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8672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2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中设有系统地层,所述主体上设有屏蔽膜,所述屏蔽膜覆盖所述主体相对的两个侧面,所述屏蔽膜包括屏蔽层,所述屏蔽层与所述系统地层电连接。设置屏蔽膜对带状线/微带线完全开放的两个侧面进行屏蔽,有效地避免电磁信号从主体的两侧泄露,即使在带状射频馈线宽度较窄的情况,带状线/微带线也能够拥有优良的屏蔽性能;基材层上设置地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带状线/微带线的屏蔽性能;设置开窗或堆叠部可以方便厂商加工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
本技术涉及馈电线,尤其涉及一种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
技术介绍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到当前4G网络,移动互联网不论是在用户数还是传输速率都呈现爆发增长,全球移动用户的数量达到30多亿,4G网络传输速率达到百Mbps级,且未来5G网络的商用,百亿级的入网数量、ms级别的低延时及Gbps的传输速率即将变为现实。终端产品则需要采用MIMO的多通道技术以实现高速传输。限于终端产品的轻薄化,越来越多的射频传输方式由同轴线转化为带状线/微带线,带状线/微带线一方面可达到和同轴线一样的低损耗,另一方面可集成多合一传输线,还能达到轻薄化,但现有的用于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因其侧面完全开放,无法达到同轴线般的屏蔽性能。未来5G终端产品集成化越来越高,天线的数量与工作频率也将达到毫米波,必将对传输线的屏蔽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保证传输线对外的辐射不会影响天线或其他器件正常工作,同样天线或其他器件的辐射也会对传输线本身造成大的干扰。如图1所示,现有的未增加屏蔽措施的带状线包括基材层1和设于基材层1内的信号线2,所述基材层1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系统地层3,作为优化,现有的带状射频馈线基材层1内还设有至少两个地线4,两个所述地线4分别位于信号线2的左右两侧,所述系统地层3与所述地线4电连接。如图2所示,现有的增加了屏蔽措施的带状线是在基材层1中信号线两侧增加地孔5。但是地孔5数量增多、地孔5密集时,带状射频馈线固有的弯折属性会变弱,所以通常不宜打过密的地孔,因此,采用此种屏蔽措施带状射频馈线的屏蔽性能还是偏弱。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屏蔽性能好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屏蔽性能好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中设有系统地层,所述主体上设有屏蔽膜,所述屏蔽膜覆盖所述主体相对的两个侧面,所述屏蔽膜包括屏蔽层,所述屏蔽层与所述系统地层电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屏蔽膜覆盖所述主体的顶面和/或所述主体的底面。进一步的,所述主体包括基材层,基材层的顶面和/或基材层的底面设有所述系统地层,所述系统地层远离所述基材层的一侧设有第一保护层,所述第一保护层上设有开窗,所述开窗内填充有导电介质,所述屏蔽层通过所述导电介质与所述系统地层导通。进一步的,所述屏蔽膜覆盖所述主体的外轮廓面,所述基材层的顶面和基材层的底面分别设有所述系统地层,两个所述第一保护层上分别设有所述开窗。进一步的,所述基材层内设有信号线及地线,所述基材层上设有地孔,所述地线通过所述地孔与所述系统地层导通。进一步的,所述屏蔽膜覆盖所述主体的外轮廓面,所述基材层的底面设有所述系统地层,所述基材层的顶面设有第二保护层,所述基材层靠近所述第二保护层的一侧设有信号线及地线,所述基材层上设有地孔,所述地线通过所述地孔与所述系统地层导通。进一步的,所述屏蔽膜呈具有开口的环状。进一步的,所述开口靠近所述开窗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屏蔽膜覆盖所述主体的外轮廓面,所述屏蔽膜上具有堆叠部,所述屏蔽膜的两端在所述堆叠部处堆叠。进一步的,所述堆叠部靠近所述开窗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屏蔽膜对带状线/微带线完全开放的两个侧面进行屏蔽,有效地避免电磁信号从主体的两侧泄露,即使在带状射频馈线宽度较窄的情况,带状线/微带线也能够拥有优良的屏蔽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未增加屏蔽措施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即现有馈线Ⅰ)的截面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增加了地孔作为屏蔽措施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即现有馈线Ⅱ)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另一种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另一种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的截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带状射频馈线与现有馈线Ⅱ相较于现有馈线Ⅰ的近场屏蔽性能的测试结果对比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带状射频馈线与现有馈线Ⅱ相较于现有馈线Ⅰ的远场屏蔽性能的测试结果对比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微带线的截面示意图。