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栋大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3112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07: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栋大棚,属于农业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农作物大棚采用单层棚结构,内部配备保温幕,但是保温性能差,导致农作物受冻死亡的问题;其技术特征是:包括第一棚体、第二棚体、立柱和竖直通风口,第一棚体右侧设置第二棚体,第一棚体和第二棚体的底部均固定于地面上,地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立柱,第一棚体和第二棚体外部均铺设等长的大棚膜,竖直通风口的设置有利于形成强烈的空气对流,从而有利于大棚的降温和排湿,所述第一保温膜、第二保温膜和第三保温膜的设置能够增强大棚的密封性,同时提高了保温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栋大棚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
,尤其涉及一种连栋大棚。
技术介绍
现在种植的大棚采用肩部留通风口进行通风降温,在高温季节出现降雨时,因通风口关闭不及时,造成雨水从通风口落到下面正对通风口的作物上,导致被雨水淋到的作物病害发生严重,成为高温季节大棚不宜种植蔬菜的主要原因。目前现有的连栋大棚采用肩部进行通风,为提高高温季节通风降温能力,进行双侧安装通风口,在两个通风口之间上部的拱圆形下文的热空气因受结构的制约不能排出,形成高温热空气区域,随着阳光增强,热空气区域不断向下方延伸,造成大棚中部作物上方受高温热空气影响,生长不良;现有的农作物大棚采用单层棚结构,内部配备保温幕,但是保温性能差,导致农作物受冻死亡,因此,我们提出一种连栋大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栋大棚,包括第一棚体、第二棚体、立柱和竖直通风口,第一棚体右侧设置第二棚体,第一棚体和第二棚体的底部均固定于地面上,地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立柱,第一棚体和第二棚体外部均铺设等长的大棚膜,以解决现有的农作物大棚采用单层棚结构,内部配备保温幕,但是保温性能差,导致农作物受冻死亡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栋大棚,包括第一棚体、第二棚体、立柱和竖直通风口,第一棚体右侧设置第二棚体,第一棚体和第二棚体的底部均固定于地面上,地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立柱,第一棚体和第二棚体外部均铺设等长的大棚膜。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棚体的顶部与第一棚体的顶部之间设置竖直通风口,竖直通风口安装在立柱上,竖直通风口的顶部对称设置两个第一卷膜轴,第一卷膜轴固定于立柱上,立柱外侧的第一卷膜轴缠绕第一保温膜,立柱内侧的第一卷膜轴缠绕第二保温膜;第一保温膜和第二保温膜的下部均固定连接第一托膜线,第一保温膜和第二保温膜的距离与立柱的直径相同。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托膜线下方三十厘米处安装第二托膜线,第二托膜线上方固定连接第三保温膜,第三保温膜的上部与第二卷膜轴连接,第二卷膜轴固定安装在立柱上,所述第一棚体的顶部、第二棚体的顶部和竖直通风口中间位置固定安装卡槽。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第一棚体内安装第一斜支撑杆,第一斜支撑杆上端与第一棚体通过第一椽杆连接,第一斜支撑杆的下端固定于地面上,第二棚体内安装第二斜支撑杆,第二斜支撑杆的上端通过第二椽杆与第二棚体连接,第二斜支撑杆的下端固定于地面上。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棚体的顶部固定安装第三椽杆,第三椽杆的左上方连接第三斜支撑杆,第三斜支撑杆的上端与第一棚体固定连接,所述立柱的顶部通过第四椽杆与第一棚体固定连接,第一保温膜和第二保温膜采用电动卷膜。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棚体的高度为1.8-2.2m,第二棚体的高度为1.2-1.4m。一种基于所述的连栋大棚的连栋大棚安装方法,步骤如下:S1、对地面进行修整,同时在地面的左右两侧安装第一棚体和第二棚体,然后第一棚体和第二棚体分别安装第一斜支撑杆和第二斜支撑杆,所述第一斜支撑杆通过第一椽杆与第一棚体固定连接,第二斜支撑杆通过第二椽杆与第二棚体固定连接,第一椽杆和第一棚体之间通过螺丝固定,第二椽杆和第二棚体之间通过螺丝固定;S2、在地面中间位置安装立柱,且立柱与第二棚体连接处安装与第一棚体相连的第三斜支撑杆,同时在立柱的顶部位置固定安装第四椽杆,第四椽杆与第一棚体的顶部通过螺丝固定安装;S3、设计竖直通风口,竖直通风口的上方、下方和中间位置安装卡槽;S4、竖直通风口内分别安装第一卷膜轴、第一托膜线、第二托膜线和第二卷膜轴,然后从外至内依次安装第一保温膜、第二保温膜和第三保温膜。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竖直通风口的设置有利于形成强烈的空气对流,从而有利于大棚的降温和排湿,所述第一保温膜、第二保温膜和第三保温膜的设置能够增强大棚的密封性,同时提高了保温效果,且能够保证大棚内农作物的正常采光,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需求,第一斜支撑杆和第二斜支撑杆的设置能够起到对第一棚体和第二棚体稳定支撑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专利技术的右视图。