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头及弯头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70036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弯头及弯头制造方法,所述方法的步骤包括,向有贯通孔的管的两端面和一点加压而形成第一弯曲部而使所述管弯曲形成第一备件;以形成所述第一备件时的压力为准,更重地对所述第一备件的两端面加压,更轻地对所述一点加压,使所述第一弯曲部形成第二弯曲部而形成比所述第一备件更弯的第二备件;以形成所述第二备件时的压力为准,更重地对所述第二备件的两端面加压,更轻地对所述一点加压,使所述第二弯曲部形成上下长度小于两侧长度且两侧面突出的第三弯曲部而形成比所述第二备件更弯的第三备件;所述第三备件的两端面和所述一点不加压,所述第三弯曲部的突出的两侧加压,使第三弯曲部的平面的上下长度增大且两侧长度减小而形成第四弯曲部,形成比所述第三备件更弯的成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弯头及弯头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弯头及弯头制造方法,对六角形的中空材料按照弯曲角度和管的位置施加不同的加压力来进行弯曲加工,从而弯曲部的内周面呈圆形,即使内部有流体流动,也能减少噪音及能量损失。
技术介绍
对于移送液体或流体的管,通常向长度方向连接多个管而使用,在连接的过程中,有时因地形条件而需要连接成“┗”字或“T”字。此时,在管的适当的规定位置,使用接头来连接到其他管。例如,作为应用液压的管道线路的接头,在流体的流动发生改变的连接部使用弯头(ELBOW)。弯头被应用到建筑及农业机械、工业机械装置等领域。如图1所示的杆,现有弯头10的贯通孔40小于弯头10的流体出入口的直径弯曲的部分50的直径。并且,弯头10大致呈直角形状时,弯曲部分50的边角的上侧由凹凸不平的部分30形成,下侧由直角形成。因此,流体在贯通孔40中流动时,在弯头10弯曲部分50的凹凸不平的部分30会发生涡流现象,从而增加能量损失。而且,现有的弯头10因钻头加工而在内侧形成贯通孔40,因此大量产生切削碎片(chip)。另外,即使弯头10的内径和外径相同,如果属于弯曲角度不同的种类,则需要用不同的模具制造各个种类的弯头。另外,申请人已通过注册专利公报第10-1633036号(以下称“专利文献1”)公开了通过弯曲力在管上形成弯头的技术。专利文献1由以下组件构成:第一支撑模具100,支撑管P的一部分,可旋转;第二支撑模具200,支撑管P的其余一部分,相对于第一支撑模具100而旋转;一对返回工具910,弹性地连接第一、二支撑模具100、200之间;第一、二压缩部件300、400,分别配置于管P的两端部,对管P施加长度方向的圧缩力;升降部件500,可在第一、二支撑模具100、200上部升降;第一、二侧面模具600、700,分别配置于第一、二支撑模具100、200的左、右侧;侧面压缩部件800,对管P上形成的弯头E的两侧面施加圧缩力;一对板920,连接第一、二支撑模具100、200和第一、二侧面模具600、700以及侧面压缩部件800。专利文献1的包括上述组件的管弯头制造装置10的驱动步骤和通过所述驱动制造管弯头的方法如下。首先,将需形成弯头E的管P放置于第一、二支撑模具100、200上。此时,第一、二支撑模具100、200维持水平状态。管P被支撑后,为了调节要在管P上形成的弯头E的角度及调节管P将坐落的第一、二压缩部件300、400的距离而调节第一、二侧面模具600、700的倾斜角度。完成倾斜角度的调节之后,升降部件500下降而第一杆510将接触第一、二驱动模块130、230的第一、二驱动槽131、231。之后,升降部件500将继续下降,第一杆510将以从上到下的方向对第一、二驱动模块130、230的第一、二驱动槽131、231加压,据此,第一驱动模块130以第一旋转轴120为中心而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二驱动模块230以第二旋转轴220为中心而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样,随着第一、二驱动模块130、230向相反方向旋转,位于第一、二驱动模块130、230前方的第一、二齿型模块140、240产生联动而向相反方向旋转。因此,第一、二支撑模具100、200向相反方向旋转,第一、二压缩部件300、400的第一、二辊333、433分别沿第一、二曲面611、711向上部滑动。这种情况下,管P因第一、二支撑模具100、200的旋转所产生的弯曲力而被弯曲,从而形成弯头E,如前所述,第一、二压缩部件300、400的第一、二辊333、433沿第一、二曲面611、711向上部滑动而第一、二销320、420分别对管P的左侧和右侧端部加压,从而对管P的两端部施加圧缩力,管P因所述圧缩力而被牢固地固定,从而能够更加容易地在管P上形成弯头E。并且,当第一杆510对第一、二驱动槽131、231加压且升降部件500继续下降时,升降部件500的第二杆520的第二突出部521将接触管P的上面,第二突出部521的固定槽522固定管P的上面而防止管P向上方跃升,连同第一、二压缩部件300、400牢固地固定管P,从而能够更加容易地在管P上形成弯头E。同时,随着升降部件500的下降,升降部件500的第三、四杆530、540对第一、二垂直移动模块840、850的上面加压,使得第一、二垂直移动模块840、850根据第四、五弹簧841、851而向下方垂直移动,因所述垂直移动,第一、二垂直移动模块840、850的第一、二倾斜面843,853分别与第一、二水平移动模块860、870的第三、四倾斜面861、871相互作用,使得第一、二水平移动模块860、870分别向后方和前方水平移动。这种情况下,管P随着管P上形成弯头E而被弯曲,管P的弯头E向下方即第一、二水平移动模块860、870之间下降,第一、二水平移动模块860、870因所述水平移动而分别对弯头E的两侧面施加圧缩力,从而防止弯头E的两侧面即弯头E的前方和后方突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注册专利公报第10-1633036号
