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团水虱破坏区域红树林恢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802161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0 0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生态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团水虱破坏区域红树林的恢复方法,包括(1)除团水虱;(2)整地;(3)种植;(4)补种和管护。团水虱破坏区域内因团水虱穴居破坏红树、水土流失严重、地势低洼等问题使得破坏区域内的红树林修复难度大。使用本专利方法,可成功修复因团水虱破坏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恢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团水虱破坏区域红树林恢复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保护
,具体涉及一种团水虱破坏区域红树林的恢复方法
技术介绍
红树林(Mangrove)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红树林处于陆地与海洋过渡带,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的生态关键区,也是海岸带生态脆弱最敏感区域。热带和亚热带的红树生物群落是形成红树林生态系统高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基础,该生态系统可为人类提供数以百万计的必要物资及服务。其具有防汛、防浪、防风暴、护堤等功能,是不可替代的首道沿海绿色屏障。红树林独特的生态环境也为各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场所,其中许多是濒危和受保护的物种。红树林的生态功能价值巨大,但在过去却被认为只是传播疾病的泥泞荒地。由于其生态价值被严重低估,导致全球的红树林以惊人的速度被破坏。红树林一旦发生退化,海岸线附近高度依赖红树林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居民将面临诸多困境。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的活动,几乎所有的红树林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红树林被各种产业征用,包括农业用地如稻田,生物燃料植物种植地,城市和住宅用地开发,水产养殖如养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团水虱破坏区域红树林的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团水虱破坏区域死亡红树中被团水虱大量钻凿形成密集孔洞的气生根、树干全部清除,并焚毁,将未被团水虱大量钻凿形成密集孔洞的死亡红树的气生根、树干用挖掘机挖出后作为团水虱爆发区的饵料,滞留在该区域40±10天,待形成团水虱钻凿的密集孔洞后清除,并焚毁,直至所投放木料不再形成密集孔洞后,进行后续步骤;(2)用泥质土垫高团水虱破坏的低洼区域,沿平行于海岸线方向构筑具有连续高程梯度变化的条块状或梯田状滩面,条块状或梯田状滩面1的滩面的宽度为0.6至1.4m,保持种植滩面高度高于平均海平面0.2±0.05至0.5±0.05m,在滩面的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团水虱破坏区域红树林的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团水虱破坏区域死亡红树中被团水虱大量钻凿形成密集孔洞的气生根、树干全部清除,并焚毁,将未被团水虱大量钻凿形成密集孔洞的死亡红树的气生根、树干用挖掘机挖出后作为团水虱爆发区的饵料,滞留在该区域40±10天,待形成团水虱钻凿的密集孔洞后清除,并焚毁,直至所投放木料不再形成密集孔洞后,进行后续步骤;(2)用泥质土垫高团水虱破坏的低洼区域,沿平行于海岸线方向构筑具有连续高程梯度变化的条块状或梯田状滩面,条块状或梯田状滩面1的滩面的宽度为0.6至1.4m,保持种植滩面高度高于平均海平面0.2±0.05至0.5±0.05m,在滩面的左右侧开通造林区域内具有潮汐变化的潮沟,潮沟宽度为4至5m,在滩面间设置垂直于滩面的宽度为0.4至0.6m,深度为0.2至0.3m的小潮沟;(3)沿滩面高程梯度由低到高,采用树苗移栽种植法,选择红树植物物种依次种植演替前端树种、演替中端树种和演替后端树种,按1.0至2.0m×1.0至2.0m株距进行种植;(4)在造林后连续2年以上对造林地进行补种和管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团水虱破坏区域红树林的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⑵中潮沟和小潮沟,其合适深度可通过一个月以上的连续监测该区域红树林健康生长区域的水量和潮汐水位来确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团水虱破坏区域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玉楠王瑶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