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低排放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3380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08:01
本申请属于燃烧器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干低排放燃烧器,包括:文氏管;预混室外筒,其出口端与文氏管的入口端连接;预混室内筒,设置在预混室外筒内侧,与预混室外筒之间形成主燃级预混通道;喷嘴体,设置在预混室内筒内侧,与预混室内筒之间形成预燃预混级通道;喷嘴体内部具有预燃扩散通道;预燃扩散通道沿轴向贯穿喷嘴体,其靠近文氏管的一端设置有预燃扩散喷嘴孔,另一端与燃料源连通;主燃预混喷杆,其入口端与燃料源连通,出口端在主燃预混级通道的入口端设置,且其出口端设置有主燃预混喷嘴孔;预燃预混喷杆,其入口端与燃料源连通,出口端在预燃预混级通道的入口端设置,且其出口端设置有预燃预混喷嘴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干低排放燃烧器
本申请属于燃烧器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干低排放燃烧器。
技术介绍
燃气轮机燃烧器的干低排放技术是相对于喷水/蒸汽技术而言的,其是降低燃气轮机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技术手段。当前,干低排放燃烧器多采用贫油预混燃烧模式,燃料不分级,为保证燃烧的稳定性,其在燃烧器中心保留一定比例的扩散燃烧燃料,该种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1)燃料没有分级分区,致使燃烧器的过渡工况设计困难,对低工况燃烧稳定性与高工况污染物排放指标不能兼顾;(2)由于存在扩散燃烧模式,不能实现燃料与空气的充分混合,不利于排放污染物的降低,致使污染物排放指标难以达到标准;(3)该种设计形式的燃烧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极易出现热声震荡、熄火等问题。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干低排放燃烧器,以克服或减轻上述至少一方面的缺陷。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干低排放燃烧器,包括:文氏管;预混室外筒,其出口端与文氏管的入口端连接;预混室内筒,设置在预混室外筒内侧,与预混室外筒之间形成主燃级预混通道;喷嘴体,设置在预混室内筒内侧,与预混室内筒之间形成预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干低排放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文氏管(3);预混室外筒(5),其出口端与所述文氏管(3)的入口端连接;预混室内筒(12),设置在所述预混室外筒(5)内侧,与所述预混室外筒(5)之间形成主燃级预混通道(A);喷嘴体(13),设置在所述预混室内筒(12)内侧,与所述预混室内筒(12)之间形成预燃预混级通道(B);所述喷嘴体(13)内部具有预燃扩散通道;所述预燃扩散通道沿轴向贯穿所述喷嘴体(13),其靠近所述文氏管(3)的一端设置有预燃扩散喷嘴孔(6),另一端与燃料源连通;主燃预混喷杆(4),其入口端与燃料源连通,出口端在所述主燃预混级通道(A)的入口端设置,且其出口端设置有主燃预混喷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干低排放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文氏管(3);预混室外筒(5),其出口端与所述文氏管(3)的入口端连接;预混室内筒(12),设置在所述预混室外筒(5)内侧,与所述预混室外筒(5)之间形成主燃级预混通道(A);喷嘴体(13),设置在所述预混室内筒(12)内侧,与所述预混室内筒(12)之间形成预燃预混级通道(B);所述喷嘴体(13)内部具有预燃扩散通道;所述预燃扩散通道沿轴向贯穿所述喷嘴体(13),其靠近所述文氏管(3)的一端设置有预燃扩散喷嘴孔(6),另一端与燃料源连通;主燃预混喷杆(4),其入口端与燃料源连通,出口端在所述主燃预混级通道(A)的入口端设置,且其出口端设置有主燃预混喷嘴孔;预燃预混喷杆(11),其入口端与燃料源连通,出口端在所述预燃预混级通道(B)的入口端设置,且其出口端设置有预燃预混喷嘴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低排放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体(13)内部具有值班通道;所述值班通道沿轴向贯穿所述喷嘴体(13),其靠近所述文氏管(3)的一端设置有喷嘴孔(8),另一端与燃料源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低排放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体(13)内部具有清吹空气通道;所述清吹空气通道一端延伸至所述喷嘴体(13)侧壁面,与所述预燃预混级通道(B)入口端连通;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春燕李孝堂马宏宇齐兵张善军赵凯岚陈明禄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