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2627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0 07:40
球主体(2)被利用由树脂或橡胶构成的软质材料一体形成为具备表壁部(31)、周壁部(32)、以及凹部(33)的形状的多个表皮体(3)覆盖,凹部(33)由球主体(2)和表皮体(3)围起且在球主体(2)与各表皮体(3)之间构成将球主体(2)与表壁部(31)相互分离的空洞部(4),在各空洞部(4)共存有缓冲部(5)和空气存在部(6),由此在人抓握球(1)时,缓冲部(5)塌陷,由此球(1)的表面与指腹部分的接触面积增加,人容易抓握球(1),另外,若作为压塌缓冲部(5)的力的人的握力成为更弱的力,则手不疲惫,因此能够较长维持容易抓握球(1)的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容易抓握的球。
技术介绍
申请人提出一种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容易抓握的球。然而,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球为利用多个表皮体覆盖球主体且在由球主体和各表皮体围起的空洞部全部填满空气或缓冲部的构造,因此在人抓握球1时,球虽然容易抓握,但其易抓握度一样。专利文献1:日本再表2015/09918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
技术介绍
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由球主体和各表皮体围起的空洞部共存有空气存在部和缓冲部的容易抓握的球。本专利技术为被多个表皮体将球主体覆盖的球,其特征在于,上述表皮体具备:表壁部,与上述球主体的表面对应;周壁部,从上述表壁部的周缘部向上述球主体侧突出;以及凹部,由上述表壁部和上述周壁部围起且在上述表壁部的背面开口。在上述多个表皮体被覆上述球主体的情况下,上述凹部构成由上述球主体和上述表皮体围起的空洞部,在上述空洞部共存有缓冲部和空气存在部。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球中,能够构成为上述缓冲部的外形以如下方式成为收容于上述空洞部的形状,即上述缓冲部的表面与上述空洞部的上述表壁部侧的上表面接触,上述缓冲部的横向的外圆周面与上述空洞部的横向的内圆周面接触,上述缓冲部的背面与上述球主体的表面接触,在上述缓冲部设置一个或多个孔和一个或多个凹部中的一者或两者,若具有上述孔和上述凹部中的一者或两者的上述缓冲部收容于上述空洞部,则在上述空洞部设置有上述缓冲部,上述孔和上述凹部中的一者或两者构成上述空气存在部,在上述空洞部共存有上述缓冲部和上述空气存在部。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球中,能够构成为上述缓冲部的表面与上述空洞部的上述表壁部侧的上表面接触,上述缓冲部的背面与上述球主体的表面接触,上述缓冲部的横向的外形为小于上述空洞部的横向的外形的形状,若上述缓冲部收容于上述空洞部,则在上述空洞部设置有上述缓冲部,在上述缓冲部的横向的外圆周面与上述空洞部的横向的内圆周面之间形成缝隙,该缝隙构成上述空气存在部,在上述空洞部共存有上述缓冲部和上述空气存在部。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球中,能够构成为上述缓冲部的表面与上述空洞部的上述表壁部侧的上表面接触,上述缓冲部的背面与上述球主体的表面接触,上述缓冲部的横向的外形为小于上述空洞部的横向的外形的形状,在上述缓冲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孔和一个或多个凹部中的一者或两者,若具有小于该空洞部的横向的外形的横向的外形且具有上述孔和凹部中的一者或两者的上述缓冲部收容于上述空洞部,则在上述空洞部设置有上述缓冲部,在上述缓冲部的横向的外圆周面与上述空洞部的横向的内圆周面之间形成有缝隙,上述孔和凹部中的一者或两者以及上述缝隙构成上述空气存在部,在上述空洞部共存有上述缓冲部和上述空气存在部。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球中,能够构成为上述缓冲部为多个,且上述多个缓冲部以如下方式成为收容于上述空洞部的形状,即该多个缓冲部的表面分别与上述空洞部的上述表壁部侧的上表面接触,上述多个缓冲部的背面分别与上述球主体的表面接触,上述多个缓冲部的横向的外圆周面分别向内侧远离上述空洞部的横向的内圆周面,上述多个缓冲部彼此也分别远离,若上述多个缓冲部相互远离地收容于上述空洞部,则在上述空洞部设置有上述多个缓冲部,在各上述缓冲部的横向的外圆周面与上述空洞部的横向的内圆周面之间形成有缝隙,在各上述缓冲部的横向的外圆周面彼此之间形成有缝隙,上述缝隙构成上述空气存在部,在上述空洞部共存有上述缓冲部和上述空气存在部。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球中,也能够构成为通过粘合剂使上述缓冲部粘合于上述球主体和上述表皮体中的一者或两者。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球中,也能够构成为利用由树脂或橡胶构成的软质材料使上述表皮体一体形成为具备上述表壁部、上述周壁部以及上述凹部的形状。对于本专利技术而言,在空洞部共存有缓冲部和空气存在部,从而在人抓握球时缓冲部塌陷,由此球表面与指腹部分的接触面积增加,具有人容易抓握球的效果,另外,若作为压塌缓冲部的力的人的握力成为更弱的力则手不疲惫,因此还具有能够较长维持容易抓握球的状态的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若上述缓冲部通过粘合剂粘合于球主体和表皮体中的一者或两者,则即便缓冲部的横向的外形小于空洞部的横向的外形,缓冲部的相对空洞部的位置也不会偏离,保持易抓握度。附图说明图1是将用于实施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球的局部沿径向剖切而示出的剖视图。图2是具备用于实施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缓冲部的表皮体的仰视图。图3是将用于实施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球的局部沿径向剖切而示出的剖视图。