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框架梁与叠合板的干式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940916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4 0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框架梁与叠合板的干式连接结构,包括框架梁、叠合板、和支撑架,叠合板内布置横向受力钢筋和纵向受力钢筋并预埋预制钢构件,预制钢构件两侧肋条上预留连接孔,顶部预留螺栓孔,纵向受力钢筋穿过连接孔并与预制钢构件固定在一起;支撑架两条边预留螺栓孔,两个支撑架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框架梁两侧,叠合板通过穿过预制钢构件顶部预留螺栓孔的螺栓与支撑架连接进而与框架梁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装配式建筑,现场操作简单,能够有效解决框架梁与叠合板的搭接时施工困难和连接稳固性。在合理构造的前提下,使整个连接节点处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和刚度,以及满足在现场施工安全要求,加快施工进度。

A Dry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Assembled Frame Beam and Composite Plate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dry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an assembled frame beam and a composite plate, which includes a frame beam, a composite plate, and a support frame, in which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bars are arranged and prefabricated steel members are embedded, connecting holes are reserved on the ribs on both sides of the prefabricated steel members, bolt holes are reserved at the top, and the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bars are fixed together with the prefabricated steel members through the connecting holes. Bolt holes are reserved on both sides of the support frame, and the two support frames are fixed on both sides of the frame beam by bolt connection, and the composite plate is connected with the frame beam by bolts passing through the reserved bolt holes at the top of the prefabricated steel members.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directed at the assembly building and has simple field operation, and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construction difficulties and the connection stability when the frame beam and the composite plate are lapped. Under the premise of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the whole joint has the necessary bearing capacity and stiffness, and meets the safety requirements of construction on site, so as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框架梁与叠合板的干式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结构
