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槽车多重液位检测及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68598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2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槽车多重液位检测及控制系统,属于槽车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液位检测模块、控制模块和执行模块;液位检测模块包括可输出液位信号的电子液位计和可输出液位限值信号的电子液位开关;执行模块包括位于气控底阀与底阀开关之间的通断电磁阀、控制输油泵开关通断的继电器,以及液位报警器;控制模块中的CPU信号输入端分别接液位检测模块的电子液位计和电子液位开关的信号输出端;控制模块中的CPU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接执行模块的通断电磁阀和继电器的受控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应各种装/卸油模式,提高了系统作业可靠性,最大程度防止槽车装油作业时油料装满溢出,以及卸油作业时油料卸空油泵空转,确保了作业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槽车多重液位检测及控制系统
本技术涉及液位检测控制系统,具体涉及一种运输油料的槽车装/卸油作业时的液位检测及控制系统,属于槽车

技术介绍
据申请人了解,目前油库给槽车装载油料(装油)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为:1)顶部装油——利用油库安装的油泵,采用鹤管通过人孔从上向下装油;2)库装油——利用油库安装的油泵,连接胶管通过底阀进行底部装油;3)自装油——利用槽车自带的油泵,连接胶管通过底阀自吸装油。以上装油方式均需要采取可靠的高液位控制装置防止油料装满后溢出。此外,现有槽车给场站配发油料(卸油)也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为:1)自流卸油——槽车罐内油料通过底阀和胶管自流至场站地下储油罐;2)油库油泵卸油——利用油库安装的油泵通过底阀和胶管吸出油料;3)车载油泵卸油——利用槽车自带的油泵通过底阀和胶管泵出油料。其中,油库油泵卸油和车载油泵卸油均需要采取可靠的低液位控制装置,防止油料卸空后油泵空转造成损伤。实践表明,现有槽车普遍存在液位控制功能不够完善、作业适应性较差、可靠性不高的问题,甚至常常出现仅依靠人工观察方式控制液位的作业情形,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应各种装/卸油模式的槽车多重液位检测及控制系统,通过多模式检测、控制、执行,有效防止槽车装油作业时油料装满溢出,以及卸油作业时油料卸空油泵空转,确保作业安全性。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取的基本技术方案为:一种槽车多重液位检测及控制系统,包括液位检测模块、控制模块和执行模块;所述液位检测模块包括可输出液位信号的电子液位计和可输出液位限值信号的电子液位开关;所述执行模块包括位于气控底阀与底阀开关之间的通断电磁阀、控制输油泵开关通断的继电器,以及液位报警器;所述控制模块中的CPU信号输入端分别接液位检测模块的电子液位计和电子液位开关的信号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中的CPU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接执行模块的通断电磁阀和继电器的受控端。本技术完善性的限定是: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显示控制器和第二显示控制器。进一步地,所述电子液位计和电子液位开关均安装于液罐顶部。进一步地,所述电子液位开关具有至少高液位限值、次高液位限值、低液位限值三个信号输出点位。进一步地,所述输油泵为车载油泵、油库油泵之一;当所述输油泵为油库油泵时,所述继电器与油库油泵的油泵开关间采用快速接插电连接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液位计和液位开关分别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且彼此独立设置。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后,槽车多重液位检测及控制系统可执行两种切断方式停止装/卸油,即电磁阀控制气控底阀实现底阀切断,以及继电器控制输油泵实现动力源切断。因此,可适用于不同装油作业模式的高液位控制:1)顶部装油—执行动力源切断方式;2)库装油—同时执行动力源切断和底阀切断两种方式;3)自装油—同时执行动力源切断和底阀切断两种方式。并且可适用于不同的卸油作业模式的低液位控制:1)自流卸油—执行底阀切断方式;2)油库油泵卸油—同时执行动力源切断和底阀切断两种方式;3)车载油泵卸油—同时执行动力源切断和底阀切断两种方式。由此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适应各种装/卸油模式,提高了系统作业可靠性,最大程度防止槽车装油作业时油料装满溢出,以及卸油作业时油料卸空油泵空转,确保了作业安全,可满足不同装/卸油作业场合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框图。图2为图1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图3为图1实施例的第一和第二显示控制器控制面板图。图4为图1实施例的电气原理图。图中:100-液位检测模块200-控制模块300-执行模块101-液位计102-液位开关201-第一显示控制器202-第二显示控制器203-显示屏204-设置按钮205-状态显示灯206-API插座301-电磁阀302-继电器303-液位报警器304-气控底阀305-油泵(305-1车载油泵、305-2油库油泵)306-底阀开关307-油泵开关(307-1车载油泵开关、307-2油库油泵开关)308-快速接插电连接器。