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机组及四通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8403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机组及四通阀,四通阀包括:具有阀腔的阀体;设于阀体相同的一侧且均与阀腔连通的进管和出管、设于阀体相同的另一侧且均与阀腔连通的第一进出管和第二进出管以及阀芯,阀芯可滑动地设置于阀腔内,且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阀芯位于第一位置时,进管与第一进出管连通,出管与第二进出管连通;阀芯位于第二位置时,进管切换至与第二进出管连通,出管切换至与第一进出管连通。上述四通阀装配于热交换机组中,且与水路换热器连接。当热交换机组切换工作模式,水路换热器内的冷媒换向流动时,可以同时切换四通阀,使水路通道内的水流也换向流动,使水流与冷媒始终逆流换热,保证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交换机组及四通阀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
,特别是涉及热交换机组及四通阀。
技术介绍
热交换机组中,通过冷媒的循环,对水路换热器内的水流进行制冷或制热,最后将换热后的水流输送至室内,来调节室内温度。热交换机组制冷要求较高时,在制冷模式下,水路换热器内的水流与冷媒逆流换热,换热效率较高。但是,将热交换机组的工作模式切换至制热模式时,水路换热器内的冷媒会被切换至反向流动,而水路换热器内的水流继续沿原方向流动,便会出现水流和冷媒同向流动的情况,换热效率较低。同样地,当热交换机组制热要求较高时,在制热模式下,水路换热器内的水流与冷媒逆流换热,而在制冷模式下只能同向流动换热。因此,热交换机组只能选择制冷和制热中的一种模式,使冷媒和水流逆向换热,无法在制冷和制热两种模式下均使冷媒和水流逆向换热。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水流和冷媒无法在制冷和制热两种模式下逆流换热的问题,提供一种使水流和冷媒可以在制冷和制热两种模式下逆流换热的四通阀。一种四通阀,包括:具有阀腔的阀体;设于所述阀体相同的一侧且均与所述阀腔连通的进管和出管;设于所述阀体相同的另一侧且均与所述阀腔连通的第一进出管和第二进出管;以及阀芯,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阀腔内,且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进管与所述第一进出管连通,所述出管与所述第二进出管连通;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进管切换至与所述第二进出管连通,所述出管切换至与所述第一进出管连通。上述四通阀装配于热交换机组中,且与水路换热器连接。四通阀的阀芯位于第一位置时,进管与第一进出管连通,出管与第二进出管连通,进管中的水流由第一进出管流入水路换热器与冷媒交换热量后,从第二进出管及出管流出,水流由第一进出管流向第二进出管。阀芯位于第二位置时,进管切换至与第二进出管连通,出管切换至与第一进出管连通,水流从进管流向第二进出管后进入水路换热器,换热后从第一进出管及出管流出,水流由第二进出管流向第一进出管,通过切换阀芯的位置便可切换水流的流向。如此,当热交换机组切换工作模式,水路换热器内的冷媒换向流动时,可以同时切换四通阀,使水路通道内的水流也换向流动,使水流与冷媒始终逆流换热,保证换热效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芯上开设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及第四通道;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通道连通于所述进管与所述第一进出管之间,所述第二通道连通于所述出管与所述第二进出管之间;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三通道连通于所述进管与所述第二进出管之间,所述第四通道连通于所述出管与所述第一进出管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32)和所述第二通道(34)为开设于所述阀芯(30)上的两个通孔;所述阀芯(3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两个所述通孔中的一者连通于所述进管(a)与所述第一进出管(f)之间,两个所述通孔中的另一者连通于所述出管(b)与所述第二进出管(g)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芯(30)的上开设有第一盲孔(361)、第二盲孔(381)、第三盲孔(383)及第四盲孔(363);所述阀芯(3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盲孔(361)和所述第二盲孔(381)分别与所述进管(a)和所述第一进出管(f)对接连通,第三盲孔(383)和第四盲孔(363)分别与所述出管(b)和所述第二进出管(g)对接连通,且所述第一盲孔(361)与所述第四盲孔(363)通过开设于所述阀芯(30)上的第一连通支路(365)连通形成所述第三通道(36),所述第二盲孔(381)与所述第三盲孔(383)通过开设于所述阀芯(30)上的第二连通支路(385)连通形成所述第四通道(3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对所述阀芯施加驱动力,驱动所述阀芯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磁铁和弹性件,所述电磁铁设于所述阀体的一端,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阀体的另一端且位于所述阀腔内,所述阀芯在所述电磁铁通电产生电磁力的作用下向靠近所述弹性件的方向滑动,且压缩所述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在所述电磁铁断电后恢复形变,且推动所述阀芯向靠近所述电磁铁的方向滑动。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热交换机组,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且包括水路换热器及上述四通阀,所述水路换热器包括冷媒通道和水流通道,所述四通阀与所述水路换热器连接;在所述制冷模式时,所述冷媒通道内的冷媒沿第一方向流动,所述水流通道内的水流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流动;在所述制热模式时,所述冷媒通道内的冷媒被切换至沿所述第二方向流动,所述四通阀切换所述水流通道内的水流沿所述第一方向流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流通道包括第一水流进出口和第二水流进出口,所述第一水流进出口和所述第二水流进出口中的一者与所述第一进出管连接,所述第一水流进出口和所述第二水流进出口中的另一者与所述第二进出管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流进出口与所述第一进出管连接,所述第二水流进出口与所述第二进出管连接;在所述制冷模式时,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水流进出口通过所述第一进出管与所述进管连通,所述第二水流进出口通过所述第二进出管与所述出管连通,所述水流通道内水流沿所述第一水流进出口至所述第