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暖通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8257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9: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暖通管,包括内管、外管以及设置在内、外管之间的保温层,位于所述外管的外壁靠近端部处且沿管壁厚度方向开有通孔三;位于所述内管的外壁靠近端部处且沿管壁厚度方向开有空槽二;位于所述内、外管之间设有用于连接内管与外管的卡紧机构;所述卡紧机构包括扣件部和卡紧部,所述扣件部置于空槽二内且转动连接于空槽二底部;所述卡紧部固定连接于外管外壁,所述扣件部穿过通孔三与卡紧部可相互松开或扣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通过转动相扣并锁紧的方式来解决内管与外管之间的连接问题,操作简单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暖通管
本技术涉及暖通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暖通管。
技术介绍
暖通管适用范围广泛,主要应用于采暖、通风、空气调节这三个方面。传统市面上的暖通管结构简单,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制热或制冷设备离需调节的区域远近不同,暖通管的长度也不同,长距离的传输不仅保温效果差,导致传输过程中热损失严重,在自重状态下容易折弯,进而使得密封性能较差,长此以往容易渗透。目前专利号CN206918427U公开了一种新型暖通管的技术专利,包括管件本体,所述管件本体包括有内管、外管以及设置在内、外管之间的保温层,其中保温层表面设置有至少二组的限位块以及与限位块相适配的限位槽,所述限位块可旋转并卡设在限位槽内,所述内管的端部环设有一密封圈,该密封圈贴设在保温层内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其上的限位块及限位槽实现管与管之间的连接,使截流面增大,确保了出水量。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连接方式,用于内管与外管的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暖通管,通过转动相扣并锁紧的方式来解决内管与外管之间的连接问题,操作简单方便,破损也容易更换。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新型暖通管,包括内管、外管以及设置在内、外管之间的保温层,位于所述外管的外壁靠近端面处且沿管壁厚度方向向内开有通孔三;位于所述内管的外壁靠近端面处且沿管壁厚度方向向内开有空槽二;位于所述内、外管之间设有用于连接内管与外管的卡紧机构;所述卡紧机构包括扣件部和卡紧部,所述扣件部置于空槽二内且转动连接于空槽二底部;所述卡紧部固定连接于外管外壁,所述扣件部穿过通孔三与卡紧部可相互松开或扣紧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暖通管分为三层,依次由外至内为外管、保温层以及内管,由于内管与外管不直接接触,势必会存在松动问题,所以卡紧机构的设置能够加固内管与外管之间的连接,通过固定在内管壁的扣件部和固定在外管壁的卡紧部之间的相互扣紧便可以达到使内管和外管紧密连接的目的,另外,扣件部和卡紧部之间可以拆卸,内、外管如果出现破损问题,打开卡紧机构便可以对内管或外管进行更换;无论是固定还是拆卸都方便快捷。作为优选,所述扣件部包括转动片、弧形片和弹簧;所述转动片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空槽二;所述转动片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弧形片;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转动片沿长度方向的侧面和空槽二底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外管套进内管与保温层时,原本的卡紧部高于外管,由于弹簧的两端分别与转动片和空槽二底部连接,只需人为轻轻下压,弹簧压缩后整个卡紧部便会低于外管,并且弧形片抵触于外管内壁,外管能顺利套进内管与保温层;随着外管套进的过程,弧形片一直抵触于外管内壁,当弧形片抵触到外管上开有的通孔三时,没有了管壁的阻挡,抵触力不存在,弹簧的压缩弹性势能便会给卡紧部一个向上的作用力,弧形片便会从通孔三伸出,此时外管的套进过程也结束。作为优选,所述卡紧部包括卡紧框、按压板和转动轴;所述按压板延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侧板,且所述侧板底端抵触于外管外壁;所述外管外壁固定连接有两块支撑块,所述支撑块设有通孔一;每块所述侧板均开设有通孔二;所述卡紧框的一侧边框穿射于通孔二,且呈转动设置;所述按压板的端部设有凹槽;所述转动轴的两端穿射于通孔一且呈转动轴穿射的两端固定连接于凹槽的两个端面之间。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按压板与外管平行时,卡紧框不能够勾住弧形片,转动轴的设置可以使按压板转动到竖直面内,带动连接在按压板上的卡紧框移动,缩短与弧形片的距离,直到人员能够用手把卡紧框与弧形片勾住,然后用手按压呈竖直的按压板转动至水平面,带动卡紧框移动,卡紧框与弧形片的距离便会变远,但是由于弧形片位置固定,卡紧框的移动便会促使与弧形片勾住的部分往卡紧框移动的方向卡紧,直到按压板变成水平状态。作为优选,位于所述空槽二下方的内管内壁设有环形加热管,且环形加热管的管壁紧贴于内管内壁。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卡紧机构的设置,使保温层的端面不能与外管、内管的端面平齐,造成保温层短于外管和内管的现象,卡紧机构部位没有保温层,可能会造成热量的损耗,所以在空槽二的下方设有加热管,依次来弥补内管处于卡紧机构下方的部分没有保温层保温的缺点,给内管中的水进行加热,减缓热量流失的速度。作为优选,所述外管外壁设有太阳能充电板,所述太阳能充电板与环形加热管之间设有导线,所述导线穿射于通孔三、空槽二,且导线两端分别与太阳能充电板、环形加热管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太阳能充电板的设置为了给加热管供电,为了电源的可持续性,太阳能充电板更具可持续性和环保型,导线穿过通孔三和空槽二的设置利用了原有的空间,避免因开辟新的空间而加剧热量的损耗。