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发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7638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7: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蒸发板,包括蒸发板主体、回气管和毛细管,所述蒸发板主体上设有用于冷气循环的导通部,导通部的截面为单侧凸起的中空结构,导通部包括上导通部和下导通部,上导通部的右侧设有入气口,上导通部和下导通部的左侧相互串联相通,下导通部的右侧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回气管连通;所述毛细管的一段绕制在回气管的外侧表面上,且毛细管穿过回气管通过连接件与上导通部的入气口连通;上导通部内的中空制冷面积小于下导通部内的中空制冷面积。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蒸发板的温度损耗大、制冷不均匀的问题,且解决了现有的蒸发板除霜效果差、难以清洗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蒸发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
,具体涉及到一种蒸发板。
技术介绍
蒸发板是制冷中的重要部件之一,低温的冷凝气体通过蒸发板与外界的空气进行温度交换,液化吸温度,达到制冷的效果;现有的蒸发板为将板管式的结构,主要将板管安装在蒸发板上来实现,板管式蒸发器,用胶膜将蒸发管和蒸发板粘接在一起,这种结构的板管式蒸发器具有板管贴合良好、热交换充分、内容积稳定、水分杂质含量低等优点,但是板管式蒸发器温度传导损耗较多,蒸发板很难保持均匀的温度,且存在蒸发板除霜、化霜效果较差、速度慢,需要人工除霜,但是人工除霜过程中容易对蒸发板管路及表面造成一定的伤害,使得用户使用不安全、体验效果差。现有技术中也有各种吹胀式蒸发板,但是往往都是双面吹胀式结构,且也存在温度控制不够均匀的问题。另外蒸发器在使用过程中,其管壁或板片上总有污垢形成。这污垢如不及时一去除,一则将使管壁或板片传热系数降低而使蒸发器生产能力下降,再则会污染被浓缩的产品而影响其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发板,主要解决现有的蒸发板的温度损耗大、制冷不均匀的问题,且解决了现有的蒸发板除霜效果差、难以清洗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蒸发板,包括蒸发板主体、回气管和毛细管,所述蒸发板主体上设有用于冷气循环的导通部,导通部的截面为单侧凸起的中空结构,导通部包括上导通部和下导通部,上导通部的右侧设有入气口,上导通部和下导通部的左侧相互串联相通,下导通部的右侧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回气管连通;所述毛细管的一段绕制在回气管的外侧表面上,且毛细管穿过回气管通过连接件与上导通部的入气口连通;上导通部内的中空制冷面积小于下导通部内的中空制冷面积,且上导通部至少设置有一个一体式结构的第一压接部,下导通部设置有多个并列分布的第二压接部;下导通部设有用于均化温度的均化部,均化部位于下导通部的两侧和/或下导通部的中部位置。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上导通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导通部、第二导通部,第一压接部位于第一导通部与第二导通部之间和/或位于第二导通部的下部;第一导通部和/或第二导通部设置有大导通部和小导通部,大导通部的中空截面大于小导通部的中空截面,且两者设置为错位相邻分布。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下导通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三导通部、第四导通部、第五导通部,且第二压接部位于三者之间。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均化部包括第一均化部、第二均化部、第三均化部,第二均化部位于下导通部的中部位置,且均化部内设置有第三压接部。所述第三压接部优选为方形结构。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第三压接部并列均匀的设置在均化部内,且第二均化部内的第三压接部的数量大于第三均化部和第一均化部内的第三压接部的数量。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第三均化部内的第三压接部的数量大于第一均化部内的第三压接部的数量。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均化部还包括第四均化部,第四均化部内的第三压接部的数量与第一均化部内的第三压接部的数量相等。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第三导通部、第四导通部、第五导通部三者之间在均化部位置处设置为相互串联相通。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第二压接部位于第一均化部、第二均化部、第三均化部、第四均化部四者之间。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导通部的中空截面为单侧凸起的方形结构或圆弧形结构。一面平面利用清洁。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为管径变换装置或者为单向阀。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所述毛细管分成一段或者多段绕制在回气管的外侧表面上,毛细管的绕制长度为毛细管总长度的三分之二。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所述毛细管的总长度为1.8-2m。前述的一种蒸发板,优选的,所述回气管为铝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导通部、第一压接部、第二压接部、均化部、第三压接部的具体的分布位置来实现蒸发板的温度转化的均匀效果,实现蒸发板均匀制冷的效果。