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便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实施例以装置于汽车槽车上的多重液位检测及控制系统为例,如附图1~4所示,该系统包括液位检测模块100、控制模块200和执行模块300。控制模块200根据液位检测模块100所输出的液位信号控制执行模块300,以实现液位自动控制功能。本实施例液位检测模块100包括液位计101和液位开关102两组检测装置。液位计101选用浮球式电子液位计(接触式),可输出连续液位信号,液位计101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一显示控制器201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液位开关102选用超声波式电子液位开关(非接触式),可在油罐内油料液位达到高液位限值、次高液位限值、低液位限值时输出不同的液位限值信号,液位开关102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二显示控制器202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液位计101和液位开关102均为本安防爆型,且均安装于液罐顶部。由于液位计101和液位开关102采用了不同的检测形式,且互相独立,形成了双重检测,提高了液位检测的可靠性。本实施例控制模块200包括第一显示控制器201和第二显示控制器202(显示控制器可采用索喜科技公司SocionextInc的SC1701型)两组控制器相互独立。第一显示控制器201设置有显示屏203和设置按钮204,作业时,第一显示控制器201中的CPU接收液位计101输出的液位信号,经过换算在显示屏203上显示罐内液体体积,同时判断罐内液体体积是否达到高液位限值、次高液位限值或者低液位限值;操作设置按钮204可对第一显示控制器201进行设置。第二显示控制器202设置有“正常”、“高液位”、“次高液位”、“低液位”共四组态显示灯205以及一组API插座206,作业时,第二显示控制器202接收液位开关102发出的液位限值信号,并通过信号灯显示当前不同的液位状态;API插座206是本实施例快速接插电连接器308的插座部分,在利用油库油泵进行装/卸油作业时,可将油库油泵开关307-2的控制信号插头连接在API插座206上,实现对油库油泵305-2的控制。本实施例执行模块300包括电磁阀301、继电器302和液位报警器303,可实现动力源切断和底阀切断两种方式停止装/卸油,同时执行高液位、次高液位、低液位报警功能。电磁阀301与控制模块200电连接,并气动连接于气控底阀304和底阀开关306之间,可在控制模块200的控制下切断气源,关闭气控底阀304,执行底阀切断。继电器302为动断型继电器,电连接于控制模块200和油泵开关307之间。可在控制模块200的控制下切断电路,停止油泵305,执行动力源切断。液位报警器303为声光一体报警器,与控制模块200电连接,可在罐内液位达到高液位限值、次高液位限值、低液位限值时,在控制模块200的控制下发出强烈的声光报警,提醒作业人员。装置本实施例多重液位检测及控制系统的槽车,一般执行动力源切断和底阀切断两种方式停止装/卸油,主要执行方式如下:1.装油作业时的高液位控制:装油作业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槽车多重液位检测及控制系统,包括液位检测模块(100)、控制模块(200)和执行模块(300);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位检测模块(100)包括可输出液位信号的电子液位计(101)和可输出液位限值信号的电子液位开关(102);所述执行模块(300)包括位于气控底阀(304)与底阀开关(306)之间的通断电磁阀(301)、控制输油泵开关(307)通断的继电器(302),以及液位报警器(303);所述控制模块(200)中的CPU信号输入端分别接液位检测模块(100)的电子液位计(101)和电子液位开关(102)的信号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200)中的CPU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接执行模块(300)的通断电磁阀(301)和继电器(302)的受控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槽车多重液位检测及控制系统,包括液位检测模块(100)、控制模块(200)和执行模块(300);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位检测模块(100)包括可输出液位信号的电子液位计(101)和可输出液位限值信号的电子液位开关(102);所述执行模块(300)包括位于气控底阀(304)与底阀开关(306)之间的通断电磁阀(301)、控制输油泵开关(307)通断的继电器(302),以及液位报警器(303);所述控制模块(200)中的CPU信号输入端分别接液位检测模块(100)的电子液位计(101)和电子液位开关(102)的信号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200)中的CPU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接执行模块(300)的通断电磁阀(301)和继电器(302)的受控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槽车多重液位检测及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200)包括第一显示控制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必军朱银海方俊蕾彭杨
申请(专利权)人: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