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金属壳体内球面耐磨性能的工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78753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6 05:50
一种提高金属壳体内球面耐磨性能的工艺方法,先选用一号管、二号管、三号管以制作有效圈,一、三号管均为外凸的弧形结构,一、三号管的外壁上均设置有导磁体,三号管的外壁上近其顶端的部位经连接件与喷水盒的侧壁相连接,再将金属壳体放置于感应淬火工件载物台上,然后将有效圈、喷水盒一同放入金属壳体内,有效圈近内球面设置,再驱动金属壳体自转,然后向内球面上喷淬火液,同时启动有效圈对内球面开始加热,待内球面全部加热完毕后即可,其中,内球面的球径可为目标尺寸与淬火变形预留量之和。本设计不仅能增强内球面耐磨性能,而且感应淬火变形的变形量较小、安全性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金属壳体内球面耐磨性能的工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金属壳体内球面的加工工艺,属于热处理工艺
,尤其涉及一种提高金属壳体内球面耐磨性能的工艺方法,具体适用于既能增强内球面耐磨性能,又能实现淬火变形较小。
技术介绍
现有的汽车差速器壳体为一种金属壳体,其基体及内球面硬度较低,与之接触的减磨垫片大多为软氮化处理件,硬度在HV400―500之间,汽车运行过程中,由于油润滑不足以及异常工况会导致汽车差速器壳体内球面发生磨损失效。授权公告号为CN203348470U,授权公告日为2013年12月18日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差速器壳体,其内的差速器右壳和差速器左壳通过连接螺栓连接,十字轴位于差速器右壳和差速器左壳的结合处,差速器右壳和差速器左壳的内腔与行星齿轮、半轴齿轮直接接触,其接触区域为进行感应淬火处理的接触区域,接触区域也可以为进行渗碳淬火处理的接触区域。虽然该技术通过对接触区域进行渗碳淬火或感应淬火处理以提高硬度,从而增强耐磨性能,但其仍旧具有以下缺陷:若采用渗碳淬火,其为整体加热处理,加热温度高,加热时间长,存在能耗大、污染高、成本高等缺陷,更为不利的是渗碳淬火后差速器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金属壳体内球面耐磨性能的工艺方法,所述工艺方法包括用感应器进行的感应淬火,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作有效圈与喷水盒步骤:感应器上的有效圈(1)包括一号管(4)、二号管(5)与三号管(6),所述一号管(4)、三号管(6)并排设置,二号管(5)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一号管(4)、三号管(6)的底端相联通,一号管(4)、三号管(6)的顶端与供交流电设备相连接,一号管(4)、三号管(6)均为外凸的弧形结构,一号管(4)、三号管(6)的外壁上均设置有导磁体(2),三号管(6)的外壁上近其顶端的部位经连接件(32)与喷水盒(3)的侧壁相连接,喷水盒(3)内盛装有淬火液,喷水盒(3)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金属壳体内球面耐磨性能的工艺方法,所述工艺方法包括用感应器进行的感应淬火,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作有效圈与喷水盒步骤:感应器上的有效圈(1)包括一号管(4)、二号管(5)与三号管(6),所述一号管(4)、三号管(6)并排设置,二号管(5)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一号管(4)、三号管(6)的底端相联通,一号管(4)、三号管(6)的顶端与供交流电设备相连接,一号管(4)、三号管(6)均为外凸的弧形结构,一号管(4)、三号管(6)的外壁上均设置有导磁体(2),三号管(6)的外壁上近其顶端的部位经连接件(32)与喷水盒(3)的侧壁相连接,喷水盒(3)内盛装有淬火液,喷水盒(3)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喷水孔(33),该喷水孔(33)的出水方向与一号管(4)、三号管(6)的外凸方向同向,喷水盒(3)的顶部与淬火液水管接头(31)相连接;放置零部件步骤:先将金属壳体(8)放置于感应淬火工件载物台上,金属壳体(8)为空心结构,其内壁为球面,即内球面(7),再将有效圈(1)、喷水盒(3)一同放入金属壳体(8)内,有效圈(1)近内球面(7)设置,有效圈(1)、内球面(7)之间存在间隙;周向扫描感应淬火步骤:先驱动金属壳体(8)自转,再通过喷水盒(3)的喷水孔(33)向内球面(7)上喷淬火液,同时,启动有效圈(1)对内球面(7)开始加热,待内球面(7)全部加热完毕后,先停止加热与喷淬火液,再取下金属壳体(8)以结束操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金属壳体内球面耐磨性能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向扫描感应淬火步骤中:喷淬火液时,喷液压力≥0.25Mpa;金属壳体(8)自转时,转速为10―20转/min;有效圈(1)加热时,电源频率为10―30KHz,加热功率为30―80KW。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金属壳体内球面耐磨性能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金属壳体(8)自转时,转速为15转/min;有效圈(1)加热时,电源频率为20KHz,加热功率为55KW。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恩来余金科赵俊平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