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板端面结构及折边用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3735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0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内饰产品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复合板端面结构及折边用成型模具。复合板端面结构,包括复合板本体,所述复合板本体包括依次设置的上层、芯材和下层,所述下层连接有由所述复合板本体的端部被压薄形成的压薄区域,所述复合板本体的上表面设置有台阶部;所述压薄区域翻折后形成折边,所述折边与所述复合板本体连接,所述折边包括:第一折边,一端与所述下层连接,所述第一折边向所述上层所在侧延伸;第二折边,一端与所述第一折边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折边容置于所述台阶部。复合板端面结构制造简单、成型效率高。减少无纺布包边工艺,降低产品制作成本,同时也提高产品端部的美观度,用户使用体验良好。

A Forming Die for Composite Plate End Face Structure and Flanging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utomobile interior products, in particular to a composite plate end structure and a forming die for folding. The end face structure of the composite plate includes a composite plate body, which comprises an upper layer, a core material and a lower layer arranged in turn. The lower layer is connected with a thin area formed by the end of the composite plate body being pressed, and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composite plat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step part. The thin area is folded to form a fold, and the fold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mposite plate body. The folding includes: a first fold, one end connected with the lower layer, the first fold extends to the side of the upper layer; a second fold, one end connected with the other end of the first fold, and the second fold is contained in the step part. The end face structure of composite plate is simple to manufacture and has high forming efficiency. Reduce the edge wrapping process of non-woven fabrics, reduce the cost of production, but also improve the aesthetics of the end of the product, user experience is go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板端面结构及折边用成型模具
本技术涉及汽车内饰产品
,尤其涉及一种复合板端面结构及折边用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行李箱背板、后舱盖、行李箱下背板等均为复合板,随着汽车产量的逐渐增大,复合板的使用量也随之增多。现有技术中,复合板的生产中根据尺寸需求对复合板的端部斩刀模冲裁或热刃冲切,冲切面即为复合板的端面结构。但上述两种工艺均存在复合板的板材外露、板材切后分层、冲切断面割手现象,为解决此问题产品周边往往需要进行无纺布包边。无纺布包边工艺不仅增加了产品制作工序,同时也增加了产品制作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板端面结构,以解决复合板本体分层、复合板端面结构划手的问题。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板端面结构,包括复合板本体,所述复合板本体包括依次设置的上层、芯材和下层,所述下层连接有由所述复合板本体的端部被压薄形成的压薄区域,所述复合板本体的上表面设置有台阶部;所述压薄区域翻折后形成折边,所述折边与所述芯材和/或所述台阶部连接,所述折边包括:第一折边,一端与所述下层连接,所述第一折边向所述上层所在侧延伸;第二折边,一端与所述第一折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折边容置于所述台阶部。作为优选,所述台阶部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第二折边与所述底壁和/或所述侧壁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芯材、所述第二折边与所述台阶部均熔合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下层的夹角为60-90°。作为优选,所述复合板本体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折边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折边的长度为5-20mm。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边用成型模具,以有效提高了复合板端面结构的生产效率。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折边用成型模具,用于生产如上所述的复合板端面结构,所述折边用成型模具包括:压料板;上模热刃,设置于所述压料板的一侧,用于模压台阶部、冲切复合板本体及压薄所述复合板本体的端部;下模组件,与所述压料板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压料板和所述下模组件分别用于抵接所述复合板本体的相对两侧;及翻折机构,连接于所述下模组件,用于将所述压薄区域翻折形成折边。作为优选,所述翻折机构包括均连接于所述下模组件的竖直推料机构和水平推料机构,所述竖直推料机构和所述水平推料机构分别用于将所述压薄区域翻折形成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作为优选,所述竖直推料机构和所述水平推料机构均包括设置于所述下模组件的第二驱动机构和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翻折板。