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接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8262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接头结构,包括接头本体、支撑座、外壳及弹性件。支撑座套设于接头本体上,支撑座的一端与接头本体连接,另一端的内壁与接头本体的外壁围成一容置腔。外壳的一端套设于支撑座上,并与支撑座卡接,外壳的另一端与接头本体的外壁围成一收紧腔,外壳的另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插入口,插入口通过收紧腔与容置腔相连通,收紧腔的尺寸向靠近插入口方向减小。弹性件套设于接头本体上,并位于收紧腔内。在使用时,将管件由插入口插入,并进一步插设于收紧腔及容置腔内,使得弹性件能够套设于管件上。当向外拔管件时,收紧腔的内壁对弹性件的压力逐渐增加,进而限制管件脱离管接头结构。上述管接头结构安装使用过程方便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接头结构
本技术涉及管件连接结构
,特别是涉及一种管接头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管接头常采用的有钳压式和螺母卡套式结构。然而,钳压式接头需用专用压钳进行安装,费时费力。而螺母卡套式接头需用扳手扭紧螺母进行安装,更加费时费力。如果安装人员没有扭紧螺母,或是一段时间后螺母发生松动,管件连接的可靠性得不到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不需要压钳、扳手等外部安装工具即可实现管件有效连接的管接头结构。一种管接头结构,包括:接头本体;支撑座,套设于所述接头本体上,所述支撑座的一端与所述接头本体连接,另一端的内壁与所述接头本体的外壁围成一容置腔;外壳,一端套设于所述支撑座上,并与所述支撑座卡接,所述外壳的另一端与所述接头本体的外壁围成一收紧腔,所述外壳的另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插入口,所述插入口通过所述收紧腔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所述收紧腔的尺寸向靠近所述插入口方向减小;及弹性件,套设于所述接头本体上,并位于所述收紧腔内。上述管接头结构在安装时,将支撑座套设于接头本体上,使得支撑座的一端与接头本体连接,另一端的内壁与接头本体的外壁围成一容置腔。将弹性件套设于接头本体上,使得弹性件位于支撑座另一端的一侧。进一步将外壳的一端套设于支撑座上,并与支撑座卡接,另一端与接头本体围成一收紧腔,使得弹性件位于收紧腔内。在管接头结构安装的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安装工具即可有效连接。在使用时,将需要连接的管件由插入口插入,并进一步插设于收紧腔及容置腔内,使得弹性件能够套设于管件上。由于收紧腔的尺寸向靠近插入口方向减小,当向外拔管件时,管件带动弹性件向靠近插入口的方向移动,进而收紧腔的内壁对弹性件的压力逐渐增加。因此,当管件往外拔时,弹性件与接头本体对管件的压紧力越大,限制管件脱离管接头结构,实现管件的可靠连接。上述管接头结构,不仅安装过程简单,同时,在使用时,管件连接的过程更加简单,只需将管件由插入口插入即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的外壁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外壳的侧壁上形成有卡板,所述卡板能够卡设于所述卡槽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的外壁上还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与所述卡槽相连通,所述导向槽远离所述卡槽的一侧贯通所述支撑座另一端的端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槽的尺寸向靠近所述支撑座另一端的端面方向逐渐增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上开设有第一窥视孔,所述第一窥视孔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所述第一窥视孔位于所述卡槽背向于所述导向槽的一侧,所述外壳上开设有第二窥视孔,所述第二窥视孔与所述第一窥视孔相对应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的一端形成有卡台,所述接头本体上形成有固定槽,所述卡台能够卡设于所述固定槽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头本体上设有第一凸环及与所述第一凸环间隔设置的第二凸环,所述第二凸环位于所述第一凸环背向于所述弹性件的一侧,所述第一凸环、所述第二凸环及所述接头本体共同围成所述固定槽,所述第一凸环的尺寸向靠近所述弹性件的方向逐渐减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的尺寸向远离所述插入口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弹性件朝向所述插入口的表面与所述外壳另一端的内表面之间具有间距。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朝向所述接头本体的表面上设有第一卡齿,所述第一卡齿的尺寸向远离所述插入口的方向逐渐增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弹性爪环,所述弹性爪环套设于所述接头本体上,所述弹性爪环位于所述支撑座与所述弹性件之间。