,特别是涉及一种装配式框架梁与叠合板的干式连接结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配式混凝土建筑是指以工厂化生产的混凝土预制构件为主,通过现场装配的方式设计建造的混凝土结构类房屋建筑。构件的装配方法一般有现场后浇叠合层混凝土、钢筋锚固后浇混凝土连接等,钢筋连接可采用套筒灌浆连接、焊接、机械连接及预留孔洞搭接连接等做法。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流行的装配式预制大板住宅,由于结构整体性差、渗漏、楼板裂缝等原因,存在许多影响结构安全及正常使用的隐患和缺陷,逐渐被现浇混凝土结构所取代。但随着当前新兴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引进了许多国外先进技术,本土化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造新技术正逐步形成。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依据装配化程度高低可分为全装配和部分装配两大类。全装配建筑一般限制为低层或抗震设防要求较低的多层建筑;部分装配混凝土建筑主要构件一般采用预制构件、在现场通过现浇混凝土连接,形成装配整体式结构的建筑。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功能和物理性能存在许多局限和不足,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研发水平还跟不上社会需求及建筑技术发展的变化,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已逐渐被全现浇混凝土建筑体系取代,目前除装配式单层工业厂房建筑体系应用较广泛外。其他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的工程应用极少。预制结构抗震的整体性和设计施工管理的专业化研究不够,造成其技术经济性较差。是导致预制结构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根本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框架梁与叠合板的干式连接结构,该结构能够增强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与叠合板连接的牢固性,采用螺栓配合支撑架连接,显著提高抗震性能。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配式框架梁与叠合板的干式连接结构,包括框架梁、叠合板、支撑架,叠合板内布置横向受力钢筋和纵向受力钢筋,叠合板与框架梁连接处附近上下对称预埋两块预制钢构件,预制钢构件包括肋条、钢质面板和肋条拐角,钢质面板的两端分别与肋条顶部连接,钢质面板上预留螺栓孔,肋条上预留钢筋连接孔,肋条底部与肋条拐角连接,横向受力钢筋通过穿过两侧肋条上预留钢筋连接孔与预制钢构件固定在一起,纵向受力钢筋和肋条拐角通过焊接连接;两个支撑架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框架梁两侧,相邻两个叠合板的一端搭接在框架梁上,通过穿过预制钢构件上预留螺栓孔的螺栓与支撑架连接进而与框架梁固定在一起。进一步地,钢筋连接孔的数量与叠合板内布置的横向受力钢筋数目相同。进一步地,支撑架整体为直角形,两条直角边上等距预留螺栓孔,两条直角边的内缘连接处设置成弧形。进一步地,叠合板内横向受力钢筋和纵向受力钢筋等间距布置。进一步地,框架梁、叠合板、支撑架、预制钢构件上均分别等间距预留有尺寸大小相等的螺栓孔。进一步地,肋条拐角上表面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大于30mm,钢质面板暴露在空气中与混凝土表面水平。进一步地,叠合板整体厚度大于90mm。一种装配式框架梁与叠合板的干式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预制叠合板,在叠合板内预埋预制钢构件;②将支撑架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框架梁左右两侧;③将相邻两块叠合板搭接在框架梁上;④通过螺栓将叠合板和支撑架连接在一起。本专利技术所具有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一种装配式框架梁与叠合板的干式连接结构,主要包括:框架梁、叠合板、螺栓、支撑架、横向受力钢筋、纵向受力钢筋、预制钢构件,所述叠合板内布置横向受力钢筋和纵向受力钢筋并预埋预制钢构件,预制钢构件两侧肋条上预留连接孔,顶部预留螺栓孔,纵向受力钢筋穿过连接孔并与预制钢构件固定在一起;支撑架两条边预留螺栓孔,两个支撑架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框架梁两侧,叠合板通过穿过预制钢构件顶部预留螺栓孔的螺栓与支撑架连接进而与框架梁连接。由于支撑架处受力较大,因此支撑架两条直角边的内缘连接处设置成弧形,使其受力均匀。叠合板内横向受力钢筋和纵向受力钢筋等间距布置,使叠合板整体受力均匀,防止出现应力集中。本专利技术针对装配式建筑,现场操作简单,能够有效解决框架梁与叠合板的搭接时施工困难和连接稳固性。在合理构造的前提下,使整个连接节点处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和刚度,以及满足在现场施工安全要求,加快施工进度。能够增强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与叠合板连接的牢固性,提高节能性能,采用螺栓配合支撑架连接,显著提高抗震性能,并大幅降低连接件数量,简化施工,显著提升施工效率,推动我国装配式混凝土高层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降低资源及能源消耗。