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床多功能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6239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卫生用具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介入治疗床多功能支架,包括检查床和用于支撑检查床的基座,还包括分别设在检查床两侧且能沿高度方向升降的升降板,升降板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只能向检查床一侧转动的摆动杆,摆动杆远离升降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有挡块;其中一根挡块的一端开有凹腔,另一根挡块的一端开有螺纹凹槽;凹腔内滑动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远离凹腔的一侧设有可与螺纹凹槽配合的螺纹。采用本技术方案,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为病人手臂和无菌罩单提供支撑,避免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产生不舒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介入治疗床多功能支架
本技术属于医疗卫生用具
,尤其涉及一种介入治疗床多功能支架。
技术介绍
介入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介入治疗技术日臻完善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和普及,由于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疗程短的特点,介入治疗已成为现代医院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并涉及到许多学科,临床上实施介入治疗及诊断的患者越来越多。在实施介入治疗时,传统的方法是患者仰卧在无任何装置的平面检查床上,由于该检查床较窄特别是上1/3处,多数病人躺在上面身体已占据整个床面使双上肢搁放困难,上肢容易掉落。心脏介入治疗时要求病人两臂抬起放在头部,由于床头无任何放置和约束上肢的装置,时间久了患者非常疲劳且不适,时常出现难以忍受而移动上肢,发生污染无菌区域或者无菌器械而影响手术操作。另外,在进行起搏器安装、射频消融等介入治疗时需要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无菌罩单需要遮盖病人的面部,由于目前使用的检查床病人头部处无支撑装置,盖上罩单后即把口鼻全部遮盖,不但影响患者呼吸而且也不利于观察病情变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介入治疗床多功能支架,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为病人手臂和无菌罩单提供支撑,避免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产生不舒服。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基础方案为:介入治疗床多功能支架,包括检查床和用于支撑检查床的基座,还包括分别设在检查床两侧且能沿高度方向升降的升降板,升降板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只能向检查床一侧转动的摆动杆,摆动杆远离升降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有挡块;其中一根挡块的一端开有凹腔,另一根挡块的一端开有螺纹凹槽;凹腔内滑动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远离凹腔的一侧设有可与螺纹凹槽配合的螺纹。本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在于:不需进行介入治疗时,升降板贴合在检查床的侧边,挡块和摆动杆折叠重合在一起且位于升降板的上表面,占用空间面积小。实施介入治疗时,病人在检查床上躺好后,使升降板上升,直至升降板上的摆动杆高于人体一定距离,转动摆动杆,使摆动杆指向病人头部的一侧,然后转动挡块,使两根挡块相对,一边滑动且一边转动连接杆,使连接杆螺纹连接在螺纹凹槽内,此时两根挡块通过连接杆被固定,由于两根摆动杆均只能向检查床一侧转动,摆动杆的运动被限制,两根挡块、两根摆动杆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一般治疗时,病人的双臂能在升降板的阻挡下不会脱离检查床而导致手臂悬空;如进行心脏介入治疗,病人需将两臂抬起放在头部,病人可将两臂放置在挡块上,在挡块的托付下,病人就不会感到疲劳。另外,在进行起搏器安装、射频消融等介入治疗时需要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无菌罩单需要遮盖病人的面部,由于设计了挡块,挡块的位置可调节位于人体头部上方,将无菌罩单铺在人体以及挡块上,挡块对无菌罩单起到支撑作用,避免无菌罩单直接覆盖在病人的面部,保证了病人呼吸畅通,方便术中随时观察病情变化。本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方案的多功能支架在不使用时,可全部收纳在检查床的侧边,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面积;当介入治疗时,可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调节升降板的高度,并且由于摆动杆转动连接,可使摆动杆转向朝病人头部一侧,无论病人头部位于何处,均可使病人头部上方有支撑,避免无菌罩单直接盖在病人的脸上影响呼吸。2、连接杆的设置使得两根挡块、两根摆动杆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避免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挡块发生转动而影响治疗。进一步,升降板上设有用于限制摆动杆向远离检查床一侧运动的限位块。限位块的设置使摆动杆只能在固定的范围内转动,使得摆动杆的运动符合实际需求。