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斗装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1392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矿井巷道掘进用装岩设备,是耙装机和转载机“合二为一”的新机型,为缩短掘进装岩辅助作业时间而设计,是在现有机型后部增加有尾部滚筒、承载架、改向滚筒、电动滚筒、转运架、卸载架、卸载滚筒、拉紧装置、撑脚及行走架等构成的皮带转载部,并把耙装绞车移至台车顶部,卸料槽前移,台车设有转弯转盘。该机有装岩和转载两项功能,一次调车可装4~6辆,大大减少钢丝绳的损耗以及耙斗和断绳伤人的可能性。(*该技术在200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矿井巷道掘进用的装岩设备,是耙装机和转载机“合二为一”的新机型。可称之转载式耙斗装岩机。在巷道掘进中,作为装载设备的装岩机有多种,主要分耙斗式装岩机、铲斗式装岩机两种。铲斗式又分为后卸式、侧卸式两种。耙斗式又分为骑溜式、液压传动式调车盘式等多种型式。耙斗式装岩机,简称耙装机,由于装载能力大、装岩效率高、安全可靠、故障少、易维修等优点,愈来愈显示其优越性,受到用户欢迎。不过,目前的耙装机在使用中也有如下突出问题存在,有待解决①其工作效率受转载运输和调车方式影响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如固定车场调车时,其实际生产能力只发挥20~30%。②钢丝绳磨损严重,消耗量大。一般每月需换一次绳,平均开拓一米巷道需要一米钢丝绳。为解决耙装机的转载问题,曾出现过一些解决办法,如梭车转载、转载机、调车盘耙装机等。与梭车配套使用,耙装机可发挥其生产能力的95%。但因煤矿掘进存在二次卸载问题,故梭车转载在煤炭系统还很少见,仅在冶金行业使用。皮带转载机国内厂家生产有几种,它们大都一次转载1.1立方米矿车5~10辆,长16~24米。因机身太长、移动不变等不足,目前在煤炭系统得不到推广。上海煤研所研制的带调车盘的耙装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但需要双轨。因受井下实际条件的限制,大部分矿井难以采用,局限性大。本技术的设计目的在于,解决耙装机的转载问题,使其更好地发挥生产能力,并且能适应于井下一般巷道;克服钢丝绳磨损严重、消耗量大的弊端。本技术的设计目的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在保留原耙装机优点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即在现有机型后部增加皮带转载部,使之成为转载式耙斗装岩机。具体地讲,就是在底部有台车17,台车17底盘下装有车轮、卡轨器18,台车17上有耙装绞车13,台车17前部由挡板5、进料槽6、插板7、卸料槽10构成耙装矸石的槽,由绞车13的滚筒引出的牵引钢丝绳4,一股联结在耙斗3的前端,另一股绕过由固定楔1固定于掘进迎头的尾轮2,联结在耙斗3的后端,在绞车13的前下方有辅助刹车12,它的左侧有操纵系统15的耙装机上,采取如下措施(一)在其后部增加皮带转载部,该部有位于中下方的改向滚筒14和电动滚筒16,位于前端的尾部滚筒8及支撑该滚筒的呈前倾方向的承载架9,位于上部中段的为转运架19、后端的为卸载架20,二者呈水平方向。卸载架20的尾部有卸载滚筒24及其拉紧装置25、其下方有撑脚21支撑、其底面还附有迁移耙装机备用的行走架22。运送带23包绕在上述各滚筒上、并有承载架9、转运架19、和卸载架20上的托滚所承托,贯穿前后。(二)转载部的承载架9、转运架19、以台车17的车架为支撑架,改向滚筒14、电动滚筒16安装在台车17的上车架的下部,取代原来绞车所在位置,而绞车13位于台17的顶部,改向滚筒14的上方。钢丝绳4从绞车13的滚筒上直接出绳牵引耙斗3。(三)转载部的承载架9和尾部滚筒8插在卸料槽10的下方,卸料槽10的位置位于已有耙装机的上料槽的位置上、即操作人员的前方。本技术的设计目的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在本技术耙装机的台车17上设有为转弯而用的转盘。由于转载部的增加,机身加长不少,为适应在巷道中整体迁移的需要,台车17的下部、上车架和底盘间设有转盘,使底盘为可转动式。底盘,又称下车架。转盘亦可设在台车17上部、台车17和耙装部的接合处。耙斗牵引绞车13采用现有耙装机所较多使用的行星轮传动机构,耙斗牵引系统采用国内少数厂所用的新型式--液压传动式也可以。绞车13的操纵系统15可以采用手动形式,也可以采用液压形式。本技术实现了耙装机和转载机“合二为一”,具有装岩和转载两项功能;耙斗牵引系统简化,比传统的耙斗装岩机有较大的突破。由于实现了耙装和转载联合作业,一次调车可装载4~6辆矿车,减少了调车的辅助时间,从而缩短了装岩作业时间,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由于耙斗牵引钢丝绳从绞车的滚筒上直接出绳,减少了滑轮导向,大大减少了钢丝绳的损耗,使钢丝绳的使用寿命约提高3倍。