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下移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86099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1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码管机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下移动装置,包括码管机底板,设置在所述码管机底板上的立柱,套接设置在所述立柱上并用于安装吊臂杆的升降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升降环下表面上的第一永磁铁环,设置在所述升降环上表面上的第二永磁铁环,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立柱下端和上端两个位置处并通过通电后电生磁进而与所述第一永磁铁环相互磁力排斥,与所述第二永磁铁环相互磁力吸引方式以用于向上移动所述升降环的两个电磁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上下移动结构简单有效,移动操作方便快捷,移动幅度灵敏可控,以及上下移动效果好的优点。

A Up and Down Mov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the structure of a code pipe machine, in particular to an up-down mov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code pipe machine bottom plate, a column set on the code pipe machine bottom plate, a lifting ring sleeved on the column and used for installing a boom bar, and a first permanent magnet iron ring set on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lift ring, and a second permanent magnet set on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lifting ring. The iron ring and the two electromagnetic units which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at the lower and upper positions of the column and electrically generated magnetism after electrification, and then repel each other by magnetic force with the first permanent magnet ring, and the mutual magnetic attraction with the second permanent magnet ring are used to move the two electromagnetic units of the lifting ring upward.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and effective moving structure, convenient and fast moving operation, sensitive and controllable moving range, and good moving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下移动装置
本技术属于码管机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上下移动装置。
技术介绍
码管机结构中,最重要的部位是吊臂,用于升降搬运管材,最终将管材码放成上小下大的堆叠状。现有的吊臂升降结构中,主要以气缸为主,该方式存在使用不方便的问题,因此市场上急需一款新型的码管机上下移动装置。专利公告号为CN200988742Y,公告日为2007.12.12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大型轮式拖拉机附属的起重吊臂。该吊臂为型钢框架结构,一端通过若干组紧固组件与拖拉机的提升臂组件固定,利用拖拉机提升器的液压动力,使吊臂旋转一定角度,吊臂另一端的销轴上悬挂手动葫芦,用以提升重物。但是该技术专利中的起重吊臂存在上下移动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下移动装置,其能通过在立柱上设置升降环、第一永磁铁环、第二永磁铁环以及两个电磁单元的方式,达到码管机吊臂有效升降的目的。本技术具有上下移动结构简单有效,移动操作方便快捷,移动幅度灵敏可控,以及上下移动效果好的优点。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上下移动装置,包括码管机底板,设置在所述码管机底板上的立柱,套接设置在所述立柱上并用于安装吊臂杆的升降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升降环下表面上的第一永磁铁环,设置在所述升降环上表面上的第二永磁铁环,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立柱下端和上端两个位置处并通过通电后电生磁进而与所述第一永磁铁环相互磁力排斥,与所述第二永磁铁环相互磁力吸引方式以用于向上移动所述升降环的两个电磁单元。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升降环包括圆环主体,设置在所述圆环主体上并用于插接安装所述吊臂杆的插接框,以及设置在所述插接框上的紧固螺钉,所述第一永磁铁环以及第二永磁铁环在所述圆环主体上粘结设置。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电磁单元包括安装板,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并用于安装设置所述立柱的安装槽,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的外侧环槽,内侧环槽,设置在所述外侧环槽上的电磁铁部,设置在所述内侧环槽上并用于向所述电磁铁部供电的直流干电池,以及设置在所述内侧环槽上并通过调节所述电磁铁部磁力方式以用于上下移动控制所述升降环的电流调节部。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电磁铁部与所述直流干电池一一对应,若干个所述电磁铁部按均匀圆周排列设置设置在所述外侧环槽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电磁铁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外侧环槽内底面上的芯体,设置在所述芯体外环面上的螺旋槽,嵌入设置在所述螺旋槽上的螺线圈,以及设置在所述外侧环槽与所述内侧环槽之间的两个导线开孔,所述导线开孔上设有用于张紧导线的扭簧旋转部,所述导线两端分别导电接触在所述直流干电池的两个电极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扭簧旋转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导线开孔侧壁上的安装柱,套接设置在所述安装柱上并用于绕制所述导线的套筒,两端分别插在所述安装柱外环面和所述套筒内环面上的扭簧,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柱端头位置处并用于竖直向磁力吸引固定所述套筒的端头电磁铁。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直流干电池包括电池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电池主体上并用于穿过设置所述导线的开孔电极,所述导线上设有用于接触连接所述开孔电极的导线裸露段。