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0680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0 05: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反应釜,包括釜体,釜体的外部设置有壳体,釜体的顶端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釜体内部的第一齿轮传动连接,第一齿轮的两侧均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搅拌叶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高效反应釜,第一转轴的两侧设有第一搅拌叶片,电机可以更加高效的带动第一搅拌叶片进行反应物的搅拌混合,使得反应物可以更加充分的进行混合,在第一转轴的底端设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为弧形,且第二转轴的一侧设有与釜体相配合的第二搅拌叶片,第二搅拌叶片可以对釜体底部的反应物进行搅拌混合,提高釜体底部反应物的反应效率。

A High Efficiency Reacto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fficient reaction kettle, which comprises a kettle body. The outer part of the kettl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shell. A motor is installed at the top of the kettle body. The output shaft of the motor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gear inside the kettle body. The two sides of the first gear are meshed and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gear, the bottom end of the second gear is fixed with the first rotating shaft, and the two sides of the first rotating shaft are fixed and connected with a number of first gears. A stirring blad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efficient reactor. The first stirring blade is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first rotating shaft. The motor can more efficiently drive the first stirring blade to mix the reactants, so that the reactants can be more fully mixed. A second rotating shaft is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first rotating shaft, the second rotating shaft is arced, and the reactor body is arranged on one side of the second rotating shaft. The second stirring blade can stir and mix the reactants at the bottom of the reactor body to improve the reaction efficiency of the reactants at the bottom of the reactor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反应釜
本技术涉及一种反应釜,特别涉及一种高效反应釜。
技术介绍
反应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医药、农药、科研等行业,是用业完成聚合、缩合、硫化、烃化、氢化等化学工艺过程,涉及有机染料和中间体许多工艺过程的反应设备。现有的反应釜在进行反应物的反应时,由于反应物无法更好的接触导致反应釜中的反应物无法进行高效的反应,使得反应釜的反应效率不高,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反应釜,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反应釜中的反应物反应效率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反应釜,包括釜体,所述釜体的外部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顶部的一侧穿插连接有第一进液管,所述壳体顶部的另一侧穿插连接有第一出液管,所述釜体顶部的一侧穿插连接有第二进液管,所述釜体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出液管,所述釜体的顶端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釜体内部的第一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的两侧均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通过轴承与釜体活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搅拌叶片。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出液管与壳体穿插连接,且与釜体的底端连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搅拌叶片为弧形,且第一搅拌叶片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导流槽。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转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根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清洁刷。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转轴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且第二转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二搅拌叶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一种高效反应釜,设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釜体内部的第一齿轮传动连接,通过第一齿轮带动两根第一转轴进行转动,第一转轴的两侧设有第一搅拌叶片,电机可以更加高效的带动第一搅拌叶片进行反应物的搅拌混合,使得反应物可以更加充分的进行混合,且设有的第一搅拌叶片为弧形,且表面设有导流槽,在搅拌过程中,可以使得反应物更加快速的混合,从而提高反应的效率,在第一转轴的底端设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为弧形,且第二转轴的一侧设有与釜体相配合的第二搅拌叶片,第二搅拌叶片可以对釜体底部的反应物进行搅拌混合,提高釜体底部反应物的反应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搅拌叶片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釜体;2、壳体;3、第一出液管;4、第二出液管;5、第一进液管;6、第二进液管;7、电机;8、清洁刷;9、第一齿轮;10、第二齿轮;11、第一转轴;12、固定杆;13、第一搅拌叶片;14、导流槽;15、第二转轴;16、第二搅拌叶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反应釜,包括釜体1,所述釜体1的外部设置有壳体2,所述壳体2顶部的一侧穿插连接有第一进液管5,所述壳体2顶部的另一侧穿插连接有第一出液管3,所述釜体1顶部的一侧穿插连接有第二进液管6,所述釜体1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出液管4,所述釜体1的顶端安装有电机7,所述电机7的输出轴与釜体1内部的第一齿轮9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9的两侧均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10,所述第二齿轮10通过轴承与釜体1活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10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11,所述第一转轴1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搅拌叶片13。优选的,所述第二出液管4与壳体2穿插连接,且与釜体1的底端连通,使得釜体1内部的可以更好的流出,便于操作者进行操作。优选的,所述第一搅拌叶片13为弧形,且第一搅拌叶片13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导流槽14,可以使得釜体1内部的反应物更加高效的进行混合,提高反应效率。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轴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根固定杆12,固定杆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清洁刷8,设有的清洁刷8可以对釜体1进行清洁。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轴1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15,且第二转轴1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二搅拌叶片16,可以对釜体1底部的反应物进行搅拌,使得釜体1底部的反应物可以更好的混合,提高反应物的反应效率。具体使用时,本技术一种高效反应釜,首先将该反应釜放置在合适的位置进行操作,同时将该反应釜与外部的电源进行电性连接,电源连接好后,将需要进行反应的反应物通过第二进液管6加入到反应釜的内部,同时可以根据反应物的特性,操作者可以通过第一进液管5向壳体2内部添加冷却液,待反应釜内部的反应物添加完成后,可以通过外接的电机开关启动电机7,此时电机7的输出轴可以的带动釜体1内部的第一齿轮9转动,第一齿轮9的转动可以带动第二齿轮10的转动,第二齿轮10的转动可以带动第一转轴11进行转动,第一转轴11的转动可以带动第一搅拌叶片13对反应釜内部的反应物进行搅拌,第一搅拌叶片13为弧形,可以更好的进行反应物的搅拌,且设有的导流槽14可以加快反应物之间混合反应,两根第一转轴11在第一齿轮9的作用下向相同的方向进行转动,可以加快反应的混合,同时第一转轴11的底端设有第二转轴15,第二转轴15为弧形,且第二转轴15的一侧设有第二搅拌叶片16,可以对釜体1底部的反应物进行混合搅拌,使得釜体1内部的反应物可以更好的进行混合反应,提高反应效率,在第一转轴11的一侧通过固定杆12连接有清洁刷8,可以在该反应釜使用结束后,对釜体1的内壁进行清洗。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反应釜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反应釜,包括釜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1)的外部设置有壳体(2),所述壳体(2)顶部的一侧穿插连接有第一进液管(5),所述壳体(2)顶部的另一侧穿插连接有第一出液管(3),所述釜体(1)顶部的一侧穿插连接有第二进液管(6),所述釜体(1)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出液管(4),所述釜体(1)的顶端安装有电机(7),所述电机(7)的输出轴与釜体(1)内部的第一齿轮(9)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9)的两侧均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10),所述第二齿轮(10)通过轴承与釜体(1)活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10)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11),所述第一转轴(1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搅拌叶片(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反应釜,包括釜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1)的外部设置有壳体(2),所述壳体(2)顶部的一侧穿插连接有第一进液管(5),所述壳体(2)顶部的另一侧穿插连接有第一出液管(3),所述釜体(1)顶部的一侧穿插连接有第二进液管(6),所述釜体(1)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出液管(4),所述釜体(1)的顶端安装有电机(7),所述电机(7)的输出轴与釜体(1)内部的第一齿轮(9)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9)的两侧均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10),所述第二齿轮(10)通过轴承与釜体(1)活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10)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11),所述第一转轴(1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炳荣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久日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