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草药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83129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07: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中草药培养装置,包括培养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腔顶部设有支撑腔,所述培养腔下部设有储液池,所述储液池上部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左右两侧均设有下水口,所述支撑板上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电机罩,所述电机罩内部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培养架,所述培养架包括支撑杆和固定在支撑杆侧面的四个培养盘,所述培养盘上开设有若干培养孔,所述电机罩顶部设有防水轴承,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穿过防水轴承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够有效地为中草药提供含有各种营养成分的营养液,促进中草药的生长。

A device for cultivat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ultivation device, including a cultivation chamber,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a supporting chamber is arranged at the top of the cultivation chamber, a liquid storage tank is arranged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cultivation chamber, a supporting plate is arranged at the upper part, a water outlet is arranged at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supporting plate, a motor cover is arranged at the upper and left sides of the supporting plate, and a first motor is arranged inside the motor cover. The output end of the first motor is connected with a culture rack, which comprises a support rod and four culture dishes fixed on the side of the support rod. A number of culture holes are arranged on the culture dish, and a water-proof bearing is arranged on the top of the motor cover. The output end of the first motor passes through the water-proof bearing. The utility model has simple structure, can effectively provide nutrient solution containing various nutrient components for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草药培养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中草药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保证作物正常生长,获取高产稳产,必须供给作物以充足的水分。在自然条件下,往往因降水量不足或分布的不均匀,不能满足作物对水分要求。因此,必须人为地进行浇水,以补天然降雨之不足。浇水原则是根据药用植物需水特性、生育阶段、气候、土壤条件,确定浇水的量。然而人工的灌溉无法精准控制水量,容易多浇水而导致肥水流失,因此,需要改变现有的浇水方式,改用喷雾的方式为中草药提供水量和营养元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中草药培养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中草药培养装置,包括培养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腔顶部设有支撑腔,所述培养腔下部设有储液池,所述储液池上部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左右两侧均设有下水口,所述支撑板上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电机罩,所述电机罩内部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培养架,所述培养架包括支撑杆和固定在支撑杆侧面的四个培养盘,所述培养盘上开设有若干培养孔,所述电机罩顶部设有防水轴承,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穿过防水轴承设置,所述培养腔左侧设有进液腔,所述进液腔下部连接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另一端与储液池连通,所述培养腔右侧设有抽液泵,所述抽液泵下部连接有抽液管,所述抽液管另一端与储液池连通,所述抽液泵上部连接有第一供液管,所述第一供液管上部连接有加压泵,所述加压泵左侧连接有第二供液管,所述第二供液管左侧连接有第一出液腔,所述加压泵上部连接有第三供液管,所述第三供液管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出液腔,所述第一出液腔左侧和第二出液腔右侧均设有若干雾化喷头,所述储液池左侧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侧面设有若干搅拌叶片,所述储液池底部设有若干支撑座,所述旋转轴穿过支撑座设置,所述支撑腔上部中间位置设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导向块和设置在导向块内部的滑块,所述导向块侧面开设有滑轨,所述滑块侧面设有滑杆,所述滑杆插入滑轨内设置,所述支撑腔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端均连接有收卷辊,所述收卷辊上均设有连接绳,所述培养腔下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导向轮,所述培养腔上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导向轮,所述连接绳绕过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分别与滑块的作用两端相连接,所述导向块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供连接绳穿过的通孔,所述滑块下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下部连接有补光灯。作为优选,所述抽液管的左端连接有过滤器。作为优选,所述进液管上设有阀门。作为优选,所述进液腔侧面设有刻度线。作为优选,四个培养盘中两个设置在支撑杆上方位置,两个设置在支撑杆下方位置,上方的两个培养盘和下方的两个培养盘分别以支撑杆为中心对称设置,上方的培养盘和下方的培养盘交错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有效地为中草药提供含有各种营养成分的营养液,促进中草药的生长,对多余的营养液进行收集再利用,避免营养液的浪费,补光灯为中草药提供光照,弥补光照的不足,补光灯与培养架之间的距离可以进行改变,从而调节对不同中草药的光照强度,使中草药能更好地发育。