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电流调节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内侧环槽内底面上的限位柱,套接设置在所述限位柱上的旋转调节环,以及设置在所述旋转调节环外环面上并用于设置两根所述导线裸露段的旋转板,所述旋转板的数量位置与所述电磁铁部以及直流干电池相对应。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限位柱端头设置处设有用于磁力吸引固定所述旋转调节环的旋转部磁铁块,所述旋转调节环外环面上设有轴向凸起条。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旋转板设置在两个所述开孔电极之间。本技术通过在立柱上设置升降环、第一永磁铁环、第二永磁铁环以及两个电磁单元的方式,达到码管机吊臂有效升降的目的。本技术具有上下移动结构简单有效,移动操作方便快捷,移动幅度灵敏可控,以及上下移动效果好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升降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导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电磁铁部以及电流调节部的位置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扭簧旋转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实施例:如附图1、2、3、4以及附图5所示,一种上下移动装置,包括码管机底板1,设置在所述码管机底板1上的立柱2,套接设置在所述立柱2上并用于安装吊臂杆3的升降环4,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升降环4下表面上的第一永磁铁环5,设置在所述升降环4上表面上的第二永磁铁环6,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立柱2下端和上端两个位置处并通过通电后电生磁进而与所述第一永磁铁环5相互磁力排斥,与所述第二永磁铁环6相互磁力吸引方式以用于向上移动所述升降环4的两个电磁单元7。现有技术中,码管机需要对管件进行上下移动和水平旋转操作,以保证可以将管件放置到合适位置,其中后者通过在圆柱上推动旋转完成,而前者则需要在圆柱上进行可控的升降操作。在本实施例中,下端的所述电磁单元7通过排斥所述第一永磁铁环5方式,用于顶起所述升降环4,而上端的所述电磁单元7通过吸引所述第二永磁铁环6方式,用于提起所述升降环4,最终所述吊臂杆3携带管件通过所述升降环4完成上下移动操作,更重要地,所述电磁单元7具有电流调节功能,即所述电磁单元7的磁力大小可调,最终使得所述升降环4可以停在上下两个所述电磁单元7之间的任何位置,以保证后续旋转操作可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当所述升降环4位于所述立柱2的上半部分时,上端的所述电磁单元7起到主导的吸引提升作用,当所述升降环4位于所述立柱2的下半部分时,下端的所述电磁单元7起到主导的排斥顶起作用,以保证上下升降操作的有效性。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升降环4位于所述立柱2的上半部分时,更靠近上端的所述电磁单元7,此时上端的所述电磁单元7在相同电流幅度调节时产生的提起效果相较于下端的所述电磁单元7更显著,所以此时上端的所述电磁单元7为粗调部位,下端的所述电磁单元7即可细调部位,反之亦然,最终保证了所述升降环4具有上下移动幅度调节灵敏精准的优点。所述升降环4包括圆环主体401,设置在所述圆环主体401上并用于插接安装所述吊臂杆3的插接框402,以及设置在所述插接框402上的紧固螺钉403,所述第一永磁铁环5以及第二永磁铁环6在所述圆环主体401上粘结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永磁铁环5和所述第二永磁铁环6正好磁力吸引,粘结设置用于进一步保证设置稳定性。所述电磁单元7包括安装板701,设置在所述安装板701上并用于安装设置所述立柱2的安装槽702,设置在所述安装板701上的外侧环槽703,内侧环槽704,设置在所述外侧环槽703上的电磁铁部705,设置在所述内侧环槽704上并用于向所述电磁铁部705供电的直流干电池706,以及设置在所述内侧环槽704上并通过调节所述电磁铁部705磁力方式以用于上下移动控制所述升降环4的电流调节部707。所述电磁铁部705与所述直流干电池706一一对应,若干个所述电磁铁部705按均匀圆周排列设置设置在所述外侧环槽703上。在本实施例中,若干个所述电磁铁部705正好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上下移动装置,包括码管机底板(1),设置在所述码管机底板(1)上的立柱(2),套接设置在所述立柱(2)上并用于安装吊臂杆(3)的升降环(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升降环(4)下表面上的第一永磁铁环(5),设置在所述升降环(4)上表面上的第二永磁铁环(6),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立柱(2)下端和上端两个位置处并通过通电后电生磁进而与所述第一永磁铁环(5)相互磁力排斥,与所述第二永磁铁环(6)相互磁力吸引方式以用于向上移动所述升降环(4)的两个电磁单元(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下移动装置,包括码管机底板(1),设置在所述码管机底板(1)上的立柱(2),套接设置在所述立柱(2)上并用于安装吊臂杆(3)的升降环(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升降环(4)下表面上的第一永磁铁环(5),设置在所述升降环(4)上表面上的第二永磁铁环(6),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立柱(2)下端和上端两个位置处并通过通电后电生磁进而与所述第一永磁铁环(5)相互磁力排斥,与所述第二永磁铁环(6)相互磁力吸引方式以用于向上移动所述升降环(4)的两个电磁单元(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下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环(4)包括圆环主体(401),设置在所述圆环主体(401)上并用于插接安装所述吊臂杆(3)的插接框(402),以及设置在所述插接框(402)上的紧固螺钉(403),所述第一永磁铁环(5)以及第二永磁铁环(6)在所述圆环主体(401)上粘结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下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单元(7)包括安装板(701),设置在所述安装板(701)上并用于安装设置所述立柱(2)的安装槽(702),设置在所述安装板(701)上的外侧环槽(703),内侧环槽(704),设置在所述外侧环槽(703)上的电磁铁部(705),设置在所述内侧环槽(704)上并用于向所述电磁铁部(705)供电的直流干电池(706),以及设置在所述内侧环槽(704)上并通过调节所述电磁铁部(705)磁力方式以用于上下移动控制所述升降环(4)的电流调节部(707)。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上下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铁部(705)与所述直流干电池(706)一一对应,若干个所述电磁铁部(705)按均匀圆周排列设置设置在所述外侧环槽(703)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上下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铁部(705)包括设置在所述外侧环槽(703)内底面上的芯体(705a),设置在所述芯体(705a)外环面上的螺旋槽,嵌入设置在所述螺旋槽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远龙赵胜杰赵胜胜宋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环龙机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