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锂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5727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1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薄锂电池,包括正极(1),负极(2)和隔膜层(3),所述的隔膜层设置在所述的正极和负极之间;所述的正极(1)包括正极承载层(11)、正极涂布层(12)和正极极耳(13),所述的正极涂布层(12)涂布在所述的正极承载层(11)的一面,所述的正极极耳(13)与所述的正极承载层(11)和所述的正极涂布层(12)连接;所述的负极(2)包括负极承载层(21)、负极涂布层(22)和负极极耳(23),所述的负极涂布层(22)涂布在所述的负极承载层(21)的一面,所述的负极极耳(23)与所述的负极承载层(21)和所述的负极涂布层(22)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电池的超薄化设计。

A Ultra-thin Lithium Battery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ultra-thin lithium battery, which comprises a positive electrode (1), a negative electrode (2) and a diaphragm layer (3), the diaphragm layer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the positive electrode (1) includes a positive bearing layer (11), a positive coating layer (12) and a positive ear (13), and the positive coating layer (12) is coated on one of the positive bearing layer (11). The positive ear (13) is connected with the positive bearing layer (11) and the positive coating layer (12); the negative electrode (2) includes the negative bearing layer (21), the negative coating layer (22) and the negative ear (23), and the negative coating layer (22) is coated on one side of the negative bearing layer (21), the negative ear (23) and the negative electrode. The bearing layer (21) is connected with the negative electrode coating layer (22); the utility model can realize the ultra-thin design of the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薄锂电池
本技术涉及锂电池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薄锂电池。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发展,小型化的设备不断增多,促使人们对电子产品中的电池厚度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有锂电池的结构依次是包装膜、正极、隔膜层、负极,虽然这样设置已经把电池制作的比较薄,但是,还是比较厚,不能装配在超薄的电子设备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超薄锂电池,一方面可以解决锂电池的厚度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简化电池的制作流程,大大提高电池的生产效率和优良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薄锂电池,包括正极,负极和隔膜层,所述的隔膜层设置在所述的正极和负极之间;所述的正极包括正极承载层、正极涂布层和正极极耳,所述的正极涂布层涂布在所述的正极承载层的一面,所述的正极极耳与所述的正极承载层和所述的正极涂布层连接;所述的负极包括负极承载层、负极涂布层和负极极耳,所述的负极涂布层涂布在所述的负极承载层的一面,所述的负极极耳与所述的负极承载层和所述的负极涂布层连接。优选的,所述的正极涂布层和所述的负极涂布层的厚度为0.05mm-1mm。优选的,在所述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的表面均设有极耳处理层,所述的极耳处理层为等离子层或电晕层。优选的,所述的隔膜层为PP膜或PE膜。本技术实现的有益效果:一方面,本技术直接在正极承载层和负极承载层上涂布正极涂布层和负极涂布层,然后将二者加上隔离膜后装配在一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锂电池的厚度。另一方面,本技术还简化电池的制作流程,相对传统锂电池制作,大大提高电池的生产效率和优良率。而且,本技术在正负极的极耳处做了改进,能使极耳头部更容易粘接、吸附导电材料。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截面图。图中的数字或字母代表的相应部件的名称或流程名称:1.正极,11.正极承载层,12.正极涂布层,13.正极极耳,2.负极,21.负极承载层,22.负极涂布层,23.负极极耳,3.隔膜层,4.极耳处理层。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一种超薄锂电池,包括正极1,负极2和隔膜层3,隔膜层设置在正极和负极之间;正极1包括正极承载层11、正极涂布层12和正极极耳13,正极涂布层12涂布在正极承载层11的一面,正极极耳13与正极承载层11和正极涂布层12连接;负极2包括负极承载层21、负极涂布层22和负极极耳23,负极涂布层22涂布在负极承载层21的一面,负极极耳23与负极承载层21和负极涂布层22连接。具体的,正极涂布层12和负极涂布层22的厚度为0.05mm-1mm。具体的,在正极极耳13和负极极耳23的表面均设有极耳处理层4,极耳处理层4为等离子层或电晕层。具体的,隔膜层3为PP膜或PE膜。隔膜层还可以是PP或PE多层复合层。实施例一将前述的超薄锂电池结合现实中具体的做法,做相应的阐述,具体如下:超薄锂电池,包括正极1,负极2和隔膜层3,隔膜层设置在正极和负极之间;正极1包括正极承载层11、正极涂布层12和正极极耳13,正极涂布层12涂布在正极承载层11的一面,正极极耳13与正极承载层11和正极涂布层12连接;负极2包括负极承载层21、负极涂布层22和负极极耳23,负极涂布层22涂布在负极承载层21的一面,负极极耳23与负极承载层21和负极涂布层22连接。溶剂、正负极材料搅拌和电解液材料搅拌均匀分别制成正极涂布层和负极涂布层。正极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导电剂、石墨烯、碳纳米管、聚合物胶粉;负极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硅碳负极、导电剂、石墨烯、碳纳米管、聚合物胶粉;溶剂:包括但不限于去离子水、NMP(氮甲基吡咯烷酮)、丙酮、PS、EC;电解液材料:包括但不限于DMC、EMC、DEC、PVDF、CMC、γ-丁内脂、六氟磷酸锂、双三氟甲基黄酰亚胺锂、二氧化硅、陶瓷粉。具体的,正极涂布层12和负极涂布层22的厚度为0.05mm-1mm。具体的,在正极极耳13和负极极耳23的表面均设有极耳处理层4,极耳处理层4为等离子层或电晕层。本实施例采用的是电晕,电晕功率为800w,电晕处理时间为3秒。具体的,正极承载层11和负极承载层21为集流体,材料为金属材料,常规正极承载层采用铝,负极承载层为铜。具体的,隔膜层3为PP膜或PE膜。隔膜层还可以是PP或PE多层复合层。实施例二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基本设置是一样的,主要的区别是:极耳处理层4为等离子层;隔膜层3为PE膜。显然,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薄锂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1),负极(2)和隔膜层(3),所述的隔膜层设置在所述的正极和负极之间;所述的正极(1)包括正极承载层(11)、正极涂布层(12)和正极极耳(13),所述的正极涂布层(12)涂布在所述的正极承载层(11)的一面,所述的正极极耳(13)与所述的正极承载层(11)和所述的正极涂布层(12)连接;所述的负极(2)包括负极承载层(21)、负极涂布层(22)和负极极耳(23),所述的负极涂布层(22)涂布在所述的负极承载层(21)的一面,所述的负极极耳(23)与所述的负极承载层(21)和所述的负极涂布层(22)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薄锂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1),负极(2)和隔膜层(3),所述的隔膜层设置在所述的正极和负极之间;所述的正极(1)包括正极承载层(11)、正极涂布层(12)和正极极耳(13),所述的正极涂布层(12)涂布在所述的正极承载层(11)的一面,所述的正极极耳(13)与所述的正极承载层(11)和所述的正极涂布层(12)连接;所述的负极(2)包括负极承载层(21)、负极涂布层(22)和负极极耳(23),所述的负极涂布层(22)涂布在所述的负极承载层(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维元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赛尔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