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苗上下传送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5790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秧苗上下传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竖向设置的传送皮带,传送皮带配合套接设置在一个上滑轮和一个下滑轮之间,上滑轮设置在插苗辅助装置的筒体内腔上端中部,下滑轮设置在筒体内腔下端中部,所述传送皮带的两个相背的外侧面各固定设置有一个承托构件,且当一侧的承托构件位于上端靠近秧苗入口位置时另一侧承托构件位于下端靠近秧苗出口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插苗辅助装置能够提高秧苗成活率,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使用重复性好,能够提高插秧操作连贯性和生产效率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秧苗上下传送机构
本技术属于农作设备的插苗辅助装置,特别的涉及一种插苗辅助装置中的秧苗上下传送机构。
技术介绍
农民在插苗过程中,需要手工将秧苗插到土里,使得农民需要不断地起身和弯腰,非常劳累,对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中国专利(CN205727028U)公开了一种插苗的辅助装置,它包括中空管,中空管上设有可供秧苗穿过的通孔;中空管外壁上部设有提手;中空管下部设有便于中空管插入土壤中的锥面,中空管下端位于通孔的开口外部铰接有一挡泥板,挡泥板的表面直径大于通孔下端开口的内径;挡泥板可在秧苗重力的作用下打开通孔并使得秧苗落入土壤内。但是,上述装置使用时,无需人弯腰即可实现秧苗入坑,减轻了劳动负担,但存在秧苗存活率低下的缺陷。另外装置使用时,挡泥板是在秧苗重力的作用下打开以使秧苗落入土壤内,挡泥板的开关没有可控性,当插入泥土后,由于泥土的粘结附着,容易使得挡泥板无法自动翻转导致秧苗无法掉出。再者,使用上述结构进行插苗时,插苗种植点依然依靠其它辅助工具进行标准化,影响工作效率。为了提高秧苗成活率,申请人考虑设置了一种插苗辅助装置,包括竖向的筒体,筒体上端为秧苗入口,筒体下端具有整体呈尖端向下的破土锥筒,所述破土锥筒能够打开并形成秧苗出口,其特点在于,筒体内部设置有一个用于承托秧苗的承托构件,筒体内部还设置有秧苗上下传送机构,秧苗上下传送机构和承托构件相连以带动承托构件上下运动,并使得承托构件上的秧苗能够被向下传送至秧苗出口处掉出。这样,使用时秧苗依靠传送机构实现秧苗的上下传送,降低了秧苗直接掉到地上造成的冲击,减少了对根毛的损坏,故能够更好地提高秧苗存活率。但其中秧苗上下传送机构具体怎样设置,才具有结构简单,重复性好,能够提高插秧操作连贯性和生产效率,成为有待进一步考虑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用于插苗辅助装置能够提高秧苗成活率,同时结构简单,使用重复性好,能够提高插秧操作连贯性和生产效率的秧苗上下传送机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秧苗上下传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竖向设置的传送皮带,传送皮带配合套接设置在一个上滑轮和一个下滑轮之间,上滑轮设置在插苗辅助装置的筒体内腔上端中部,下滑轮设置在筒体内腔下端中部,所述传送皮带的两个相背的外侧面各固定设置有一个承托构件,且当一侧的承托构件位于上端靠近秧苗入口位置时另一侧承托构件位于下端靠近秧苗出口位置。这样使用时,由于传送皮带两侧各有一个承托构件,两侧等重平衡,不受外力时传送皮带不会运动,当秧苗置入上端的承托构件后,在秧苗自重作用下该侧的承托构件向下运动直到秧苗滑出承托构件,传送皮带恢复平衡,此时另一端承托构件移动至上方位置,可以供下一次秧苗置入,如此循环实现连续插秧。故该传送机构无需依赖动力机,能够依靠自重实现传送,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廉;同时能够实现往复循环运作,提高插秧操作的连贯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地,上滑轮可转动地安装在一个水平设置的上滑轮轴上,下滑轮可转动地安装在一个水平设置的下滑轮轴上,上滑轮轴和下滑轮轴各自端部固定在对应的筒体内腔壁上。这样,方便滑轮的安装固定。进一步地,还设置有一个能够控制承托构件下滑速度的传送速度控制机构。这样,能够更好地控制秧苗下滑速度,保持向下传送稳定,避免速度过快导致损伤秧苗。进一步地,所述传送速度控制机构包括所述上滑轮轴,上滑轮轴为空心轴且内部设置有一个杠杆,杠杆输出端垂直固定设置有一个控制凸台,上滑轮轴周壁上对应上滑轮位置设置有一个凸台滑孔,凸台滑孔外部和上滑轮的转动体相接通,控制凸台外端可滑动地配合在凸台滑孔内,杠杆另一端为穿出筒体的输入端,杠杆的输入端能够输入转动扭矩带动杠杆转动并使得控制凸台外端和上滑轮的转动体内表面相抵接。这样,可以通过杠杆输入端控制杠杆转动,进而使得控制凸台和上滑轮的转动体内表面接触摩擦,控制该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灵活的控制传送机构传送速度的启停和快慢。保证秧苗传送过程的平稳,且控制方便快捷简单可靠。进一步地,控制凸台外端表面设置有一层弹性材料的摩擦层。这样可以在该弹性材料变形距离范围内实现摩擦力的大小调节,更加方便通过不同的输入压力控制输出的摩擦力大小。进一步地,筒体上端外周表面还设置有正对上滑轮轴的把手,把手中空设置且和上滑轮轴内腔连通,把手上设置有按钮,按钮内端和杠杆外端相连构成杠杆的输入端,杠杆外端背离按钮方向还设置有抵接在杠杆和把手内腔壁上的杠杆复位弹簧。