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湖泊消落带近自然反渗透生物墙的构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湖泊消落带近自然群落的构建方法,即构建多层次反渗透生物墙,防控污染物进入湖泊,属于生态环境治理
技术介绍
湖泊消落带存在于水体边缘和陆地交界处,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对水陆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生物流发挥着廊道、过滤器和天然屏障等功能。但是,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导致其生境恶化,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受损,生态与景观功能退化。由于该区域土壤结构不稳定,多数植物难以适应水位的大幅涨落,其生态系统修复或恢复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而现有的修复大多采用单一植物种类,或少数几种耐水湿的草本植物,植物生态组分的优化配置不足。现有的驳岸区植物群落配置方法中,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自然驳岸低矮灌木群落的构建方法”(CN102919041),“自然驳岸高丛灌木群落的构建方法”(CN102934578),“自然驳岸乔木型植物群落的构建方法”(CN102919043)等,大都局限于水岸,且群落结构较简单,未形成一个遵循湿地植物演替规律、结构稳定、系统的植物群落构建模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湖泊消落带近自然反渗透生物墙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植物群落的分布状态为构建基础,根据淹水时间的长短,包括以下四个部分:A区:乔灌草带,即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B区:灌草丛带,即灌木层+草本植物;C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区;D区:沉水植物+生物墙区;其中从A区到B区、C区、D区淹水时间越来越长,A区淹水时间最短,D区淹水时间最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湖泊消落带近自然反渗透生物墙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植物群落的分布状态为构建基础,根据淹水时间的长短,包括以下四个部分:A区:乔灌草带,即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B区:灌草丛带,即灌木层+草本植物;C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区;D区:沉水植物+生物墙区;其中从A区到B区、C区、D区淹水时间越来越长,A区淹水时间最短,D区淹水时间最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湖泊消落带近自然反渗透生物墙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水植物为穗状狐尾藻、金鱼藻、苦草、伊乐藻、竹叶眼子菜中的至少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湖泊消落带近自然反渗透生物墙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水植物的种植密度为15-35株/m2。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湖泊消落带近自然反渗透生物墙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水植物优选为荷花、荇菜、槐叶萍、菱角、睡莲中的至少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湖泊消落带近自然反渗透生物墙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荷花、睡莲的种植密度为8-20株/m2;所述荇菜、菱角的种植密度为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丽娟,郁培义,唐扬,黄蓉,刘强,孙宇靖,孙谙,李斯濛,王钦仪,刘静逸,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