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的预塑形可调节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4341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4 0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的预塑形可调节导管,包括导引导管、微导管以及预塑形的中间导管;中间导管套设于微导管周向,导引导管套设于中间导管周向;中间导管由主体和U形头固连而成;U形头具有可塑末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专门针对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设计,能大幅降低在此处实施介入栓塞手术的难度,并缩短手术时间。

Pre-plastic adjustable catheter for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linoid aneurysm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pre-plastic adjustable catheter for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linoid aneurysms, including a guide tube, a micro-catheter and a pre-plastic intermediate catheter; the intermediate catheter is arranged around the micro-catheter and the guide tube is arranged around the intermediate catheter; the intermediate catheter is fixed by the main body and the U-shaped head; and the U-shaped head has a plastic end.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and convenient use, and i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clinoid segment aneurysm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hich can greatly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operation and shorten the operation ti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的预塑形可调节导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的预塑形可调节导管,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据专利技术人所知,颅内动脉瘤常采用介入栓塞法,即以微导管从导引导管中伸出,进入动脉瘤开口处,再通过微导管向瘤内填充弹簧圈进行栓塞,从而实现对动脉瘤的治疗,耗时通常较短,仅需10-20分钟。然而,颈内动脉的床突段呈U形,甚至呈V形,在此段发生的动脉瘤,如位于床突上段眼动脉对侧,由于角度狭小,用微导管超选入动脉瘤内的难度非常大,常常要耗费半小时,甚至1个多小时才能成功完成栓塞,不利于降低手术难度和保证手术安全。经检索发现,申请号CN201610289704.4、申请公布号CN106037853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微导管塑形支架及制备方法,先根据目标患者颅内血管重建的三维数据设计个性化的微导管塑形支架,再使用该微导管塑形支架对微导管进行塑形,然后将所得微导管用于目标患者的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有利于微导管在手术中精确到位。然而,该技术方案比较复杂,需要用到一系列处理软件,并且要用到3D打印机来制造微导管塑形支架,这就不太适合全部在医院内完成,而是需要与外部机构进行合作,容易因此导致效率不高,延长手术等待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用于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的预塑形可调节导管,医生只需根据患者的颅内血管影像对其可调节段进行塑形即可投入使用,简单方便。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用于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的预塑形可调节导管,包括导引导管和微导管,其特征是,还包括预塑形的中间导管;所述中间导管套设于微导管周向,所述导引导管套设于中间导管周向;所述中间导管由主体和U形头固连而成;所述U形头具有可塑末端。该结构中,通过设置含U形头的预塑形中间导管,将原先把微导管进行大角度折转的高难度操作转化为沿中间导管推进的简易操作,这就大幅降低了手术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中间导管的U形头可适应绝大多数患者颈内动脉床突段的角度,再加上其可塑末端作为可调节段,可根据患者颅内血管影像进行调节,使它能最终对准动脉瘤开口处,供微导管伸入动脉瘤内,进而填充弹簧圈进行栓塞,这就使整个预塑形可调节导管能普遍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的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以下优选方案:优选地,所述可塑末端具有:在蒸汽熏蒸后软化以供塑形的可塑状态,以及在可塑状态基础上随温度降低而固定形状的固化状态。