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模组及一种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2282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7: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驱动IC位于下片玻璃背向背光板一侧表面中的非可视区域,而FPC位于下片玻璃朝向背光板一侧表面中的非可视区域,且FPC中与下片玻璃相接触的端部与驱动IC相互对位,而FPC与驱动IC通过设置在下片玻璃位于非可视区域中的通孔相互电连接,从而实现显示模组的显示功能。将驱动IC与FPC设置在下片玻璃两侧相互对位的位置,可以有效减少驱动IC与FPC所占显示模组中的面积,从而有效减少显示模组中非可视区域的面积,进而使得显示模组具有较窄的边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终端,同样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具有更窄的边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模组及一种终端
本技术涉及显示
,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一种终端。
技术介绍
随着近年来科技不断的进步以及显示产品行业的发展,显示模组无论是从性能还是生产工艺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相应的,用户对于显示产品的细节,外观等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现阶段,显示模组均需要通过驱动IC(integratedcircuit,集成电路)控制显示模组中像素点的明暗以及颜色来形成相应的图像,同时驱动IC需要通过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柔性电路板)与外部电源等部件相互电连接,从而使得显示模组可以有效的进行工作,而上述驱动IC与FPC通常需要设置在显示模组的边框中。而在现有技术中,显示模组的边框通常较宽,这将使得显示模组的屏占比变小,同时导致显示模组的体积较大。所以如何提供具有更窄边框的显示模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可以有效减少显示模组的边框宽度;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终端,具有较窄的边框。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背光板;位于所述背光板发光表面的下偏光片;位于所述下偏光片背向所述背光板一侧表面的下片玻璃;位于所述下片玻璃背向所述背光板一侧表面中非可视区域的驱动IC;与所述下片玻璃朝向所述背光板一侧表面中非可视区域相接触的FPC;其中,所述FPC中与所述下片玻璃相接触的端部与所述驱动IC相互对位,所述下片玻璃位于所述非可视区域中设置有通孔,所述驱动IC与所述FPC通过所述通孔相互电连接;位于所述下片玻璃背向所述背光板一侧表面中可视区域的上片玻璃;位于所述上片玻璃背向所述背光板一侧表面的上偏光片。可选的,所述通孔中设置有导电柱;所述驱动IC的引线与所述导电柱中背向所述背光板一侧端部相接触;所述FPC的引线与所述导电柱中朝向所述背光板一侧端部相接触。可选的,所述导电柱为铜柱。可选的,所述通孔中设置有沿所述导电柱侧壁包裹所述导电柱的缓冲层。可选的,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上偏光片背向所述背光板一侧表面的盖板。可选的,所述盖板背向所述背光板一侧表面设置有减反膜。可选的,所述盖板背向所述背光板一侧表面设置有抗指纹油涂层。可选的,所述盖板背向所述背光板一侧表面为粗糙表面。可选的,所述盖板为钢化玻璃盖板。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驱动IC位于下片玻璃背向背光板一侧表面中的非可视区域,而FPC位于下片玻璃朝向背光板一侧表面中的非可视区域,且FPC中与下片玻璃相接触的端部与驱动IC相互对位,而FPC与驱动IC通过设置在下片玻璃位于非可视区域中的通孔相互电连接,从而实现显示模组的显示功能。将驱动IC与FPC设置在下片玻璃两侧相互对位的位置,可以有效减少驱动IC与FPC所占显示模组中的面积,从而有效减少显示模组中非可视区域的面积,进而使得显示模组具有较窄的边框。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终端,同样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具有更窄的边框,在此不再进行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显示模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背光板、2.下偏光片、3.下片玻璃、4.上片玻璃、5.上偏光片、6.FPC、7.驱动IC、8.通孔、9.