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力传递组件、辊和处理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9047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2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旋转力传递组件、辊和处理盒,旋转力传递组件包括传递齿轮、旋转力接收头、顶杆机构和旋转力传递件。传递齿轮的内部开设有容纳腔,容纳腔的内壁上设置有朝传递齿轮的径向中心延伸的输入臂。旋转力接收头与传递齿轮连接,旋转力接收头与传递齿轮在传递齿轮的轴向上相对固定。顶杆机构包括顶杆和复位部件,顶杆具有受力部,受力部可从旋转力接收头的凸爪端伸出,受力部在外力的作用下带动顶杆沿着平行于旋转力接收头的轴向移动,旋转力传递件与顶杆连接,顶杆带动旋转力传递件在旋转力传递件与输入臂接合的位置和旋转力传递件与输入臂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复位部件驱动顶杆复位。该旋转力传递组件能够提高落机的顺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力传递组件、辊和处理盒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上的处理盒及其旋转力传递组件与辊。
技术介绍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是一种利用电子照相原理把图像形成于打印介质如纸张上的设备,包括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一体机等,通常包括主机及可拆卸地安装于主机内的处理盒。其中,处理盒上设置有旋转元件和接收打印机等主机提供的旋转驱动力的旋转力传递组件,旋转元件至少包括显影元件、感光鼓、充电元件中的一种,处理盒安装至主机之后,旋转力传递组件与主机的传动轴配合并接收驱动机构提供的旋转力,进而带动旋转元件转动。公布号为CN102067042A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布了一种处理盒,现其旋转力传递组件采用圆球式万向节。这种圆球式万向节容易从齿轮中脱出,或者偏离方向,特别是在运输过程中,这种现象更易出现,此外,圆球式万向节结构比较难与主机的传动轴啮合,从而造成圆球式万向节的传输功能丧失或工作不稳定。为了使圆球式万向节能够与主机的驱动机构配合,通常需要设置扭簧及限位件来对其进行定位,这便增加了零部件的数量,使处理盒的结构复杂化。另外,现有的另外一种处理盒,其旋转力传递组件具有伸缩功能,即旋转力传递组件的驱动力接收头可沿着感光鼓的轴线往复移动,移动到第一位置时,驱动头与打印机的传动轴啮合,移动到第二位置时,驱动头与打印机的传动轴脱离。但这种联结结构比较复杂,并且将处理盒的驱动头与打印机的传动轴进行联结及脱离的过程不够顺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落机顺畅性,保证处理盒的旋转力传递组件与成像装置的驱动轴准确联接,同时旋转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易于脱离的旋转力传递组件。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旋转力传递组件的辊。本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辊的处理盒。为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旋转力传递组件,包括传递齿轮、旋转力接收头、顶杆机构和旋转力传递件。传递齿轮的内部开设有容纳腔,容纳腔的内壁上设置有朝传递齿轮的径向中心延伸的输入臂。旋转力接收头与传递齿轮连接度用于接收旋转驱动力,旋转力接收头与传递齿轮在传递齿轮的轴向上相对固定。顶杆机构包括顶杆和复位部件,顶杆具有受力部,受力部可从旋转力接收头的凸爪端伸出,受力部可在外力作用下带动顶杆沿着平行于旋转力接收头的轴向移动。旋转力传递件与顶杆连接,顶杆带动旋转力传递件在旋转力传递件与输入臂接合的位置和旋转力传递件与输入臂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复位部件驱动顶杆复位。