二水流进出口的方向流动;在所述制热模式时,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水流进出口通过所述第一进出管与所述出管连通,所述第二水流进出口通过所述第二进出管与所述进管连通,所述水流通道内水流沿所述第二水流进出口至所述第一水流进出口的方向流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压缩机、主四通阀及空气换热器,所述空气换热器和所述水路换热器相互连接,所述压缩机与所述主四通阀连接;在所述制冷模式时,所述主四通阀切换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空气换热器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入口与所述水路换热器连接;所述制热模式时,所述主四通阀切换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水路换热器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入口与所述空气换热器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热交换机组制热模式时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换热机组制冷模式时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四通阀制冷模式时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四通阀制热模式时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四通阀中阀芯的纵截面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阀芯沿轴向的截面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阀芯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四通阀(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阀腔(12)的阀体(10);设于所述阀体(10)相同的一侧且均与所述阀腔(12)连通的进管(a)和出管(b);设于所述阀体(10)相同的另一侧且均与所述阀腔(12)连通的第一进出管(f)和第二进出管(g);以及阀芯(30),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阀腔(12)内,且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所述阀芯(3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进管(a)与所述第一进出管(f)连通,所述出管(b)与所述第二进出管(g)连通;所述阀芯(3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进管(a)切换至与所述第二进出管(g)连通,所述出管(b)切换至与所述第一进出管(f)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四通阀(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阀腔(12)的阀体(10);设于所述阀体(10)相同的一侧且均与所述阀腔(12)连通的进管(a)和出管(b);设于所述阀体(10)相同的另一侧且均与所述阀腔(12)连通的第一进出管(f)和第二进出管(g);以及阀芯(30),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阀腔(12)内,且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所述阀芯(3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进管(a)与所述第一进出管(f)连通,所述出管(b)与所述第二进出管(g)连通;所述阀芯(3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进管(a)切换至与所述第二进出管(g)连通,所述出管(b)切换至与所述第一进出管(f)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通阀(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30)上开设有第一通道(32)、第二通道(34)、第三通道(36)及第四通道(38);所述阀芯(3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通道(32)连通于所述进管(a)与所述第一进出管(f)之间,所述第二通道(34)连通于所述出管(b)与所述第二进出管(g)之间;所述阀芯(3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三通道(36)连通于所述进管(a)与所述第二进出管(g)之间,所述第四通道(38)连通于所述出管(b)与所述第一进出管(f)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通阀(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32)和所述第二通道(34)为开设于所述阀芯(30)上的两个通孔;所述阀芯(3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两个所述通孔中的一者连通于所述进管(a)与所述第一进出管(f)之间,两个所述通孔中的另一者连通于所述出管(b)与所述第二进出管(g)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四通阀(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30)的上开设有第一盲孔(361)、第二盲孔(381)、第三盲孔(383)及第四盲孔(363);所述阀芯(3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盲孔(361)和所述第二盲孔(381)分别与所述进管(a)和所述第一进出管(f)对接连通,第三盲孔(383)和第四盲孔(363)分别与所述出管(b)和所述第二进出管(g)对接连通,且所述第一盲孔(361)与所述第四盲孔(363)通过开设于所述阀芯(30)上的第一连通支路(365)连通形成所述第三通道(36),所述第二盲孔(381)与所述第三盲孔(383)通过开设于所述阀芯(30)上的第二连通支路(385)连通形成所述第四通道(38)。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通阀(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对所述阀芯(30)施加驱动力,驱动所述阀芯(30)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四通阀(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磁铁(52)和弹性件(54),所述电磁铁(52)设于所述阀体(10)的一端,所述弹性件(54)设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杭曾凡卓胡乾龙陈必奎张自强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