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水轮机模式的带流道式导叶的液力透平流道
本技术涉及水轮机,特别是一种基于水轮机模式的带流道式导叶的液力透平流道。
技术介绍
目前,大多数用于余能回收的液力透平常采用多级泵反转,由于泵反转作透平运行时,进出口发生了逆转,因此,这些按泵工况设计的透平,其损失比泵工况运行时的大、效率低,高效工作范围窄,稳定性差。余能回收效率低,导致能源的二次浪费,因此提高液力透平的余能回收效率尤为重要。而水轮机是水能利用的常规原动机,其运行效率往往要比泵作液力透平的效率高很多,且高效工作范围宽,稳定性好,基于此点考虑,很有必要设计开发水轮机模式的液力透平。此外,液力透平的余能回收效率不仅取决于高效的转轮,还需要开发出与之相适应的流道,以提高液力透平整体余能回收效率。另外,由于受结构布局限制,液力透平流道还要求结构紧凑,运行稳定可靠。因此,需要设计开发出与水轮机模式液力透平及其相适应的流道,但至今未见有水轮机模式的液力透平流道的公开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基于水轮机模式的带流道式导叶的液力透平流道,可有效解决反转泵型液力透平效率低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水轮机模式的带流道式导叶的液力透平流道,包括进水室、首级径向式正导叶、首级转轮、至少一级次级级间流道式导叶及相应级超低比转速转轮、出水室、主轴、轴承和机壳,其特征在于,轴承(8)中心内装有主轴(7),主轴(7)上从上至下依次装有首级转轮(3)、至少一级次级级间导叶(4)及与之相匹配的转轮(5),各级级间导叶均为结构相同的流道式导叶,引水室(1)经首级导叶(2)与首级转轮(3)相连通,首级转轮(3)经次级级间流道式导叶(4)与相应级的转轮(5)相连通,依次顺次类推,末级转轮与出水室(6)相连通,水流由引水室(1)将水流顺畅且轴对称的引向首级导叶(2),由首级导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水轮机模式的带流道式导叶的液力透平流道,包括进水室、首级径向式正导叶、首级转轮、至少一级次级级间流道式导叶及相应级超低比转速转轮、出水室、主轴、轴承和机壳,其特征在于,轴承(8)中心内装有主轴(7),主轴(7)上从上至下依次装有首级转轮(3)、至少一级次级级间导叶(4)及与之相匹配的转轮(5),各级级间导叶均为结构相同的流道式导叶,引水室(1)经首级导叶(2)与首级转轮(3)相连通,首级转轮(3)经次级级间流道式导叶(4)与相应级的转轮(5)相连通,依次顺次类推,末级转轮与出水室(6)相连通,水流由引水室(1)将水流顺畅且轴对称的引向首级导叶(2),由首级导叶(2)形成首级转轮(3)所需要的环量,进入首级转轮(3),然后首级转轮(3)经相连通的级间流道式导叶(4)进入水轮机模式的低比转速混流式液力透平转轮(5),依次顺次类推,最后水流由与末级转轮相连通的出水室(6)排出,与机壳(9)一起构成流道式导叶的液力透平流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轮机模式的带流道式导叶的液力透平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水室(1)为圆断面蜗壳状,从进口到出口断面面积逐渐减小,构成水流从进口到出口间流量的均匀减小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轮机模式的带流道式导叶的液力透平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首级导叶(2)为径向式导叶,在引导水流进入首级转轮(3)的同时,形成首级转轮(3)进口必要的环量,同时作为与蜗壳相连的座环的支柱,起支撑作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轮机模式的带流道式导叶的液力透平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首级转轮(3)和各级转轮(5)结构相同,均为水轮机模式的低比转速混流式转轮,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延频,张自超,陈德新,朱鹏艳,吴迎新,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