图4是具备用于实施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缓冲部的表皮体的仰视图。图5是将用于实施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球的局部沿径向剖切而示出的剖视图。图6是具备用于实施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缓冲部的表皮体的仰视图。图7是将用于实施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球的局部沿径向剖切而示出的剖视图。图8是用于实施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具备缓冲部的表皮体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图8示出的用于实施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4中,对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球主体2和表皮体3一般绘制为在球1的内侧具有中心的弧状,但在图1、图3、图5以及图7中,作为示意图而图示为平坦的形状。另外,在图1、图3、图5以及图7中,图示了假想线所示的表皮体3的局部与实线所示的表皮体3的两侧邻接的状态。参照图1和图2对用于实施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球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对于球1而言,球主体2被多个表皮体3覆盖,由球主体2和各表皮体3围起的空洞部4形成于球主体2与各表皮体3之间,在各空洞部4共存有缓冲部5和空气存在部6,由此成为人抓握球1时各表皮体3容易凹陷、人容易抓握球1的构造。即,在人抓握球1时,缓冲部5塌陷,由此球1的表面与指腹部分的接触面积增加,人容易抓握球1,另外,若作为压塌缓冲部5的力的人的握力成为更弱的力,则手不疲惫,因而能够较长维持容易抓握球1的状态。在空洞部4共存有缓冲部5和空气存在部6,且在空洞部4设置空气存在部6,由此缓和人抓握球时缓冲部5的变形的压力上升,能够维持容易以更弱的力抓握的状态。相对于此,在以在空洞部4不共存有缓冲部5和空气存在部6的方式在空洞部4整体填充缓冲部5的构造中,若人抓握球而通过手指压塌空洞部4和缓冲部5,则空洞部4变得狭窄,空洞部4内的压力因缓冲部5的变形而上升,越压塌空洞部4、空洞部4越狭窄,表壁部31与周壁部32的变形因缓冲部5的变形的压力上升而被抑制,无法真实感受到容易抓握。球主体2能够应用球体或椭圆体或与其类似的形状、除球体以外还像切顶二十面体那样设置了平面部的球体或椭圆体或与其类似的形状、在球主体2的表面卷绕了线的构造、在球主体2的表面未卷绕线的构造、球主体2的内部能够充放空气且能够膨胀的空心构造、球主体2的内部无法充放空气的空心构造、球主体2的内部利用缓冲材料填充的非空心的构造中的任一种。表皮体3为通过将由树脂或橡胶构成的软质材料注入注塑成型或冲压成型或真空成型或吹塑成型等的模具的成型从而一体形成为具备表壁部31、周壁部32、以及凹部33的形状的构造。表皮体3也能够应用并非一体形成为具备表壁部31、周壁部32、以及凹部33的形状的构造。表壁部31构成与球主体2的外侧面对置的壁。周壁部32为从表壁部31的各周缘部向球主体2侧突出且绕表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球,被多个表皮体覆盖球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皮体具备:表壁部,与所述球主体的表面对应;周壁部,从所述表壁部的周缘部向所述球主体侧突出;以及凹部,由所述表壁部和所述周壁部围起且在所述表壁部开口的背面,在所述多个表皮体被覆所述球主体的情况下,所述凹部构成由所述球主体和所述表皮体围起的空洞部,在所述空洞部共存有缓冲部和空气存在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8.01 JP 2017-1495391.一种球,被多个表皮体覆盖球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皮体具备:表壁部,与所述球主体的表面对应;周壁部,从所述表壁部的周缘部向所述球主体侧突出;以及凹部,由所述表壁部和所述周壁部围起且在所述表壁部开口的背面,在所述多个表皮体被覆所述球主体的情况下,所述凹部构成由所述球主体和所述表皮体围起的空洞部,在所述空洞部共存有缓冲部和空气存在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的外形以如下方式成为收容于所述空洞部的形状,即所述缓冲部的表面与所述空洞部的所述表壁部侧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缓冲部的横向的外圆周面与所述空洞部的横向的内圆周面接触,所述缓冲部的背面与所述球主体的表面接触,在所述缓冲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孔和一个或多个凹部中的一者或两者,若具有所述孔和所述凹部中的一者或两者的所述缓冲部收容于所述空洞部,则在所述空洞部设置有所述缓冲部,所述孔和所述凹部中的一者或两者构成所述空气存在部,在所述空洞部共存有所述缓冲部和所述空气存在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的表面与所述空洞部的所述表壁部侧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缓冲部的背面与所述球主体的表面接触,所述缓冲部的横向的外形为小于所述空洞部的横向的外形的形状,若所述缓冲部收容于所述空洞部,则在所述空洞部设置有所述缓冲部,在所述缓冲部的横向的外圆周面与所述空洞部的横向的内圆周面之间形成有缝隙,该缝隙构成所述空气存在部,在所述空洞部共存有所述缓冲部和所述空气存在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胁林和幸山田邦彦洼田尚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宝登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