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培养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滑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1、培养腔;2、支撑腔;3、储液池;4、支撑板;5、电机罩;6、第一电机;7、培养架;8、支撑杆;9、培养盘;10、培养孔;11、防水轴承;12、进液腔;13、进液管;14、第二电机;15、下水口;16、旋转轴;17、支撑座;18、搅拌叶片;19、抽液泵;20、抽液管;21、第一供液管;22、加压泵;23、第二供液管;24、第三供液管;25、第一出液腔;26、第二出液腔;27、雾化喷头;28、滑动机构;29、导向块;30、滑块;31、滑轨;32、滑杆;33、通孔;34、连接杆;35、补光灯;36、第三电机;37、收卷辊;38、连接绳;39、第一导向轮;40、第二导向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4所示对本技术一种中草药培养装置作进一步描述。一种中草药培养装置,包括培养腔1,培养腔1顶部设有支撑腔2,培养腔1下部设有储液池3,储液池3上部设有支撑板4,支撑板4左右两侧均设有下水口15,支撑板4上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电机罩5,电机罩5内部设有第一电机6,第一电机6的输出端连接有培养架7,培养架7包括支撑杆8和固定在支撑杆8侧面的四个培养盘9,培养盘9上开设有若干培养孔10,电机罩5顶部设有防水轴承11,第一电机6的输出端穿过防水轴承11设置,培养腔1左侧设有进液腔12,进液腔12下部连接有进液管13,进液管13另一端与储液池3连通,培养腔1右侧设有抽液泵19,抽液泵19下部连接有抽液管20,抽液管20另一端与储液池3连通,抽液泵19上部连接有第一供液管21,第一供液管21上部连接有加压泵22,加压泵22左侧连接有第二供液管23,第二供液管23左侧连接有第一出液腔25,加压泵22上部连接有第三供液管24,第三供液管24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出液腔26,第一出液腔25左侧和第二出液腔26右侧均设有若干雾化喷头27,储液池3左侧设有第二电机14,第二电机14的输出端连接有旋转轴16,旋转轴16侧面设有若干搅拌叶片18,储液池3底部设有若干支撑座17,旋转轴16穿过支撑座17设置,支撑腔2上部中间位置设有滑动机构28,滑动机构28包括导向块29和设置在导向块29内部的滑块30,导向块29侧面开设有滑轨31,滑块30侧面设有滑杆32,滑杆32插入滑轨31内设置,支撑腔2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三电机36,第三电机36的输出端均连接有收卷辊37,收卷辊37上均设有连接绳38,培养腔1下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导向轮39,培养腔1上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导向轮40,连接绳38绕过第一导向轮39和第二导向轮40分别与滑块30的作用两端相连接,导向块29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供连接绳38穿过的通孔33,滑块30下部连接有连接杆34,连接杆34下部连接有补光灯35。作为优选,抽液管20的左端连接有过滤器。作为优选,进液管13上设有阀门。作为优选,进液腔12侧面设有刻度线。本技术具体实施时,在培养盘9上的培养孔10中培养中草药。在进液腔12中倒入营养液,利用进液腔12上的刻度线可以清楚地了解倒入进液腔12内营养液的量。打开进液管13上的阀门,进液腔12中的营养液从进液管13进入储液池3内。根据需要在进液腔12内倒入含有不同营养元素的营养液,启动第二电机14,旋转轴16带动搅拌叶片18转动,对储液池3中的营养液进行搅拌,使不同的营养液能均匀混合。启动抽液泵19,将储液池3中的混合营养液抽入抽液管20,再从第一供液管21供入加压泵22内。加压泵22将营养液从第二供液管23和第三供液管24分别泵入第一出液腔25和第二出液腔26内,再使营养液从雾化喷头27中呈雾状喷出,喷洒在培养架7上培养的中草药上,为中草药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启动第一电机6,带动培养架7转动,使培养架7上不同位置的中草药都能吸收到营养液。喷洒中多余的营养液落在支撑板4上,沿倾斜的支撑板4滑落到两边,再从下水口15流入到储液池3内进行收集。点亮补光灯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草药培养装置,包括培养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腔顶部设有支撑腔,所述培养腔下部设有储液池,所述储液池上部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左右两侧均设有下水口,所述支撑板上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电机罩,所述电机罩内部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培养架,所述培养架包括支撑杆和固定在支撑杆侧面的四个培养盘,所述培养盘上开设有若干培养孔,所述电机罩顶部设有防水轴承,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穿过防水轴承设置,所述培养腔左侧设有进液腔,所述进液腔下部连接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另一端与储液池连通,所述培养腔右侧设有抽液泵,所述抽液泵下部连接有抽液管,所述抽液管另一端与储液池连通,所述抽液泵上部连接有第一供液管,所述第一供液管上部连接有加压泵,所述加压泵左侧连接有第二供液管,所述第二供液管左侧连接有第一出液腔,所述加压泵上部连接有第三供液管,所述第三供液管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出液腔,所述第一出液腔左侧和第二出液腔右侧均设有若干雾化喷头,所述储液池左侧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侧面设有若干搅拌叶片,所述储液池底部设有若干支撑座,所述旋转轴穿过支撑座设置,所述支撑腔上部中间位置设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导向块和设置在导向块内部的滑块,所述导向块侧面开设有滑轨,所述滑块侧面设有滑杆,所述滑杆插入滑轨内设置,所述支撑腔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端均连接有收卷辊,所述收卷辊上均设有连接绳,所述培养腔下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导向轮,所述培养腔上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导向轮,所述连接绳绕过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分别与滑块的左右两端相连接,所述导向块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供连接绳穿过的通孔,所述滑块下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下部连接有补光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草药培养装置,包括培养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腔顶部设有支撑腔,所述培养腔下部设有储液池,所述储液池上部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左右两侧均设有下水口,所述支撑板上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电机罩,所述电机罩内部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培养架,所述培养架包括支撑杆和固定在支撑杆侧面的四个培养盘,所述培养盘上开设有若干培养孔,所述电机罩顶部设有防水轴承,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穿过防水轴承设置,所述培养腔左侧设有进液腔,所述进液腔下部连接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另一端与储液池连通,所述培养腔右侧设有抽液泵,所述抽液泵下部连接有抽液管,所述抽液管另一端与储液池连通,所述抽液泵上部连接有第一供液管,所述第一供液管上部连接有加压泵,所述加压泵左侧连接有第二供液管,所述第二供液管左侧连接有第一出液腔,所述加压泵上部连接有第三供液管,所述第三供液管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出液腔,所述第一出液腔左侧和第二出液腔右侧均设有若干雾化喷头,所述储液池左侧设有第二电机,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刚伦
申请(专利权)人:苍溪县青和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