标号说明:1、基材层;2、信号线;3、系统地层;4、地线;5、地孔;6、屏蔽膜;7、第一保护层;8、导电介质;9、开口;10、堆叠部;11、第二保护层。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本技术最关键的构思在于:设置屏蔽膜对带状线/微带线完全开放的两个侧面进行屏蔽,有效地避免电磁信号从主体的两侧泄露。请参照图3至图8,一种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中设有系统地层3,所述主体上设有屏蔽膜6,所述屏蔽膜6覆盖所述主体相对的两个侧面,所述屏蔽膜6包括屏蔽层,所述屏蔽层与所述系统地层3电连接。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屏蔽膜对带状线/微带线完全开放的两个侧面进行屏蔽,有效地避免电磁信号从主体的两侧泄露,即使在带状射频馈线宽度较窄的情况,带状线/微带线也能够拥有优良的屏蔽性能。进一步的,所述屏蔽膜6覆盖所述主体的顶面和/或所述主体的底面。进一步的,所述主体包括基材层1,基材层1的顶面和/或基材层1的底面设有所述系统地层3,所述系统地层3远离所述基材层1的一侧设有第一保护层7,所述第一保护层7上设有开窗,所述开窗内填充有导电介质8,所述屏蔽层通过所述导电介质8与所述系统地层3导通。进一步的,所述屏蔽膜6覆盖所述主体的外轮廓面,所述基材层1的顶面和基材层1的底面分别设有所述系统地层3,两个所述第一保护层7上分别设有所述开窗。由上述描述可知,由于基材层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系统地层,因此上述主体为现有技术中的带状线;所述屏蔽膜覆盖所述主体的左侧面、右侧面、顶面及底面。进一步的,所述基材层1内设有信号线2及地线4,所述基材层1上设有地孔5,所述地线4通过所述地孔5与所述系统地层3导通。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地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带状线的屏蔽性能。进一步的,所述屏蔽膜6覆盖所述主体的外轮廓面,所述基材层1的底面设有所述系统地层3,所述基材层1的顶面设有第二保护层11,所述基材层1靠近所述第二保护层11的一侧设有信号线2及地线4,所述基材层1上设有地孔5,所述地线4通过所述地孔5与所述系统地层3导通。由上述描述可知,所述主体为现有技术中的微带线或共面波导线。进一步的,所述屏蔽膜6呈具有开口9的环状。进一步的,所述开口9靠近所述开窗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屏蔽膜6覆盖所述主体的外轮廓面,所述屏蔽膜6上具有堆叠部10,所述屏蔽膜6的两端在所述堆叠部10处堆叠。进一步的,所述堆叠部10靠近所述开窗设置。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开口或堆叠部可以方便厂商加工生产。实施例一请参照图3至图7,本技术的实施例一为:一种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中设有系统地层3,所述主体上设有屏蔽膜6,所述屏蔽膜6覆盖所述主体相对的两个侧面,所述屏蔽膜6包括屏蔽层,所述屏蔽层与所述系统地层3电连接。所述屏蔽膜6包括但不限于EMI屏蔽膜6、导电油墨和电磁屏蔽胶带。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中设有系统地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设有屏蔽膜,所述屏蔽膜覆盖所述主体相对的两个侧面,所述屏蔽膜包括屏蔽层,所述屏蔽层与所述系统地层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中设有系统地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设有屏蔽膜,所述屏蔽膜覆盖所述主体相对的两个侧面,所述屏蔽膜包括屏蔽层,所述屏蔽层与所述系统地层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膜覆盖所述主体的顶面和/或所述主体的底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基材层,基材层的顶面和/或基材层的底面设有所述系统地层,所述系统地层远离所述基材层的一侧设有第一保护层,所述第一保护层上设有开窗,所述开窗内填充有导电介质,所述屏蔽层通过所述导电介质与所述系统地层导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带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膜覆盖所述主体的外轮廓面,所述基材层的顶面和基材层的底面分别设有所述系统地层,两个所述第一保护层上分别设有所述开窗。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输射频信号的带状线/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昕曹艳杰陈少波徐颖龙虞成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