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负离子发生器的电吹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508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负离子发生器的电吹风,包括外壳15、发热器5、马达3和风叶2,出风口在前、进风口在后,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负离子发生器4,外壳15的内腔从后往前依次排列风扇叶2、马达3、负离子发生器4和发热器5,马达3固定于外壳15的内腔中,负离子发生器4的负离子发射脚跨越电发热器5、发射端位于电发热5的前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通用性强,随风而出的负离子明显增多、可达10↑[4]/cm↑[3]以上。(*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吹风,特别是一种带负离子发生器的电吹风。属于电吹风
二.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电吹风/风梳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得到广泛的应用,电吹风主要用于吹干头发和给头发粗定型,风梳主要用于细整理头发及给头发细定型。现有技术中,电吹风/风梳是由塑料外壳、发热器、电机、风叶、切换开关和易装/拆式梳子构成。实践证明由于热风直接吹在头发上或受热的梳子直接作用于头发上,时间长了会对头发造成伤害,因此这种结构的电吹风/风梳会造成头发发黄、老化,就算使用护发素也阻止不了头发的干枯、变硬或变脆。近来有人在普通的电吹风/风梳的外壳上加装负离子发生器,想让电吹风吹出的风中带负离子,但是,由于这种电吹风在结构上存在缺陷,因此没有多少负离子吹到头发上,效果很差。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电吹风/风梳易造成头发黄、老化的缺点,提供一种带负离子发生器的电吹风。本技术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电吹风/风梳易造成头发黄、老化的缺点,提供一种带负离子发生器的电热风梳。本技术的第一个技术问题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措施解决一种带负离子发生器的电吹风,包括外壳、发热器、马达和风叶,出风口在前、进风口在后,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内置于外壳中的负离子发生器,外壳的内腔从后往前依次排列风扇叶、马达、负离子发生器和发热器,马达固定于外壳的内腔中,风扇叶与马达的转轴连接,负离子发生器固定于马达的外壳上,负离子发生器的负离子发射脚跨越电发热器、发射端位于电发热的前部。本技术的第一个技术问题还可通过采取如下措施解决 还包括恒温器,所述恒温器固定于发热器的云母骨架上、位于发热丝之前。所述电发热器由支架和发热丝构成,所述支架由云母片构成、其横截面呈“十字”形,发热丝缠绕在支架上、其横截面呈“圆环”形;负离子发生器的负离子发射脚从所述支架穿过、发射端位于电发热的前部。负离子发生器由圆筒形壳体、骨架、负离子发射极、正极电子线和控制电路构成,其中负离子发射极跨越电发热器、其尾端设置碳刷、其首端连接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正极电子线连接出风口的出风网,壳体的外侧壁设置多条装配槽用于与发热器连接、端部设置至少二个装配孔、用于与马达连接。控制电路主要由整流二极管D1、双极管DB3、可控硅SCR、电容C1~C4、变压器T、二极管D2~D4、电阻R1~R5连接而成,其中D1、R1、R2、DB3连接成整流电路,电容C1、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构成串联谐振电路,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电容C2~C4、二极管D2~D4、电阻R3构成高压输出电路;高压输出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前述负离子发射极,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交流电源。所述外壳的尾部设置转尾套、入风网,通过转尾套可拆除入风网及调整入风网的入风角度。外壳上设置开关按钮、指示灯。本技术的第二个技术问题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措施解决在前述电吹风外壳的头部设置梳子装配器,装上易装拆式梳子。采用本技术具有如下突出效果(1)由于负离子发生器设置在电吹风/风梳的内部,而且能方便地直接安装在马达的前面,因此结构紧凑、通用性强,随风而出的负离子明显增多、可达104/cm3以上。(2)由于负离子发生器的发射极设置了碳刷,而非采用金属针,因此能有效提高负离子的产生量,而且不易被锈蚀、不会造成负离子发射量下降。