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装配式框架梁与叠合板的干式连接结构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装配式多跨框架梁与叠合板的干式连接结构正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装配式多跨框架梁与叠合板的干式连接结构俯视图;图4为图2中A-A截面剖面图;图5为支撑架结构示意图;图6为预制钢构件正视图;图7为预制钢构件侧视图;图8为预制钢构件与横纵向受力钢筋连接示意图;图9为预制钢构件与横纵向受力钢筋连接正视图;图10为叠合板内部配筋正视图;图11为叠合板内部配筋俯视图;图12为图10中B-B截面剖面图。图中:1为框架梁;2为叠合板;3为螺栓;4为支撑架;5为横向受力钢筋;6为纵向受力钢筋;7为预制钢构件;7-1为肋条;7-2为钢筋连接孔;7-3为钢质面板;7-4为肋条拐角;8为螺栓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装配式框架梁与叠合板的干式连接结构,主要包括框架梁1、叠合板2、支撑架4。如图10-12所示,叠合板2整体厚度大于90mm,其内布置横向受力钢筋5和纵向受力钢筋6,叠合板与框架梁1连接处附近上下对称预埋两块预制钢构件7。如图6-9所示,预制钢构件7包括肋条7-1、钢质面板7-3和肋条拐角7-4,钢质面板7-3的两端分别与肋条7-1顶部连接,钢质面板7-3上预留螺栓孔8,肋条7-1上预留钢筋连接孔7-2,肋条7-1底部与肋条拐角7-4连接,横向受力钢筋5通过穿过两侧肋条7-1上预留钢筋连接孔7-2与预制钢构件7固定在一起,纵向受力钢筋6和肋条拐角7-4通过焊接连接,肋条拐角7-4上表面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大于30mm,钢质面板7-3暴露在空气中与混凝土表面水平。叠合板2内横向受力钢筋5和纵向受力钢筋6等间距布置。两个支撑架4通过螺栓3连接固定在框架梁1两侧,相邻两个叠合板2的一端搭接在框架梁1上,通过穿过预制钢构件7上预留螺栓孔的螺栓与支撑架4连接进而与框架梁1固定在一起。钢筋连接孔7-2的数量与叠合板2内布置的横向受力钢筋5数目相同。如图5所示,支撑架4由工厂提前预制,整体为直角形,两条直角边上等距预留螺栓孔8,两条直角边的内缘连接处设置成弧形增强受力性能。框架梁1、叠合板2、支撑架4、预制钢构件7上均分别等间距预留有尺寸大小相等的螺栓孔8。一种装配式框架梁与叠合板的干式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预制叠合板2,在叠合板2内预埋预制钢构件7;②将支撑架4通过螺栓3连接固定在框架梁1左右两侧;将相邻两块叠合板2搭接在框架梁1上;将相邻两块叠合板2搭接在框架梁1上;通过螺栓3将叠合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框架梁与叠合板的干式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梁(1)、叠合板(2)、支撑架(4),叠合板(2)内布置横向受力钢筋(5)和纵向受力钢筋(6),叠合板与框架梁(1)连接处附近上下对称预埋两块预制钢构件(7),预制钢构件(7)包括肋条(7‑1)、钢质面板(7‑3)和肋条拐角(7‑4),钢质面板(7‑3)的两端分别与肋条(7‑1)顶部连接,钢质面板(7‑3)上预留螺栓孔(8),肋条(7‑1)上预留钢筋连接孔(7‑2),肋条(7‑1)底部与肋条拐角(7‑4)连接,横向受力钢筋(5)通过穿过两侧肋条(7‑1)上预留钢筋连接孔(7‑2)与预制钢构件(7)固定在一起,纵向受力钢筋(6)和肋条拐角(7‑4)通过焊接连接;两个支撑架(4)通过螺栓(3)连接固定在框架梁(1)两侧,相邻两个叠合板(2)的一端搭接在框架梁(1)上,通过穿过预制钢构件(7)上预留螺栓孔的螺栓与支撑架(4)连接进而与框架梁(1)固定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框架梁与叠合板的干式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梁(1)、叠合板(2)、支撑架(4),叠合板(2)内布置横向受力钢筋(5)和纵向受力钢筋(6),叠合板与框架梁(1)连接处附近上下对称预埋两块预制钢构件(7),预制钢构件(7)包括肋条(7-1)、钢质面板(7-3)和肋条拐角(7-4),钢质面板(7-3)的两端分别与肋条(7-1)顶部连接,钢质面板(7-3)上预留螺栓孔(8),肋条(7-1)上预留钢筋连接孔(7-2),肋条(7-1)底部与肋条拐角(7-4)连接,横向受力钢筋(5)通过穿过两侧肋条(7-1)上预留钢筋连接孔(7-2)与预制钢构件(7)固定在一起,纵向受力钢筋(6)和肋条拐角(7-4)通过焊接连接;两个支撑架(4)通过螺栓(3)连接固定在框架梁(1)两侧,相邻两个叠合板(2)的一端搭接在框架梁(1)上,通过穿过预制钢构件(7)上预留螺栓孔的螺栓与支撑架(4)连接进而与框架梁(1)固定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框架梁与叠合板的干式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钢筋连接孔(7-2)的数量与叠合板(2)内布置的横向受力钢筋(5)数目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框架梁与叠合板的干式连接结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年朱鑫泉王颖光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