由上述方案可见,处理盒装机时,初始状态下,旋转力传递件与输入臂分离,并且旋转力传递件可以相对于传递齿轮在周向上自由转动,通过旋转力接收头的凸爪与打印机传动轴抵接后可以转动避让以便实现顺畅就位,接着,通过顶杆与打印机的传动轴抵接,顶杆带动旋转力传递件向远离传动轴一侧移动,旋转力传递件与输入臂接触,从而驱动传动齿轮转动实现旋转驱动力的传递。将处理盒从打印机中取出时,顶杆与传动轴分离,并且顶杆在复位部件的作用下向靠近传动轴一侧移动,旋转力传递件与输入臂分离并且旋转力传递件可以相对于传递齿轮在周向上自由转动,从而容易实现旋转力接收头的凸爪与打印机传动轴的脱离,使处理盒从打印机中顺畅取出。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旋转力传递件包括输出臂,输出臂固定在顶杆上并在顶杆的径向上从顶杆的侧壁向外延伸。旋转力接收头的侧壁上开设有沿着平行于旋转力接收头的轴向延伸的导向开口,输出臂穿过导向开口并可沿着导向开口的延伸方向移动。由此可见,导向开口的两端部用于限制输出臂在旋转力接收头轴向上的位移,保证输出臂能够与输入臂接合和分离。进一步的方案是,旋转力传递组件还包括轴向限位件,轴向限位件包括限位轴,限位轴固定在旋转力接收头上并在旋转力接收头的径向上从旋转力接收头的侧壁向外延伸,限位轴位于传递齿轮外部并与传递齿轮的端壁邻接。由此可见,轴向限位件用于保证旋转力接收头与传递齿轮在传递齿轮的轴向上相对固定。进一步的方案是,复位部件为弹性件,弹性件套设在旋转力接收头外,弹性件的第一端抵接在输出臂上,弹性件的第二端抵接在传递齿轮的端壁上。由此可见,弹性件在旋转力接收头与打印机的传动轴分离时,向顶杆施加作用力,使顶杆恢复至初始位置,此时输出臂与输入臂分离。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顶杆与旋转力接收头同轴设置,旋转力传递件与顶杆铰接,旋转力传递件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多个旋转力传递件以顶杆的轴线为中心呈对称设置,旋转力传递件包括相互铰接的连杆和输出臂,连杆倾斜设置,连杆的第一端与顶杆铰接,连杆的第二端与输出臂铰接,输出臂可在传递齿轮的端壁上沿着传递齿轮的径向移动,输出臂可与输入臂接合或分离。由此可见,处理盒装机时,顶杆与传动轴抵接后向远离传动轴一侧移动,输出臂在连杆的推力作用下沿着传递齿轮的径向向靠近输入臂的方向移动并与输入臂接触,从而驱动传动齿轮转动实现旋转驱动力的传递。将处理盒从打印机中取出时,顶杆与传动轴分离,并且顶杆在复位部件的作用下向靠近传动轴一侧移动,从而连杆带动输出臂沿着传递齿轮的径向向靠近传递齿轮的轴线的方向移动,输出臂与输入臂分离并且旋转力传递件可以相对于传递齿轮在周向上自由转动,从而容易实现旋转力接收头的凸爪与打印机传动轴的脱离,使处理盒从打印机中顺畅取出。进一步的方案是,旋转力接收头的固定端开设有贯穿旋转力接收头的径向的活动槽,连杆位于活动槽中并可在活动槽中移动。由此可见,活动槽可对连杆的运动方向进行限位,同时,便于实现驱动力的传递。进一步的方案是,旋转力传递组件还包括轴向限位件,轴向限位件包括顶盖和限位凸起,顶盖位于传递齿轮靠近旋转力接收头的凸爪端,限位凸起设置在容纳腔的内壁上并朝传递齿轮的径向中心延伸,旋转力接收头的固定端位于顶盖与限位凸起之间。由此可见,顶盖和限位凸起的设置可防止旋转力传递组件在传递齿轮的轴向上相对于传递齿轮移动。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复位部件为弹性件,弹性件的第一端抵接在顶杆的端部,弹性件的第二端抵接在传递齿轮的端壁上。由此可见,弹性件在处理盒的旋转力接收头与打印机的传动轴分离时,为顶杆提供作用力,从而使得与顶杆连接的旋转力传递件与输入臂分离,使处理盒从打印机中顺畅取出。为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辊,辊包括辊体及安装在辊体的一个轴向端的旋转力传递组件;旋转力传递组件为上述旋转力传递组件。为实现上述再一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处理盒,处理盒包括盒体以及可旋转地支承于盒体两端壁之间的辊,辊包括辊体及安装在辊体的一个轴向端的旋转力传递组件;旋转力传递组件为上述旋转力传递组件。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旋转力传递组件还包括转角限制组件,转角限制组件包括扭簧和轴承板,轴承板安装在盒体上靠近旋转力传递组件一侧,轴承板上开设有导向槽,扭簧包括簧圈和两个扭臂,旋转力接收头夹持在两个扭臂之间,两个扭臂的端部伸入导向槽中,盒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定位柱,簧圈套设在定位柱上。由此可见,旋转力接收头夹持在两个扭臂之间,两个扭臂的端部伸入导向槽中,从而实现对旋转力接收头旋转角度的控制,以便于将处理盒安装到打印机时,旋转力接收头能够顺畅地与传动轴接合。