(3)由于负离子发生器的阳极连接在电吹同/风梳的出风网上,有利于克服静电、使负离子随风而出,因此能有更多的负离子作用于人体上。(4)由于负离子发生器产生的负离子随热风一起作用于人体的头部,通过头皮吸收负离子,可增加血液中的钙离子从而使血液中的PH值正常化,防止血液酸性化,一方面使血液循环良好,另一方面可防止头发劈叉、掉发、断发、变型、预防白发及解除头皮紧张。四.图面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电发热器的横截面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负离子发生器的一种结构图。图4的本技术负离子发生器的一种控制电路电气原理图。五.优选实施例图1、图2、图3和图4构成本技术的实施例1。从图1可知,本实施例由外壳15、发热器5、马达3、风叶2、负离子发生器4、恒温器6、开关按钮20和指示灯21构成。外壳15的内腔从后往前依次排列风扇叶2、马达3、负离子发生器4和发热器5,马达3固定于外壳15的内腔中,风扇叶2与马达3的转轴连接,负离子发生器4固定于马达3的外壳上,负离子发生器4的负离子发射脚从所述支架13穿过、发射端位于电发热5的前部。所述恒温器6固定于发热器5的云母骨架上、位于发热丝16之前。所述外壳15的尾部设置转尾套17、入风网1,通过转尾套17可拆除入风网1及调整入风网1的入风角度。从图1、图2可知,所述电发热器5由支架13和发热丝16构成,所述支架13由云母构成、其横截面呈“十字”形,发热丝16缠绕在支架13上、其横截面呈“圆环”形。从图3可知,负离子发生器4由圆筒形壳体7、骨架8、负离子发射极9、正极电子线10和控制电路11构成,其中负离子发射极9跨越电发热器5、其尾端设置碳刷12、其首端连接控制电路11的输出端,正极电子线10连接出风口13的出风网,壳体7的外侧壁设置多条装配槽14用于与发热器5连接、端部设置至少二个装配孔15用于与马达连接。从图4可知,控制电路11主要由整流二极管D1、双极管DB3、可控硅SCR、电容C1~C4、变压器T、二极管D2~D4、电阻R1~R5连接而成,其中D1、R1、R2、DB3连接成整流电路,电容C1、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构成串联谐振电路,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电容C2~C4、二极管D2~D4、电阻R3构成高压输出电路;高压输出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前述负离子发射极9,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交流电源。本实施例构成一种带负离子发生器的电吹风。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从图3可知,当接通电源后,马达旋转并从进风口吸入空气,进入电吹风/风梳的空气经马达、负离子发生器、发热器,再由出风口吹出作用于人体头部,在此过程中,负离子发生器产生的负离子也随风而出并作用于人体头部。从图4可知,由E1、E2间输入220V的交流电压,经过整流变为直流电压,直流电压施加在由电容器C与变压器初级线圈所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上,对电容C充电,当充电到一定程度可控硅SCR导通,此时电容C放电;这样连续充/放电,在变压器的初级绕组上产生高频交流电,通过变压器在其次级线圈产生高压输出,再经升压在输出端OUT产生6000~7000V的高压,电离空气而产生负离子。因为负离子发生器的输出端上设置了碳刷,从而能使出风口随风而出的负离子数量大大增加,提高负离子的利用率。本技术的实施例2是在外壳15的头部设置梳子装配器,装上易装拆式梳子,构成电热风梳。权利要求1.一种带负离子发生器的电吹风,包括外壳(15)、发热器(5)、马达(3)和风叶(2),出风口在前、进风口在后,其特征是还包括内置于外壳(15)中的负离子发生器(4),外壳(15)的内腔从后往前依次排列风扇叶(2)、马达(3)、负离子发生器(4)和发热器(5),马达(3)固定于外壳(15)的内腔中,风扇叶(2)与马达(3)的转轴连接,负离子发生器(4)固定于马达(3)的外壳上,负离子发生器(4)的负离子发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负离子发生器的电吹风,包括外壳(15)、发热器(5)、马达(3)和风叶(2),出风口在前、进风口在后,其特征是:还包括内置于外壳(15)中的负离子发生器(4),外壳(15)的内腔从后往前依次排列风扇叶(2)、马达(3)、负离子发生器(4)和发热器(5),马达(3)固定于外壳(15)的内腔中,风扇叶(2)与马达(3)的转轴连接,负离子发生器(4)固定于马达(3)的外壳上,负离子发生器(4)的负离子发射脚跨越电发热器(5)、发射端位于电发热(5)的前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铭熙
申请(专利权)人:永胜东莞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