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射频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8837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2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射频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端盖,所述连接器本体与端盖连接的一端设有外导体,所述端盖内设有第一内导体和第二内导体,所述第一内导体、第二内导体与外导体相匹配,且第一内导体的高度大于第二内导体的高度,所述第一内导体为一体结构的圆筒状,所述第一内导体的内侧与端盖的底壁形成第一对接腔,所述第二内导体包括若干个导体部,所述第二内导体中的若干个导体部绕第一内导体周向间隔分布并形成圆筒状,第二内导体的内侧与端盖的底壁形成第二对接腔,所述第一对接腔的半径大于第二对接腔半径。该新型射频连接器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射频连接器中的端盖只能与一种规格的连接器本体对接,局限了端盖对配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射频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射频连接器的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射频连接器。
技术介绍
:射频连接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通讯系统的连接器,通常包括连接器本体与端盖,端盖、连接器本体通过内导体与外导体的对接实现电性连接,现有技术中,端盖内的内导体为柱状,相应地,此种端盖只能与一种规格的连接器本体对配,局限了端盖的对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提高端盖的对配通用性的新型射频连接器。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射频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以及与连接器本体相连的端盖,所述连接器本体与端盖连接的一端设有外导体,所述端盖内设有第一内导体和第二内导体,所述第一内导体、第二内导体与外导体相匹配,且第一内导体的高度大于第二内导体的高度,所述第一内导体为一体结构的圆筒状,所述第一内导体的内侧与端盖的底壁形成第一对接腔,所述第二内导体包括若干个导体部,所述第二内导体中的若干个导体部绕第一内导体周向间隔分布并形成圆筒状,第二内导体的内侧与端盖的底壁形成第二对接腔,所述第一对接腔的半径大于第二对接腔半径。优选地,为了便于第二内导体与对应规格的外导体配合,所述第二内导体中的各导体部之间具有间隙。优选地,为了保证第一内导体或第二内导体与端盖的同轴度,所述端盖为圆柱状或圆锥状,所述第一内导体或第二内导体与端盖同轴心设置。为了提升外导体与第一内导体或第二内导体的精准对接,所述外导体的端部设有伸入到第一内导体或第二内导体内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套设有用于外导体伸缩的弹性件。在拧紧或拧开端盖时,为了避免端盖与手或扳手产生相对滑动,所述端盖的外圆周面上设有防滑纹。为了便于连接器本体与端盖的连接,所述连接器本体与端盖螺纹连接,进一步地,为了防止连接器本体与端盖的连接处产生漏电,连接器本体与端盖的连接处设有绝缘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型射频连接器通过连接球本体上的外导体与端盖上的第一内导体或第二内导体的巧妙配合,使得该新型射频连接器结构简单,制作成本较低,对接方便,同时也使得端盖能够与多种规格的连接器本体对接,有效增加了端盖的通用性,相较于传统射频连接器中的端盖只能对接一种连接器本体,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新型射频连接器的示意图;图2为端盖的示意图;图中:1、连接器本体;11、外导体;12、导向部;2、端盖;21、第一内导体;22、第二内导体;221、导体部;23、第一对接腔;24、第二对接腔;3、绝缘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被本领域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本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射频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1以及与连接器本体1相连的端盖2,所述连接器本体1位圆柱状,端盖2为圆柱状或圆锥状,所述连接器本体1的半径与端盖2的底端半径相匹配,连接器本体1与端盖2为可拆卸连接,方便连接器本体1与端盖2的连接,同时也能保证连接器本体1与端盖2连接的稳定性和牢固性,优选地,可采用螺纹连接,当然,也可采用其他可拆卸连接方式代替。