图3为专利技术中竖直通风口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棚体、2-第二棚体、3-地面、4-第一斜支撑杆、5-第二斜支撑杆、6-第三斜支撑杆、7-立柱、8-第一椽杆、9-第二椽杆、10-第三椽杆、11-第四椽杆、12-竖直通风口、13-卡槽、14-第一保温膜、15-第二保温膜、16-第一卷膜轴、17-第一托膜线、18-第二托膜线、19-第二卷膜轴、20-第三保温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由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连栋大棚,包括第一棚体1、第二棚体2、立柱7和竖直通风口12,第一棚体1右侧设置第二棚体2,第一棚体1和第二棚体2的底部均固定于地面3上,地面3中间位置固定安装立柱7,第一棚体1和第二棚体2外部均铺设等长的大棚膜;所述第二棚体2的顶部与第一棚体1的顶部之间设置竖直通风口12,竖直通风口12安装在立柱7上,竖直通风口12的设置有利于形成强烈的空气对流,从而有利于大棚的降温和排湿,竖直通风口12的顶部对称设置两个第一卷膜轴16,第一卷膜轴16固定于立柱7上,立柱7外侧的第一卷膜轴16缠绕第一保温膜14,立柱7内侧的第一卷膜轴16缠绕第二保温膜15,第一保温膜14和第二保温膜15的距离与立柱7的直径相同;第一保温膜14和第二保温膜15的下部均固定连接第一托膜线17,第一托膜线17的设置能够对第一保温膜14和第二保温膜15起到支撑的作用;所述第一托膜线17下方三十厘米处安装第二托膜线18,第二托膜线18上方固定连接第三保温膜20,第三保温膜20的上部与第二卷膜轴19连接,第二卷膜轴19固定安装在立柱7上,所述第一保温膜14、第二保温膜15和第三保温膜20的设置能够增强大棚的密封性,同时提高了保温效果,且能够保证大棚内农作物的正常采光,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需求;所述第一棚体1的顶部、第二棚体2的顶部和竖直通风口12中间位置固定安装卡槽13,卡槽13用于固定大棚膜和竖直通风口12内的防虫网;第一棚体1内安装第一斜支撑杆4,第一斜支撑杆4上端与第一棚体1通过第一椽杆8连接,第一斜支撑杆4的下端固定于地面3上,第二棚体2内安装第二斜支撑杆5,第二斜支撑杆5的上端通过第二椽杆9与第二棚体2连接,第二斜支撑杆5的下端固定于地面3上,第一斜支撑杆4和第二斜支撑杆5的设置能够起到对第一棚体1和第二棚体2稳定支撑的作用;所述第二棚体2的顶部固定安装第三椽杆10,第三椽杆10的左上方连接第三斜支撑杆6,第三斜支撑杆6的上端与第一棚体1固定连接,所述立柱7的顶部通过第四椽杆11与第一棚体1固定连接;第一椽杆8、第二椽杆9、第三椽杆10和第四椽杆11的设置能够起到对大棚稳固支撑的作用,保证了大棚的稳定性;所述第一棚体1的高度为1.8-2.2m,第二棚体2的高度为1.2-1.4m;第一保温膜14和第二保温膜15采用电动卷膜。实施例2一种基于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栋大棚,包括第一棚体(1)、第二棚体(2)、立柱(7)和竖直通风口(12),第一棚体(1)右侧设置第二棚体(2),第一棚体(1)和第二棚体(2)的底部均固定于地面(3)上,其特征在于,地面(3)中间位置固定安装立柱(7),第一棚体(1)和第二棚体(2)外部均铺设等长的大棚膜;所述第二棚体(2)的顶部与第一棚体(1)的顶部之间设置竖直通风口(12),竖直通风口(12)安装在立柱(7)上,竖直通风口(12)的顶部对称设置两个第一卷膜轴(16),第一卷膜轴(16)固定于立柱(7)上,立柱(7)外侧的第一卷膜轴(16)缠绕第一保温膜(14),立柱(7)内侧的第一卷膜轴(16)缠绕第二保温膜(15);第一保温膜(14)和第二保温膜(15)的下部均固定连接第一托膜线(1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栋大棚,包括第一棚体(1)、第二棚体(2)、立柱(7)和竖直通风口(12),第一棚体(1)右侧设置第二棚体(2),第一棚体(1)和第二棚体(2)的底部均固定于地面(3)上,其特征在于,地面(3)中间位置固定安装立柱(7),第一棚体(1)和第二棚体(2)外部均铺设等长的大棚膜;所述第二棚体(2)的顶部与第一棚体(1)的顶部之间设置竖直通风口(12),竖直通风口(12)安装在立柱(7)上,竖直通风口(12)的顶部对称设置两个第一卷膜轴(16),第一卷膜轴(16)固定于立柱(7)上,立柱(7)外侧的第一卷膜轴(16)缠绕第一保温膜(14),立柱(7)内侧的第一卷膜轴(16)缠绕第二保温膜(15);第一保温膜(14)和第二保温膜(15)的下部均固定连接第一托膜线(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栋大棚,其特征在于,第一保温膜(14)和第二保温膜(15)的距离与立柱(7)的直径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栋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膜线(17)下方三十厘米处安装第二托膜线(18),第二托膜线(18)上方固定连接第三保温膜(20),第三保温膜(20)的上部与第二卷膜轴(19)连接,第二卷膜轴(19)固定安装在立柱(7)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栋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棚体(1)的顶部、第二棚体(2)的顶部和竖直通风口(12)中间位置固定安装卡槽(1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栋大棚,其特征在于,第一棚体(1)内安装第一斜支撑杆(4),第一斜支撑杆(4)上端与第一棚体(1)通过第一椽杆(8)连接,第一斜支撑杆(4)的下端固定于地面(3)上,第二棚体(2)内安装第二斜支撑杆(5),第二斜支撑杆(5)的上端通过第二椽杆(9)与第二棚体(2)连接,第二斜支撑杆(5)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振营魏家鹏王盛明家琪伍先明陈何良欧阳春荣袁芳陈惠
申请(专利权)人:赣州堃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