进一步,还包括固定在基座上的导杆和转动连接在基座上的转动杆,升降板滑动连接在导杆上;两块升降板之间固定连接有位于检查床下方的横杆,转动杆的上部螺纹连接在其中一块升降板上。两块升降板之间固定连接有横杆,横杆将两块升降板固定为一个整体,需要调节升降板的高度时,驱使转动杆进行转动,能使两块升降板同时沿着导杆上下滑动,能够保证两块升降板的运动保持一致,使连接杆能够很好的卡合在螺纹凹槽内。进一步,转动杆上设有转动手轮。当需要使转动杆发生转动时,通过拧动转动手轮即可。进一步,凹腔内设有弹簧,弹簧的一端与凹腔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杆连接。在连接杆和凹腔之间连接弹簧,弹簧具有弹性,在不需进行介入治疗时,连接杆放置在凹腔内,在弹簧的作用下连接杆不能脱离凹腔,能够有效避免连接杆脱离;当需要将连接杆的一端固定在螺纹凹槽内时,弹簧发生形变,连接杆能够螺纹连接在螺纹凹槽内。进一步,摆动杆包括外杆和滑动连接在外杆内的内杆,外杆的表面还开有多个沿轴向分布的通孔,内杆上设有与通孔配合的按压凸起。滑动内杆,使按压凸起卡合在某个位置的通孔上即可调节摆动杆的长度,使摆动杆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长度的调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介入治疗床多功能支架不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介入治疗床多功能支架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俯视图;图4是两个挡块结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摆动杆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说明书附图1至5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基座10、导杆11、转动杆12、手轮13、检查床20、升降板30、摆动杆40、外杆41、内杆42、按压凸起43、通孔44、挡块50、螺纹凹槽52、连接杆51、凹腔53、弹簧54。如图1至图3所示,介入治疗床多功能支架,包括检查床20、基座10、转动连接在基座10上的转动杆12和固定在基座10上的多根导杆11,检查床20安装在基座10的上表面,基座10用于支撑检查床20;转动杆12上设有转动手轮13,通过拧动转动手轮13即可使转动杆12在基座10上发生转动。检查床20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升降板30,升降板30滑动连接在导杆11上。两块升降板30之间固定连接有位于检查床20下方的横杆,横杆将两块升降板30固定为一个整体,转动杆12的上部螺纹连接在其中一块升降板30上;需要调节升降板30的高度时,驱使转动杆12进行转动,能使两块升降板30同时沿着导杆11上下滑动。升降板30的上表面设有限位块和转动连接有一根摆动杆40,限位块位于远离检查床20的一侧,限位块的设置使得摆动杆40只能朝检查床20一侧转动。如图5所示,摆动杆40包括外杆41和滑动连接在外杆41内的内杆42,外杆41的表面还开有多个沿轴向分布的通孔44,内杆42上设有与通孔44配合的按压凸起43。滑动内杆42,使按压凸起43卡合在某个位置的通孔44上即可调节摆动杆40的长度,使摆动杆40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长度的调节。内杆42远离升降板30的一侧转动连接有一挡块50,其中一挡块50的一端开有凹腔53,另一挡块50的一端开有能与凹槽相对的螺纹凹槽52;凹腔53内滑动连接有连接杆51,连接杆51远离凹腔53的一侧设有可与螺纹凹槽52配合的螺纹,如图4所示。实施介入治疗时,病人在检查床20上躺好后,使升降板30上升,直至升降板30上的摆动杆40高于人体一定距离。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摆动杆40的长度,转动摆动杆40,使摆动杆40指向病人头部的一侧,然后转动挡块50,使两根挡块50相对,一边滑动且一边转动连接杆51,使连接杆51螺纹连接在螺纹凹槽52内,此时两根挡块50通过连接杆51被固定,两根挡块50、两根摆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介入治疗床多功能支架,包括检查床和用于支撑检查床的基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设在检查床两侧且能沿高度方向升降的升降板,升降板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只能向检查床一侧转动的摆动杆,摆动杆远离升降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有挡块;其中一根挡块的一端开有凹腔,另一根挡块的一端开有螺纹凹槽;凹腔内滑动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远离凹腔的一侧设有可与螺纹凹槽配合的螺纹。

【技术特征摘要】
1.介入治疗床多功能支架,包括检查床和用于支撑检查床的基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设在检查床两侧且能沿高度方向升降的升降板,升降板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只能向检查床一侧转动的摆动杆,摆动杆远离升降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有挡块;其中一根挡块的一端开有凹腔,另一根挡块的一端开有螺纹凹槽;凹腔内滑动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远离凹腔的一侧设有可与螺纹凹槽配合的螺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治疗床多功能支架,其特征在于,升降板上设有用于限制摆动杆向远离检查床一侧运动的限位块。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治疗床多功能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燕周军李原莉赵红熊成敏李华马中敏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