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管接头结构的部分剖视图;图2为图1中接头本体的剖视图;图3为图1中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支撑座的剖视图;图5为图1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外壳的剖视图;图7为图1中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另一实施例中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1中弹性爪环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1所示的管接头结构与管件安装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A处的放大图;图12为图10所示拉动管件后的管接头结构与管件安装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B处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请参阅图1,一实施例中的管接头结构10,用于管件连接中,在安装或使用的过程中,不需要压钳、扳手等外部安装工具即可实现管接头结构10的安装及管件的连接,安装使用过程方便简单。具体地,管接头结构10包括接头本体100、支撑座200、外壳300及弹性件400。支撑座200套设于接头本体100上,支撑座200的一端与接头本体100连接,另一端的内壁与接头本体100的外壁围成一容置腔110。外壳300的一端套设于支撑座200上,并与支撑座200卡接,外壳300的另一端与接头本体100的外壁围成一收紧腔120,外壳300的另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插入口310,插入口310通过收紧腔120与容置腔110相连通。收紧腔120的尺寸向靠近插入口310方向减小。弹性件400套设于接头本体100上,并位于收紧腔120内。上述管接头结构10在安装时,将支撑座200套设于接头本体100上,使得支撑座200的一端与接头本体100连接,另一端的内壁与接头本体100的外壁围成一容置腔110。将弹性件400套设于接头本体100上,使得弹性件400位于支撑座200另一端的一侧。进一步将外壳300的一端套设于支撑座200上,并与支撑座200卡接,另一端与接头本体100围成收紧腔120,使得弹性件400位于收紧腔120内。在管接头结构10安装的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安装工具即可有效安装。在使用时,将需要连接的管件由插入口310插入,并进一步插设于收紧腔120及容置腔110内,使得弹性件400能够套设于管件上。由于收紧腔120的尺寸向靠近插入口310方向减小,当向外拔管件时,管件带动弹性件400向靠近插入口310的方向移动,进而收紧腔120的内壁对弹性件400的收紧力逐渐增加。因此,当管件往外拔时,弹性件400与接头本体100对管件的收紧力越大,限制管件脱离管接头结构10。上述管接头结构10,不仅安装过程简单,同时,在使用时,管件连接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头本体;支撑座,套设于所述接头本体上,所述支撑座的一端与所述接头本体连接,另一端的内壁与所述接头本体的外壁围成一容置腔;外壳,一端套设于所述支撑座上,并与所述支撑座卡接,所述外壳的另一端与所述接头本体的外壁围成一收紧腔,所述外壳的另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插入口,所述插入口通过所述收紧腔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所述收紧腔的尺寸向靠近所述插入口方向减小;及弹性件,套设于所述接头本体上,并位于所述收紧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头本体;支撑座,套设于所述接头本体上,所述支撑座的一端与所述接头本体连接,另一端的内壁与所述接头本体的外壁围成一容置腔;外壳,一端套设于所述支撑座上,并与所述支撑座卡接,所述外壳的另一端与所述接头本体的外壁围成一收紧腔,所述外壳的另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插入口,所述插入口通过所述收紧腔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所述收紧腔的尺寸向靠近所述插入口方向减小;及弹性件,套设于所述接头本体上,并位于所述收紧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的外壁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外壳的侧壁上形成有卡板,所述卡板能够卡设于所述卡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的外壁上还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与所述卡槽相连通,所述导向槽远离所述卡槽的一侧贯通所述支撑座另一端的端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的尺寸向靠近所述支撑座另一端的端面方向逐渐增大。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上开设有第一窥视孔,所述第一窥视孔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所述第一窥视孔位于所述卡槽背向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茜民林细勇刁振彬曹惠剑程佳佳陈阿莉陈文锋李鑫
申请(专利权)人:日丰企业佛山有限公司日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日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