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导通部实现冷凝气体在导通部内吸温度实现制冷效果,通过设置多个导通部的不同位置的分布,主要设置上导通部和下导通部来实现冷凝气体的循环制冷,冷空气先从上导通部进入,再通过下导通部后出,使得上导通部区域内的冷气先制冷,冷空气下沉,再通过设置上导通部内的中空制冷面积小于下导通部内的中空制冷面积,实现蒸发板的温度更加均匀;实现冷凝气体的循环制冷的路径,实现了温度保持均匀分布、制冷效果更好的有益效果。3、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均化部来实现蒸发板的温度均匀分布,设置多个不同位置的多个均化部,以及均化部内的第三压接部的数量分布来实现降低蒸发板的温度损耗,实现了均匀温度制冷的效果,通过对均化部的分布设置排布来实现温度均匀、除霜效果好。4、本专利技术通过对第一导通部和第二导通设置大导通部和小导通部,通过设置大导通部的中空截面大于小导通部的中空截面并错位相邻分布来实现对冷凝气体在导通部内的加速制冷,实现更快速的制冷,温度传导效率更高,除霜效果更好。5、本专利技术通过对导通部的分布设置、均化部的设置,并通过第一压接部、第二压接部、第三压接部的具体分布位置及结构的设置,实现了对冷凝气体在导通部内的循环制冷更稳定,压力更大,有利于缩短毛细管的长度,且能保持更好的制冷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蒸发板的平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蒸发板弯折后的平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蒸发板弯折后的俯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图1中A处即为导通部的中空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记:10-导通部,1-上导通部,100-第一压接部,101-第一导通部,102-第二导通部,2-下导通部,200-第二压接部,201-第三导通部,202-第四导通部,203-第五导通部,3-均化部,300-第三压接部,301-第一均化部,302-第二均化部,303-第三均化部,304-第四均化部,4-大导通部,5-小导通部,6-毛细管,7-回气管,8是上导通部入口,9是下导通部出口,10是连接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蒸发板,如图1至图4构成所示,包括蒸发板主体、回气管7和毛细管6,所述蒸发板主体上设有用于冷气循环的导通部10,导通部10的截面为单侧凸起的中空结构,导通部10包括上导通部1和下导通部2,上导通部1的右侧设有入气口8,上导通部1和下导通部2的左侧相互串联相通,下导通部2的右侧设有出气口9,所述出气口9与回气管7连通;所述毛细管6的一段绕制在回气管7的外侧表面上,且毛细管6穿过回气管7通过连接件10与上导通部的入气口8连通;上导通部1内的中空制冷面积小于下导通部2内的中空制冷面积,且上导通部1至少设置有一个一体式结构的第一压接部100,下导通部2设置有多个并列分布的第二压接部200;下导通部2设有用于均化温度的均化部3,均化部3位于下导通部的两侧和/或下导通部的中部位置。冷凝气体从毛细管6进入到上导通部1内,毛细管6开始先制冷,此时毛细管6内的冷凝气体密度大,会出现自动下层的现象,使得冷凝气体容易通过上导通部1下层到下导通部2,且使得上导通部1区域内的冷气下层到下导通部2区域内,实现蒸发板的温度均分布;下导通部2与回气管7相连,使得下导通部2内的冷凝气体从回气管7出。本方案的上导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蒸发板,包括蒸发板主体、回气管(7)和毛细管(6),所述蒸发板主体上设有用于冷气循环的导通部(10),导通部(10)的截面为单侧凸起的中空结构,导通部(10)包括上导通部(1)和下导通部(2),上导通部(1)的右侧设有入气口(8),上导通部(1)和下导通部(2)的左侧相互串联相通,下导通部(2)的右侧设有出气口(9),所述出气口(9)与回气管(7)连通;所述毛细管(6)的一段绕制在回气管(7)的外侧表面上,且毛细管(6)穿过回气管(7)通过连接件(10)与上导通部的入气口(8)连通;上导通部(1)内的中空制冷面积小于下导通部(2)内的中空制冷面积,且上导通部(1)至少设置有一个一体式结构的第一压接部(100),下导通部(2)设置有多个并列分布的第二压接部(200);下导通部(2)设有用于均化温度的均化部(3),均化部(3)位于下导通部的两侧和/或下导通部的中部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蒸发板,包括蒸发板主体、回气管(7)和毛细管(6),所述蒸发板主体上设有用于冷气循环的导通部(10),导通部(10)的截面为单侧凸起的中空结构,导通部(10)包括上导通部(1)和下导通部(2),上导通部(1)的右侧设有入气口(8),上导通部(1)和下导通部(2)的左侧相互串联相通,下导通部(2)的右侧设有出气口(9),所述出气口(9)与回气管(7)连通;所述毛细管(6)的一段绕制在回气管(7)的外侧表面上,且毛细管(6)穿过回气管(7)通过连接件(10)与上导通部的入气口(8)连通;上导通部(1)内的中空制冷面积小于下导通部(2)内的中空制冷面积,且上导通部(1)至少设置有一个一体式结构的第一压接部(100),下导通部(2)设置有多个并列分布的第二压接部(200);下导通部(2)设有用于均化温度的均化部(3),均化部(3)位于下导通部的两侧和/或下导通部的中部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蒸发板,其特征在于:上导通部(1)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导通部(101)、第二导通部(102),第一压接部位(100)于第一导通部(101)与第二导通部(102)之间和/或位于第二导通部(102)的下部;第一导通部(101)和/或第二导通部(102)设置有大导通部(4)和小导通部(5),大导通部(4)的中空截面大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松成陈金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大汇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