设在所述绝缘层,所述第二金属层通过所述导电通孔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金属层,以将相互间隔的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导通,所述导电通孔的材质与所述第二金属层的材质相同。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柔性基板包括层叠设置的柔性衬底、有机发光二极管层和薄膜封装层,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层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子像素,所述金属网格触控电极层的触控金属线路设置在相邻的每一所述子像素之间,且线宽介于0.5~5微米(μm)。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金属网格触控电极层上的保护层,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再者,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提供柔性基板;及S20、在所述柔性基板上形成金属网格触控电极层,所述金属网格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驱动电极和多个感应电极,每一所述驱动电极和每一所述感应电极内分别形成有相互间隔的多个浮置电极;其中所述浮置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绝缘,且所述浮置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同层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柔性基板上形成基底层;在所述基底层上形成第一金属层;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形成绝缘层;及在所述绝缘层上形成第二金属层,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异层设置,且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二金属层。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当形成所述第二金属层时,进一步蚀刻所述第二金属层以形成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二金属层的导电通孔,以导通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每一所述浮置电极内还包括制作多个从属浮置电极,每一所述从属浮置电极彼此间隔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金属网格触控电极层的触控信号方向与所述柔性基板的一栅极(Gate)信号线方向和一源漏极(SD)信号线方向之间的夹角分别为45度。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带来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通过特殊的金属网格触控感应线路(即触控感应图案)采用触控信号与所述OLED层的栅极(Gate)和源漏极(SD)信号之间的夹角呈45°角的设计方案,以最大程度的减小触控信号与栅极信号和源漏极信号的重叠面积。因此,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触控OLED显示面板的驱动信号对触控信号的干扰,进而增强触控稳定性和灵敏度,实现柔性显示触控。另外,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导通性好,对所述OLED层光学影响小的架桥金属方案。具体而言,在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之间设置例如T形交互区。T形交互区内采用双M形架桥金属连接,将相互隔离且相邻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导通。借此,增大Tx、Rx触控感应面积,扩大触控感应区域,有效增强触控感应信号,实现互电容触控功能。再者,触控驱动和感应电极都设置有圆弧形、圆形等形状的浮置电极,所述浮置电极与触控电极和感应电极隔离,用于屏蔽和分散OLED层的干扰信号,有效控制电容值的大小、屏蔽和分散所述OLED层的干扰信号并提升触控灵敏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的横截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多个子像素间隔的设置在金属网格触控电极层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通过金属引线连接的示意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之间的T形交互区的示意图;图4B为图4A的4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金属网格触控电极层的触控信号方向与栅极信号线方向和一源漏极信号线方向的示意图;及图6为本专利技术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方块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提及“实施例”意指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柔性基板;及金属网格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柔性基板上,所述金属网格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驱动电极和多个感应电极,每一所述驱动电极和每一所述感应电极内分别设置有相互间隔的多个浮置电极,其中所述浮置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绝缘,且所述浮置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同层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柔性基板;及金属网格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柔性基板上,所述金属网格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驱动电极和多个感应电极,每一所述驱动电极和每一所述感应电极内分别设置有相互间隔的多个浮置电极,其中所述浮置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绝缘,且所述浮置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同层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浮置电极在每一所述驱动电极和每一所述感应电极内分别沿一特定角度线性排列,所述特定角度为45度或135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置电极的形状为圆弧形、圆形、矩形或六边形。4.根据权利要求1至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置电极内还包括多个从属浮置电极,每一所述从属浮置电极彼此间隔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之间以T形交互区、L形交互区或脉冲矩阵交互区相互嵌入连接,以增大触控接触面积,所述T形交互区、所述L形交互区或所述脉冲矩阵交互区以至少二导电通孔,导通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网格触控电极层的触控信号方向与所述柔性基板的一栅极(Gate)信号线方向和一源漏极(SD)信号线方向之间的夹角分别为45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柔性基板上的基底层和设置在所述基底层上的绝缘层,所述金属网格触控电极层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底层上的第一金属层、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上的第二金属层,以及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二金属层的导电通孔,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异层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通孔开设在所述绝缘层,所述第二金属层通过所述导电通孔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金属层,以将相互间隔的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导通,所述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波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