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适应反馈调整的精准冲刷腐蚀系统及测试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流动腐蚀风险的量化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自适应反馈调整的精准冲刷腐蚀系统及测试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全球化,流程工业特别是石(煤)化工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各行各业重点关注的对象。在石油化工、煤电工业、海洋工程等流程工业中,含固相颗粒的腐蚀性多相流体的输运过程,极易造成管道设备系统的流动腐蚀失效。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常难以定量检测腐蚀性多相流体对管道系统的流动腐蚀影响,难以量化评价。目前,传统的冲刷腐蚀试验系统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冲刷位置与待测试件之间的距离、冲刷腐蚀角度及冲刷速度往往是固定的,无法实现精准调节;特别是在变工况条件下,可能会因试验装置误差远远超出流动腐蚀计量误差。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自适应反馈调整的精准冲刷腐蚀系统及测试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背景
中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适应反馈调整的精准冲刷腐蚀系统及测试方法,该系统可以精确的模拟不同冲刷速度及角度下含固腐蚀性流体对试件的影响,同时自适应反馈调节使多相流体始终冲刷在试件 ...
【技术保护点】
1.自适应反馈调整的精准冲刷腐蚀系统,其特征在于:中空的卡槽形冲刷头(4)外圆柱面四周等距均布有卡槽,通过与卡槽啮合的调整轮(5)与步进电机(6)相连接;卡槽形冲刷头(4)上端与电磁阀(7)一端相连接,卡槽形冲刷头(4)下端竖直向下穿入到反应罐体(3)内,并与嵌入U形试件平台(9)上部的试件(10)相向布置;电磁阀(7)另一端与上压力传感器(8)相连接;在中空的U形试件平台(9)内部装有两个微型电机(25)、两根主动杆、四根从动杆(27)、两根滑杆和内载物台(29);两根从动杆的一端与焊接在第1微型电机上的表面开有螺纹的第1主动杆螺纹连接,两根从动杆的另一端通过通孔套在第1 ...
【技术特征摘要】
1.自适应反馈调整的精准冲刷腐蚀系统,其特征在于:中空的卡槽形冲刷头(4)外圆柱面四周等距均布有卡槽,通过与卡槽啮合的调整轮(5)与步进电机(6)相连接;卡槽形冲刷头(4)上端与电磁阀(7)一端相连接,卡槽形冲刷头(4)下端竖直向下穿入到反应罐体(3)内,并与嵌入U形试件平台(9)上部的试件(10)相向布置;电磁阀(7)另一端与上压力传感器(8)相连接;在中空的U形试件平台(9)内部装有两个微型电机(25)、两根主动杆、四根从动杆(27)、两根滑杆和内载物台(29);两根从动杆的一端与焊接在第1微型电机上的表面开有螺纹的第1主动杆螺纹连接,两根从动杆的另一端通过通孔套在第1滑杆上;另外两根从动杆的一端与焊接在第2微型电机上的表面开有螺纹的第2主动杆螺纹连接,两根从动杆的另一端通过通孔套在第2滑杆上;一对相互平行的从动杆与另一对相互平行的从动杆相互垂直且上下分布,四根从动杆(27)分别贴合在活动的内载物台(29)的四个侧面上,反应罐体(3)的一组相对的侧面相对应的位置各开有通孔(17),U形试件平台(9)通过通孔(17)分别连接有舵机(13)与电位器(14);电磁阀(7)、电磁铁(11)、舵机(13)、电位器(14)、上压力传感器(8)、下压力传感器(12)、感压元件(24)和两个微型电机(25)均通过导线与控制台(22)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反馈调整的精准冲刷腐蚀系统,所述反应罐体(3)上不开有通孔(17)的一个侧面的中上部并与载物台(21)相对位置开有圆孔(16),圆孔(16)的法兰四周均布有与罐盖(23)配合的法兰孔(18),且反应罐体(3)底部呈漏斗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反馈调整的精准冲刷腐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试件平台(9),包括两个U形支架(19)、两根连接杆件(20)和载物台(21);两根连接杆件(20)通过各自的U形支架(19)同轴安装在载物台(21)两端面,载物台(21)中心安装试件(10),两根连接杆件(20)轴线与试件(10)的形心在同一直线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反馈调整的精准冲刷腐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试件平台(9)、载物台(21)上方的电磁铁(11)下表面的压力传感器(12)、并与位于电磁铁(11)上表面的感压元件(24)组成流速控制系统(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反馈调整的精准冲刷腐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舵机(13)、电位器(14)和角度控制电路(15)组成角度控制系统(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适应反馈调整的精准冲刷腐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控制电路(15),包括电阻R2、电容C1、三极管Q1、三极管Q2和三极管Q3;三极管Q1基极经电阻R4和电容C1接地,并同时连接在电阻R2与电阻R3之间,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到电源正极,电阻R2另一端接地;电阻R1与电阻R4之间引出接到电位器的一端,电位器另一端接电源正极;三极管Q2基极经电阻R6后一路连接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另一路经电阻R5接地,三极管Q2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集电极一路经电阻R7接电源正极,另一路经电阻R8接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浩哲,张露滨,徐友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