采用该优选方案,可使可塑末端能更好地实现可调节作用。优选地,所述U形头由第一竖部、弯部、第二竖部以及可塑末端依次一体固连而成,所述第一竖部、弯部和第二竖部形成U字形,所述第一竖部与中间导管的主体一体固连。更优选地,所述第一竖部、第二竖部分别基本呈直线形或弧线形。更优选地,所述第一竖部与中间导管的主体的连接处以弧线过渡。更优选地,所述第一竖部的长度为8±1mm,所述第二竖部的长度为5±0.5mm,所述可塑末端的的长度为2±0.5mm;所述第一竖部和第二竖部之间的最短间距为2±0.5mm。采用以上优选方案,可使U形头能更好地适应颈内动脉床突段。优选地,所述中间导管具有与血管内壁抵靠以固定中间导管位置的抵靠点,所述抵靠点包括第一抵靠点和第二抵靠点;所述第一抵靠点位于第一竖部与中间导管主体的连接处;所述第二抵靠点位于第一竖部与弯部的连接处。更优选地,所述抵靠点还包括位于中间导管主体中部的第三抵靠点。采用以上优选方案,可使中间导管更好地固定在血管内,保证可靠性。优选地,所述中间导管内还设有控制丝;所述中间导管具有:控制丝脱离U形头使其保持U字形的第一状态,以及控制丝插入U形头使其伸直的第二状态。采用该优选方案,可使中间导管更易于操作。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专门针对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设计,能大幅降低在此处实施介入栓塞手术的难度,并缩短手术时间。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具体实施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用于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的预塑形可调节导管,包括导引导管01、微导管02以及预塑形的中间导管03;中间导管03套设于微导管02周向,导引导管01套设于中间导管03周向;中间导管03由主体04和U形头05固连而成;U形头05具有可塑末端06。可塑末端06具有:在蒸汽熏蒸后软化以供塑形的可塑状态,以及在可塑状态基础上随温度降低而固定形状的固化状态。U形头05由第一竖部07、弯部08、第二竖部09以及可塑末端06依次一体固连而成,第一竖部07、弯部08和第二竖部09形成U字形,第一竖部07与中间导管的主体04一体固连。第一竖部07、第二竖部09分别基本呈直线形或弧线形。第一竖部07与中间导管的主体04的连接处以弧线过渡。第一竖部07的长度为8±1mm,第二竖部09的长度为5±0.5mm,可塑末端06的的长度为2±0.5mm;第一竖部07和第二竖部09之间的最短间距为2±0.5mm。如图2所示,中间导管03具有与血管内壁抵靠以固定中间导管03位置的抵靠点,抵靠点包括第一抵靠点10和第二抵靠点11;第一抵靠点10位于第一竖部07与中间导管主体04的连接处;第二抵靠点11位于第一竖部07与弯部08的连接处。抵靠点还包括位于中间导管主体04中部的第三抵靠点12。中间导管03内还设有控制丝(图中未示);中间导管03具有:控制丝脱离U形头05使其保持U字形的第一状态,以及控制丝插入U形头05使其伸直的第二状态。使用时,先根据患者颅内血管影像,对可塑末端06进行调节,使它能最终对准动脉瘤14开口处;然后,使中间导管03处于其第二状态,并容纳于导引导管01内,同时微导管02容纳于中间导管03内;之后,先将导引导管01放入血管内预定位置,再将中间导管03沿血管伸向动脉瘤14所在区域;当中间导管03到达动脉瘤14附近时,先使中间导管03处于其第一状态,再使可塑末端06对准动脉瘤14开口处;之后,微导管02从中间导管03内伸出且进入动脉瘤14内,进而填充弹簧圈进行栓塞。除上述实施例外,本技术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的预塑形可调节导管,包括导引导管和微导管,其特征是,还包括预塑形的中间导管;所述中间导管套设于微导管周向,所述导引导管套设于中间导管周向;所述中间导管由主体和U形头固连而成;所述U形头具有可塑末端。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的预塑形可调节导管,包括导引导管和微导管,其特征是,还包括预塑形的中间导管;所述中间导管套设于微导管周向,所述导引导管套设于中间导管周向;所述中间导管由主体和U形头固连而成;所述U形头具有可塑末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塑形可调节导管,其特征是,所述可塑末端具有:在蒸汽熏蒸后软化以供塑形的可塑状态,以及在可塑状态基础上随温度降低而固定形状的固化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塑形可调节导管,其特征是,所述U形头由第一竖部、弯部、第二竖部以及可塑末端依次一体固连而成,所述第一竖部、弯部和第二竖部形成U字形,所述第一竖部与中间导管的主体一体固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塑形可调节导管,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竖部、第二竖部分别基本呈直线形或弧线形。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塑形可调节导管,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竖部与中间导管的主体的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万印顾建平陈亮苏浩波陈骅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市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