所述连接器本体1与端盖2连接的一端设有外导体11,相应地,如图2所示的端盖2,由于不同的连接器本体1上的外导体11规格不同,为了便于端盖2可与不同规格的连接器本体1相对接,所述端盖2内设有第一内导体21和第二内导体22,所述第一内导体21、第二内导体22分别与两种不同规格的连接器本体1相对接,第一内导体21的高度大于第二内导体22的高度,且第一内导体21或第二内导体22与端盖2同轴心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一内导体21为一体结构的圆筒状,第一内导体21的内侧与端盖2的底壁形成第一对接腔23,第一对接腔23用于卡接一种规格的外导体11,所述第二内导体22包括若干个导体部221,所述第二内导体22中的若干个导体部221绕第一内导体21周向间隔分布并形成圆筒状,且各导体部221之间具有间隙,便于第二内导体22与相应规格的外导体11配合,第二内导体22的内侧与端盖2的底壁形成第二对接腔24,所述第一对接腔23的半径大于第二对接腔24半径,第二对接腔24用于卡接另一种规格的外导体11。如图1、图2所示,为了提升外导体11与第一内导体21或第二内导体22的精准对接,所述外导体11的端部设有伸入到第一内导体21或第二内导体22内的导向部12,所述导向部12套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便于外导体11的伸缩,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抵靠于导向部12的底端,另一端可与端盖2接触,在外导体11的顶端接近于端盖2的底壁时,弹簧远离于导向部12的一端与端盖2的底壁接触,对外导体11起到一种保护作用,当拧松端盖2时,弹簧产生回弹力并使得外导体11相远离于端盖2的方向移动。在拧紧或拧开端盖2时,为了避免端盖2与手产生相对滑动,所述端盖2的外圆周面上设有防滑纹。为了便于连接器本体1与端盖2的连接,所述连接器本体1与端盖2螺纹连接,进一步地,为了防止连接器本体1与端盖2的连接处产生漏电,连接器本体1与端盖2的连接处设有绝缘子3。作为优选,为了进一步提升端盖2与连接器本体1连接的密封性,所述端盖2与连接器本体1的连接处还设有密封圈。需要说明的是:1、所述端盖2内可设有若干个内导体,用于对接多种不同规格的连接器本体1;2、第一内导体21或第二内导体22可以为其他形状,只需与连接器本体1上的外导体11相对接即可。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新型射频连接器通过连接球本体上的外导体11与端盖2上的第一内导体21或第二内导体22的巧妙配合,使得该新型射频连接器结构简单,制作成本较低,对接方便,同时也使得端盖2能够与多种规格的连接器本体1对接,有效增加了端盖2的通用性,相较于传统射频连接器中的端盖2只能对接一种连接器本体1,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射频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1)以及与连接器本体(1)相连的端盖(2),其特征是:所述连接器本体(1)与端盖(2)连接的一端设有外导体(11),所述端盖(2)内设有第一内导体(21)和第二内导体(22),所述第一内导体(21)、第二内导体(22)与外导体(11)相匹配,且第一内导体(21)的高度大于第二内导体(22)的高度,所述第一内导体(21)为一体结构的圆筒状,所述第一内导体(21)的内侧与端盖(2)的底壁形成第一对接腔(23),所述第二内导体(22)包括若干个导体部(221),所述第二内导体(22)中的若干个导体部(221)绕第一内导体(21)周向间隔分布并形成圆筒状,第二内导体(22)的内侧与端盖(2)的底壁形成第二对接腔(24),所述第一对接腔(23)的半径大于第二对接腔(24)半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射频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1)以及与连接器本体(1)相连的端盖(2),其特征是:所述连接器本体(1)与端盖(2)连接的一端设有外导体(11),所述端盖(2)内设有第一内导体(21)和第二内导体(22),所述第一内导体(21)、第二内导体(22)与外导体(11)相匹配,且第一内导体(21)的高度大于第二内导体(22)的高度,所述第一内导体(21)为一体结构的圆筒状,所述第一内导体(21)的内侧与端盖(2)的底壁形成第一对接腔(23),所述第二内导体(22)包括若干个导体部(221),所述第二内导体(22)中的若干个导体部(221)绕第一内导体(21)周向间隔分布并形成圆筒状,第二内导体(22)的内侧与端盖(2)的底壁形成第二对接腔(24),所述第一对接腔(23)的半径大于第二对接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亮王廷华徐雪峰张同井吴涛张敏许洪进张晓龙盛来娣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苏迅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