作为优选,所述上模热刃包括依次远离所述压料板设置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热刀,所述第一凹槽用于抵压复合板本体的端部并形成台阶部,所述第二凹槽用于压薄所述复合板本体的端部并形成压薄区域,所述热刀用于冲断所述复合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第一折边靠近芯材的一侧与芯材连接,第二折边与所述台阶部连接,一方面,有效提高了折边与复合板本体的连接强度,保证端面结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防止复合板本体的冲切面裸露在外,可以防止划伤其它部件或划手;最后,复合板本体的端部被限制在下层和第二折边之间,也可防止复合板本体分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的复合板端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的压薄区域未翻折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的折边用成型模具未压紧复合板本体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的折边用成型模具冲压台阶部、压薄区域和切断复合板本体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的折边用成型模具的竖直推料机构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折边用成型模具的水平推料机构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折边用成型模具完成压薄区域翻折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复合板本体;11、上层;12、芯材;13、下层;14、台阶部;141、底壁;142、侧壁;2、折边;21、第一折边;22、第二折边;3、压薄区域;4、折边用成型模具;41、上模底板;42、压料板;43、第一驱动机构;44、上模热刃;441、上模热刃本体;442、热刀;443、第一凹槽;444、第二凹槽;45、竖直推料机构;451、第二驱动机构;452、翻折板;46、水平推料机构;47、下模组件;471、托料板;472、下模底板;473、支撑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合板端面结构,其主要但不局限应用于汽车内饰件的制造中,以解决复合板本体1分层、复合板端面结构划手的问题。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板端面结构,包括复合板本体1,复合板本体1包括依次设置的上层11、芯材12和下层13,下层13连接有由复合板本体1的端部被压薄形成的压薄区域3,复合板本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台阶部14;压薄区域3翻折后形成折边2,折边2与芯材12和/或台阶部14连接,折边2包括第一折边21和第二折边22,第一折边21的一端与下层13连接,第一折边21向上层11所在侧延伸;第二折边22一端与第一折边2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折边22容置于台阶部14。具体地,第一折边21靠近芯材12的一侧可与芯材12连接,第二折边22可与台阶部14连接。上层11可以包括第一包覆层和第一塑料板,下层13可以包括第二塑料板和第二包覆层,即复合板本体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包覆层、第一塑料板、芯材12、第二塑料板和第二包覆层,其中第一包覆层和第二包覆层可以为无纺布,芯材12为呈蜂窝状结构的板材,芯材12、第一塑料板和第二塑料板可以由塑料制成,第一塑料板、芯材12和第二塑料板优选为由聚丙烯制成,使复合板端面结构具有较高的耐冲击性,抗多种有机溶剂和酸碱腐蚀,且熔合温度低。本实施例中,复合板本体1的端部由上层11向下层13被压薄形成压薄区域3,台阶部14的台阶面、和第二折边22的端面均为冲切形成的冲切面,折边2的设置方式,能够使得第二折边22的冲切面和台阶部14的冲切面对接或具有一定的间隙,两种设置方式均能够防止冲切面割伤使用者或其他部件。第一折边21靠近芯材12的一侧与芯材12连接,第二折边22与台阶部14连接,一方面,有效提高了折边2与复合板本体1的连接强度,保证端面结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防止复合板本体1的冲切面裸露在外,可以防止划伤其它部件或划手,也可以防止复合板本体1在使用过程中受外力影响逐渐分层以及复合板端面结构划手;最后,复合板本体1的端部被限制在下层13和第二折边22之间,可防止复合板本体1分层。仅通过压薄区域3的翻折即可形成折边2,复合板端面结构制造简单、成型效率高。减少无纺布包边工艺,降低产品制作成本,提高品质和生产效率,同时也提高产品端部的美观度,用户使用体验良好。优选的,复合板本体1的上表面与第二折边22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冲切面不会暴露在外,保证复合板的外表的平整及美观性。第二折边22的长度(如图1所示的“L”方向)为—5-20mm。该长度的第二折边22可以保证与台阶部14的连接强度,避免第二折边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板端面结构,包括复合板本体(1),所述复合板本体(1)包括依次设置的上层(11)、芯材(12)和下层(13),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13)连接有由所述复合板本体(1)的端部被压薄形成的压薄区域(3),所述复合板本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台阶部(14);所述压薄区域(3)翻折后形成折边(2),所述折边(2)与所述芯材(12)和/或所述台阶部(14)连接,所述折边(2)包括:第一折边(21),一端与所述下层(13)连接,所述第一折边(21)向所述上层(11)所在侧延伸;第二折边(22),一端与所述第一折边(2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折边(22)容置于所述台阶部(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板端面结构,包括复合板本体(1),所述复合板本体(1)包括依次设置的上层(11)、芯材(12)和下层(13),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13)连接有由所述复合板本体(1)的端部被压薄形成的压薄区域(3),所述复合板本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台阶部(14);所述压薄区域(3)翻折后形成折边(2),所述折边(2)与所述芯材(12)和/或所述台阶部(14)连接,所述折边(2)包括:第一折边(21),一端与所述下层(13)连接,所述第一折边(21)向所述上层(11)所在侧延伸;第二折边(22),一端与所述第一折边(2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折边(22)容置于所述台阶部(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板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部(14)包括底壁(141)和侧壁(142),所述第二折边(22)与所述底壁(141)和/或所述侧壁(142)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板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边(21)与所述芯材(12)、所述第二折边(22)与所述台阶部(14)均熔合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板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边(21)与所述下层(13)的夹角为60-9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板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板本体(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折边(22)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板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边(22)的长度为5-20mm。7.一种折边用成型模具(4),其特征在于,用于生产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伟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吉兴汽车声学部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