盖板。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请参考图1与图2,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显示模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在现有技术中,参见图1与图2,驱动IC7与FPC6通常位于下片玻璃3表面的同一侧,即驱动IC7与FPC6通常位于同一平面,这将极大的增加驱动IC7与FPC6所占显示模组中的面积,从而极大的增加显示模组中非可视区域的面积,进而使得显示模组具有较宽的边框。而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驱动IC位于下片玻璃背向背光板一侧表面中的非可视区域,而FPC位于下片玻璃朝向背光板一侧表面中的非可视区域,且FPC中与下片玻璃相接触的端部与驱动IC相互对位,而FPC与驱动IC通过设置在下片玻璃位于非可视区域中的通孔相互电连接,从而实现显示模组的显示功能。将驱动IC与FPC设置在下片玻璃两侧相互对位的位置,可以有效减少驱动IC与FPC所占显示模组中的面积,从而有效减少显示模组中非可视区域的面积,进而使得显示模组具有较窄的边框。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3与图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与图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背光板1;位于所述背光板1发光表面的下偏光片2;位于所述下偏光片2背向所述背光板1一侧表面的下片玻璃3;位于所述下片玻璃3背向所述背光板1一侧表面中非可视区域的驱动IC7;与所述下片玻璃3朝向所述背光板1一侧表面中非可视区域相接触的FPC6;其中,所述FPC6中与所述下片玻璃3相接触的端部与所述驱动IC7相互对位,所述下片玻璃3位于所述非可视区域中设置有通孔8,所述驱动IC7与所述FPC6通过所述通孔8相互电连接;位于所述下片玻璃3背向所述背光板1一侧表面中可视区域的上片玻璃4;位于所述上片玻璃4背向所述背光板1一侧表面的上偏光片5。上述背光板1通常具有一个可以发出均匀光线的发光表面,背光板1所产生的光线可以从发光表面均匀的照射向外界。上述背光板1可以通过白炽灯泡、电光面板、发光二极管或冷阴极管等作为光源在背光板1的发光表面向外产生均匀的光线。其中,电光面板可以直接在背光板1整个发光表面提供均匀的光线,而其他的光源则需要配合使用散光器来提供均匀的光线。背光板1可以提供任意一种颜色的光线,例如黄色光线、绿色光线、蓝色光线、白色光线等。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于所述背光板1所产生光线的颜色不做具体限定。通常情况下,整个显示模组在显示彩色图像时,需要背光板1发出白色光线,因为白色光线蕴含光线的颜色种类最多。当然,有关背光板1的厚度等具体参数可以参照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进行赘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下偏光片2位于所述背光板1发光表面;所述下片玻璃3位于所述下偏光片2背向所述背光板1一侧表面;所述上片玻璃4位于所述下片玻璃3背向所述背光板1一侧表面的可视区域;所述上偏光片5位于所述上片玻璃4背向所述背光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光板;位于所述背光板发光表面的下偏光片;位于所述下偏光片背向所述背光板一侧表面的下片玻璃;位于所述下片玻璃背向所述背光板一侧表面中非可视区域的驱动IC;与所述下片玻璃朝向所述背光板一侧表面中非可视区域相接触的FPC;其中,所述FPC中与所述下片玻璃相接触的端部与所述驱动IC相互对位,所述下片玻璃位于所述非可视区域中设置有通孔,所述驱动IC与所述FPC通过所述通孔相互电连接;位于所述下片玻璃背向所述背光板一侧表面中可视区域的上片玻璃;位于所述上片玻璃背向所述背光板一侧表面的上偏光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光板;位于所述背光板发光表面的下偏光片;位于所述下偏光片背向所述背光板一侧表面的下片玻璃;位于所述下片玻璃背向所述背光板一侧表面中非可视区域的驱动IC;与所述下片玻璃朝向所述背光板一侧表面中非可视区域相接触的FPC;其中,所述FPC中与所述下片玻璃相接触的端部与所述驱动IC相互对位,所述下片玻璃位于所述非可视区域中设置有通孔,所述驱动IC与所述FPC通过所述通孔相互电连接;位于所述下片玻璃背向所述背光板一侧表面中可视区域的上片玻璃;位于所述上片玻璃背向所述背光板一侧表面的上偏光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中设置有导电柱;所述驱动IC的引线与所述导电柱中背向所述背光板一侧端部相接触;所述FPC的引线与所述导电柱中朝向所述背光板一侧端部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小和
申请(专利权)人: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