这样,把手可以方便握持后带动筒体移动和施力,方便装置使用,同时可以方便地通过按钮按下的程度,控制秧苗下放的速度快慢,保证秧苗下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振动损伤,提高秧苗成活率。更好的选择是,承托构件为承托板。这样结构简单,方便实施,且利于承托秧苗以及利于在秧苗出口位置时秧苗从承托板上表面滑出,当然实施时,承托构件也可以是其他的类似框形构件或者能够开合的盒体构件等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承托构件上表面具有一个外端向下倾斜设置的秧苗承托面,秧苗承托面下端边缘对应的筒体内腔壁具有一列竖向的封堵面,封堵面和秧苗承托面下端边缘相邻以避免秧苗滑出,封堵面下端靠近插苗辅助装置下端破土锥筒位置处外扩形成供秧苗滑出的空间。这样能够保证秧苗正常向下传送过程中不会滑出,向下传送至靠近破土锥筒位置后再滑出承托构件从秧苗出口掉出,提高装置工作稳定性。进一步地,秧苗承托面两侧向上弯曲,以防止秧苗传送过程中从两侧滑出。进一步地,封堵面由筒体内腔壁一个竖向设置的向内的凸起部构成。这样,方便封堵面的形成。综上所述,本技术用于插苗辅助装置能够提高秧苗成活率,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使用重复性好,能够提高插秧操作连贯性和生产效率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采用了本技术结构的插苗辅助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秧苗上下传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圆圈处位置放大后显示传送速度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筒体的水平截面示意图,该图可显示封堵面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一种采用了本技术结构的插苗辅助装置及其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插苗辅助装置,包括竖向的筒体1,筒体1上端为秧苗入口,筒体1下端具有整体呈尖端向下的破土锥筒2,所述破土锥筒2能够打开并形成秧苗出口,其中,筒体1内部设置有一个用于承托秧苗的承托构件3,筒体1内部还设置有秧苗上下传送机构,秧苗上下传送机构和承托构件3相连以带动承托构件3上下运动,并使得承托构件3上的秧苗能够被向下传送至秧苗出口处掉出。本装置使用时,先将破土锥筒竖向插入到土壤内,将秧苗从秧苗入口置入到承托构件上,依靠秧苗上下传送机构带动秧苗向下移动,然后打开秧苗出口并使得秧苗掉出到破土锥筒形成的坑内,取走插苗辅助装置,适当培土即可实现秧苗栽种。更好的选择是,承托构件为承托板。这样结构简单,方便实施,且利于承托秧苗以及利于在秧苗出口位置时秧苗从承托板上表面滑出,当然实施时,承托构件也可以是其他的类似框形构件或者能够开合的盒体构件等结构。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
技术介绍
所述CN205727028U公开的一种插苗的辅助装置,使用时秧苗存活率低下的原因是由于秧苗直接在中空管的筒体内掉落,这样秧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秧苗上下传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竖向设置的传送皮带,传送皮带配合套接设置在一个上滑轮和一个下滑轮之间,上滑轮设置在插苗辅助装置的筒体内腔上端中部,下滑轮设置在筒体内腔下端中部,所述传送皮带的两个相背的外侧面各固定设置有一个承托构件,且当一侧的承托构件位于上端靠近秧苗入口位置时另一侧承托构件位于下端靠近秧苗出口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秧苗上下传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竖向设置的传送皮带,传送皮带配合套接设置在一个上滑轮和一个下滑轮之间,上滑轮设置在插苗辅助装置的筒体内腔上端中部,下滑轮设置在筒体内腔下端中部,所述传送皮带的两个相背的外侧面各固定设置有一个承托构件,且当一侧的承托构件位于上端靠近秧苗入口位置时另一侧承托构件位于下端靠近秧苗出口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秧苗上下传送机构,其特征在于,上滑轮可转动地安装在一个水平设置的上滑轮轴上,下滑轮可转动地安装在一个水平设置的下滑轮轴上,上滑轮轴和下滑轮轴各自端部固定在对应的筒体内腔壁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秧苗上下传送机构,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一个能够控制承托构件下滑速度的传送速度控制机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秧苗上下传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速度控制机构包括所述上滑轮轴,上滑轮轴为空心轴且内部设置有一个杠杆,杠杆输出端垂直固定设置有一个控制凸台,上滑轮轴周壁上对应上滑轮位置设置有一个凸台滑孔,凸台滑孔外部和上滑轮的转动体相接通,控制凸台外端可滑动地配合在凸台滑孔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滨阳申雪峰何云敖徐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师范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