进一步的方案是,旋转力接收头靠近凸爪端的位置上设置有限位环,限位环由自旋转力接收头的周壁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起构成,扭簧设置在限位环远离凸爪端的一侧,扭簧与限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旋转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传递齿轮,所述传递齿轮的内部开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上设置有朝所述传递齿轮的径向中心延伸的输入臂;旋转力接收头,所述旋转力接收头与所述传递齿轮连接并用于接收旋转驱动力,所述旋转力接收头与所述传递齿轮在所述传递齿轮的轴向上相对固定;顶杆机构,所述顶杆机构包括顶杆和复位部件,所述顶杆具有受力部,所述受力部可从所述旋转力接收头的凸爪端伸出,所述受力部在外力的作用下带动所述顶杆沿着平行于所述旋转力接收头的轴向移动;旋转力传递件,所述旋转力传递件与所述顶杆连接,所述顶杆带动所述旋转力传递件在所述旋转力传递件与所述输入臂接合的位置和所述旋转力传递件与所述输入臂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复位部件驱动所述顶杆复位。

【技术特征摘要】
1.旋转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传递齿轮,所述传递齿轮的内部开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上设置有朝所述传递齿轮的径向中心延伸的输入臂;旋转力接收头,所述旋转力接收头与所述传递齿轮连接并用于接收旋转驱动力,所述旋转力接收头与所述传递齿轮在所述传递齿轮的轴向上相对固定;顶杆机构,所述顶杆机构包括顶杆和复位部件,所述顶杆具有受力部,所述受力部可从所述旋转力接收头的凸爪端伸出,所述受力部在外力的作用下带动所述顶杆沿着平行于所述旋转力接收头的轴向移动;旋转力传递件,所述旋转力传递件与所述顶杆连接,所述顶杆带动所述旋转力传递件在所述旋转力传递件与所述输入臂接合的位置和所述旋转力传递件与所述输入臂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复位部件驱动所述顶杆复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力传递件包括输出臂,所述输出臂固定在所述顶杆上并在所述顶杆的径向上从所述顶杆的侧壁向外延伸;所述旋转力接收头的侧壁上开设有沿着平行于所述旋转力接收头的轴向延伸的导向开口,所述输出臂穿过所述导向开口并可沿着所述导向开口的延伸方向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力传递组件还包括轴向限位件,所述轴向限位件包括限位轴,所述限位轴固定在所述旋转力接收头上并在所述旋转力接收头的径向上从所述旋转力接收头的侧壁向外延伸,所述限位轴位于所述传递齿轮外部并与所述传递齿轮的端壁邻接。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旋转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部件为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旋转力接收头外,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抵接在所述输出臂上,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抵接在所述传递齿轮的端壁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与所述旋转力接收头同轴设置,所述旋转力传递件与所述顶杆铰接,所述旋转力传递件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多个所述旋转力传递件以所述顶杆的轴线为中心呈对称设置,所述旋转力传递件包括相互铰接的连杆和输出臂,所述连杆倾斜设置,所述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顶杆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锋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