作为优选,所述外管的外壁沿其管壁方向内设有空槽三,所述空槽三沿其管壁方向的两侧端面均转动连接有弧形支架,且每个所述弧形支架均内置于空槽三内。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管上设置有弧形支架可自带支撑,避免了暖通管在自重状态下发生折弯。作为优选,所述内管与保温层之间紧密贴合。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内管与保温层没有间隙,增加保温效果。作为优选,所述外管与保温层之间紧密贴合。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外管与保温层没有间隙,增加保温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用于外管、保温层、内管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用于展示扣件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用于展示卡紧机构中卡紧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用于展示外管、保温层、内管的组装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外管;2、保温层;3、内管;4、扣件部;41、转动片;42、弧形片;43、弹簧;5、卡紧部;51、卡紧框;52、按压板;521、侧板;53、转动轴;6、支撑块;7、通孔三;8、空槽二;9、环形加热管;10、太阳能充电板;11、弧形支架;12、空槽三。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该实施例,凡属于本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应当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同时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暖通管,包括内管3、外管1以及设置在内、外管1之间的保温层2;位于所述内、外管1之间设有用于连接内管3与外管1的卡紧机构;所述卡紧机构包括扣件部4和卡紧部5;在位于外管1的外壁靠近端面处,且沿其管壁厚度方向向内开有通孔三7;在位于内管3的外壁靠近端面处,且沿管壁厚度方向向内开有空槽二8;扣件部4置于空槽二8内且转动连接于空槽二8底部;卡紧部5固定连接于外管1外壁,扣件部4穿过通孔三7与卡紧部5可相互松开或扣紧连接。如图2所示,扣件部4由转动片41、弧形片42、弹簧43组成;转动片41的一端与空槽二8呈转动连接;转动片41的另一端与弧形片42固定连接在一起;弹簧4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转动片41沿长度方向的侧面和空槽二8底部。如图3所示,卡紧部5由卡紧框51、按压板52和转动轴53组成;按压板52延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侧板521,且侧板521底端抵触于外管1外壁;侧板521的端部设有凹槽;外管1外壁固定连接有两块支撑块6,每个支撑块6设有通孔一;每块侧板521均开设有通孔二;卡紧框51的一侧边框穿射于通孔二,且卡紧框51能绕穿射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暖通管,包括内管(3)、外管(1)以及设置在内、外管(3,1)之间的保温层(2),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外管(1)的外壁靠近端部处且沿管壁厚度方向向内开有通孔三(7);位于所述内管(3)的外壁靠近端部处且沿管壁厚度方向向内开有空槽二(8);位于所述内、外管(3,1)之间设有用于连接内管(3)与外管(1)的卡紧机构;所述卡紧机构包括扣件部(4)和卡紧部(5),所述扣件部(4)置于空槽二(8)内且转动连接于空槽二(8)底部;所述卡紧部(5)固定连接于外管(1)外壁,所述扣件部(4)穿过通孔三(7)与卡紧部(5)可相互松开或扣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暖通管,包括内管(3)、外管(1)以及设置在内、外管(3,1)之间的保温层(2),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外管(1)的外壁靠近端部处且沿管壁厚度方向向内开有通孔三(7);位于所述内管(3)的外壁靠近端部处且沿管壁厚度方向向内开有空槽二(8);位于所述内、外管(3,1)之间设有用于连接内管(3)与外管(1)的卡紧机构;所述卡紧机构包括扣件部(4)和卡紧部(5),所述扣件部(4)置于空槽二(8)内且转动连接于空槽二(8)底部;所述卡紧部(5)固定连接于外管(1)外壁,所述扣件部(4)穿过通孔三(7)与卡紧部(5)可相互松开或扣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暖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扣件部(4)包括转动片(41)、弧形片(42)和弹簧(43);所述转动片(4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空槽二(8);所述转动片(4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弧形片(42);所述弹簧(4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转动片(41)沿长度方向的侧面和空槽二(8)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暖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紧部(5)包括卡紧框(51)、按压板(52)和转动轴(53);所述按压板(52)延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侧板(521),且所述侧板(521)底端抵触于外管(1)外壁;所述外管(1)外壁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苟俊王雷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房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