耙斗卸料槽的前移,减少了耙斗及断绳伤人的可能性,保证了操作人员的安全。附图本技术的主要结构及工作示意图。实施例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案作进一步详述。该机在结构上由耙装和转载两部分组成。耙装部分包括附图中的1-固定楔,2-尾轮,3-耙斗,4-钢丝绳,5-挡板,6-进料槽,7-插板,10-卸料槽,11-托轮组,12-辅助刹车,13-绞车,15-操纵系统,17-台车,18-卡轨器等。转载部分包括附图中的8-尾部滚筒,9-承载架,14-改向滚筒,16-电动滚筒,19-转运架,20-卸载架,21-撑脚,22-行走架,23-运送带,24-卸载滚筒,25-拉紧装置以及上、下清扫器等。由于增加了转载部,使耙装部分的某些部位需作改动(一)在绞车13移至台车17的顶部,去掉原有的六组绳轮,而由绞车滚筒直接出绳。为便于排绳,在滚筒绞车前增加托轮组11。(二)卸料槽10前移,移至绞车13前方,即操作人员的前方,从而避免了把耙斗牵引至操作人员之后卸料,而引起的耙斗和断绳伤人的事故。(三)台车17是耙装部分的机架,也是转载部分的机架。它由上车架、底盘或称下车架、车轮、碰头等组成。在上车架和底盘间设有转盘,以适应在巷道中整体迁移时转弯的需要。台车17上原有四根立柱,现增加两根,以支撑转运架19。(四)卸料槽10卸料口改为漏斗式,以防往皮带23上卸料外溢。转载部分采用7.5千瓦的电动滚筒驱动,与已有转载机相比,结构紧凑,长度、体积大大减小。电动滚筒是带式输送机新型驱动装置,其变速系统在滚筒内,结构整齐、紧凑,对降低整机高度很有利。转载部运送带23或称皮带的调整有四处--四个滚筒皆可调,调整量大,便于皮带的调偏、涨紧。转载部分的前端的承载部,即尾部滚筒8和承载架9,插在卸料槽10的底下。承载架9的七组托滚为缓冲托滚,以减少卸料对皮带的损伤。转运架19可根据需要加长或缩短,一般安装3~5节,每节都可互换,与之相应的一次装车数为4~6辆矿车。转运架19、卸载架20都设计为可拆卸式。在它们下面安有撑脚21,撑脚为螺旋调高式的,高度易调整、便于找平衡。撑脚的数量随转运架19的增加而相应增加。行走架22下端带轮,放下它,可以整体迁移。耙斗牵引绞车部分,电动机为17千瓦,选用0.3立方米容积的耙斗,此斗容应用较广;绞车13采用使用较多的行星轮传动机构,具有传动扭矩大、运行可靠的特点,并可与原有耙装机绞车互换。操纵系统15采用手动操纵。各组成部件的联接全部采用螺栓及销轴联接,拆装方便,安全可靠。工作过程绞车13是耙装部分的驱动机构,绞车电机将动力传给减速器,再传给工作滚筒和空程滚筒的中心轮,通过操纵系统15,使工作滚筒、空程滚筒转动,钢丝绳4牵引耙斗3实现耙装。矸石被耙到卸料槽10卸在转载部分的运送带23上,再由运送带输送进矿车,电动滚筒16是带动运送带23实现转载装车的驱动机构。权利要求1.一种巷道掘进用耙斗装岩机,其底部有台车(17),台车(17)底盘下装有车轮、卡轨器(18),台车上按装有耙装绞车,台车前方由挡板(5)、进料槽(6)、插板(7)与卸料槽构成耙装矸石的槽,由耙装绞车滚筒引出的钢丝绳(4),一股联结在耙斗(3)前端,另一股绕过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巷道掘进用耙斗装岩机,其底部有台车(17),台车(17)底盘下装有车轮、卡轨器(18),台车上按装有耙装绞车,台车前方由挡板(5)、进料槽(6)、插板(7)与卸料槽构成耙装矸石的槽,由耙装绞车滚筒引出的钢丝绳(4),一股联结在耙斗(3)前端,另一股绕过由固定楔(1)固定于掘进迎头的尾轮(2),联结在耙斗(3)的后端,耙装绞车的前下方有辅助刹车(12)、左侧有操纵系统(15),其特征在于:(一)其后部有转载部,该部有位于中下部的改向滚筒(14)、电动滚筒(16),前端的 尾部滚筒(8)及支撑该滚筒的呈前倾方向的承载架(9),上部中段的转动架(19),上部后端的卸载架(20),二者呈水平方向,卸载架(20)的尾部有卸载滚筒(24)及其拉紧装置(25)、其下方有撑脚(21)支撑、其底面还附有迁移耙装机时备用的行走架(22),运送带(23)包绕在上述各滚筒上、并有承载架(9)、转运架(19)、和卸载架(20)上的托滚所承托,贯穿前后,(二)转载部的承载架(9)、转运架(19)、以台车(17)的上车架为支架、改向滚筒(14)、电动滚筒(16)安装 在台车(17)的上车架的下部,取代已有耙装机的耙装绞车所在位置,而耙装绞车(13)位于台车(17)的顶部、改向滚筒(14)的上方,(三)转载部的承载架(9)和尾部滚筒(8)插在卸料槽(10)的下方,卸料槽(10)的位置由已有耙装机的尾部 移至原上料槽的位置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善君贾承恩郝传远阎洁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煤矿泰安机械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