技术实现思路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用于解决前述技术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弯头及弯头制造方法,改善弯头的贯通孔内产生的噪音和压力损失。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弯头及弯头制造方法,其与现有技术不同地省略了内径加工工艺,缩短了制造弯头的时间,减少了切削碎片(chip)的产生。(解决问题的手段)用于解决前述技术问题的本专利技术的弯头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形成贯通孔的管的两端面和一地点被加压而形成第一弯曲部,从而所述管被弯曲而形成第一备件;相比形成所述第一备件时更用力地对所述第一备件的两端面加压,相比形成所述第一备件时更轻微地对所述一地点加压,使得所述第一弯曲部形成第二弯曲部,形成比所述第一备件更弯曲的第二备件;相比形成所述第二备件时更用力地对所述第二备件的两端面加压,相比形成所述第二备件时更轻微地对所述一地点加压,使得所述第二弯曲部形成上下面间的长度小于两侧面间的长度且两侧面突出的第三弯曲部,从而形成比所述第二备件更弯曲的第三备件;不对所述第三备件的两端面和所述一地点加压,对所述第三弯曲部的突出的两侧加压,所述第三弯曲部的作为平面的上下面之间的长度将增加且两侧面之间的长度将减少而形成第四弯曲部,形成比所述第三备件更弯曲的成品。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备件形成步骤中对所述一地点施加的加压力大于对所述两端面施加的加压力,所述第二备件形成步骤中对所述两端面施加的加压力与对所述一地点施加的加压力相同,所述第三备件形成步骤中对所述两端面施加的加压力大于对所述一地点施加的加压力。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成品形成步骤中所述成品的贯通孔中一端及另一端的直径不小于所述第四弯曲部的内径。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弯头包括:主体,外形呈六角形且包括相互以一定角度连接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贯通孔,从所述主体的一端到另一端,以长度方向形成;弯曲部,连接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所述弯曲部的内周面为曲面,所述弯曲部的外周面中下侧中心形成与直径方向并列的线,所述弯曲部的下侧一部分被所述线分割成一侧和另一侧,所述贯通孔中一端及另一端的直径不小于所述连接部的内径。(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弯头及弯头制造方法具有如下效果。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弯头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形成贯通孔的管的两端面和一地点被加压而形成第一弯曲部,从而所述管被弯曲而形成第一备件;相比形成所述第一备件时更用力地对所述第一备件的两端面加压,相比形成所述第一备件时更轻微地对所述一地点加压,使得所述第一弯曲部形成第二弯曲部,形成比所述第一备件更弯曲的第二备件;相比形成所述第二备件时更用力地对所述第二备件的两端面加压,相比形成所述第二备件时更轻微地对所述一地点加压,使得所述第二弯曲部形成上下面间的长度小于两侧面间的长度且两侧面突出的第三弯曲部,从而形成比所述第二备件更弯曲的第三备件;不对所述第三备件的两端面和所述一地点加压,对所述第三弯曲部的突出的两侧加压,所述第三弯曲部的作为平面的上下面之间的长度将增加且两侧面之间的长度将减少而形成第四弯曲部,形成比所述第三备件更弯曲的成品。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9.22 KR 10-2017-01224341.一种弯头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形成贯通孔的管的两端面和一地点被加压而形成第一弯曲部,从而所述管被弯曲而形成第一备件;相比形成所述第一备件时更用力地对所述第一备件的两端面加压,相比形成所述第一备件时更轻微地对所述一地点加压,使得所述第一弯曲部形成第二弯曲部,形成比所述第一备件更弯曲的第二备件;相比形成所述第二备件时更用力地对所述第二备件的两端面加压,相比形成所述第二备件时更轻微地对所述一地点加压,使得所述第二弯曲部形成上下面间的长度小于两侧面间的长度且两侧面突出的第三弯曲部,从而形成比所述第二备件更弯曲的第三备件;不对所述第三备件的两端面和所述一地点加压,对所述第三弯曲部的突出的两侧加压,所述第三弯曲部的作为平面的上下面之间的长度将增加且两侧面之间的长度将减少而形成第四弯曲部,形成比所述第三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正祥李度润
申请(专利权)人:世光高新技术企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