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公英喆专利>正文

一种加强型建筑施工防护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5072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3 05: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加强型建筑施工防护栏,包括设置在吊绳上的护栏,护栏上设置有保障装置、控制器和蓄电池,保障装置与护栏固定连接,保障装置包括壳体和伞囊,伞囊设置在壳体内,壳体内还设有气体发生器;吊绳上设有传感器,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和气体发生器信号连接,控制器和气体发生器分别与蓄电池电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加强型建筑施工防护栏,通过拉力传感器将防护栏所受的拉力信号传送至控制器上,当拉力消失时,通过控制器控制气体发生器点火并生成气体,生成的气体充入伞囊,将伞囊撑开,张开的伞囊产生空气阻力减缓了防护栏的下落速度,保护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强型建筑施工防护栏
本专利技术涉及防护栏,特别涉及一种加强型建筑施工防护栏。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常见,高空作业的次数也是骤然增加。进行高空作业时,为了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栏是必不可少的安全设施。惯常地,防护栏一般都是作为安全设施来使用,没有针对防护栏本身的安全措施。然而,防护栏用于高空作业时,显然与平地时使用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所谓高空作业是指防护栏相对于基准面有2m以上的坠落高度,在现实生活中,坠落高度有时达到了几十米或上百米,用来保障高空作业的防护栏的安全措施却是不到位或者不合理的。此时,用于吊设防护栏的吊绳松动或者断裂,会造成施工人员受伤,甚至死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及一种加强型建筑施工防护栏,解决现有技术中高空作业的防护栏安全措施不到位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加强型建筑施工防护栏,包括设置在吊绳上的护栏,护栏上设置有保障装置、控制器和蓄电池,保障装置与护栏固定连接,保障装置包括壳体和伞囊,伞囊设置在壳体内,壳体内还设置有气体发生器;吊绳上设置有传感器,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和气体发生器信号连接,控制器和气体发生器分别与蓄电池电连接。优选的,壳体包括上壳体,上壳体的上端设置有喷射口,下端的中部设置有连接口;上壳体的下端设置有下壳体,下壳体与上壳体固定连接,上壳体与下壳体通过连接口连通,气体发生器设置在下壳体内,伞囊设置在上壳体内,伞囊下端设置有充气口,充气口伸出连接口与气体发生器密封连接。优选的,喷射口上设置有撕裂纸,撕裂纸上设置有多条撕裂线。优选的,伞囊包括主片、左侧片和右侧片。优选的,传感器为拉力传感器。优选的,护栏上设置有多条安全带。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加强型建筑施工防护栏,通过拉力传感器将防护栏所受的拉力信号传送至控制器上,当拉力消失时,通过控制器控制气体发生器点火并生成气体,生成的气体充入伞囊,将伞囊撑开,张开的伞囊产生空气阻力减缓了防护栏的下落速度,避免了防护栏以高速撞击地面,同时,增加了护栏的下落时间,使施工人员有时间系上安全带,安全带可将施工人员固定于护栏上,防止施工人员在下落过程中从护栏上坠落,并且保护施工人员在护栏撞击地面时不被甩出,避免施工人员受到二次伤害。保护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强型建筑施工防护栏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强型建筑施工防护栏的俯视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强型建筑施工防护栏的伞囊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强型建筑施工防护栏的保障装置剖视图;图中:1护栏;2伞囊;21主片;22左侧片;23右侧片3喷射口;4保障装置;41上壳体;42下壳体;43气体发生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具体说明。一种加强型建筑施工防护栏,如图1-5所示,包括设置在吊绳上的护栏1,护栏1上设置有保障装置4、控制器和蓄电池,保障装置4、控制器和蓄电池分别与护栏1固定连接,保障装置4包括壳体和伞囊2,伞囊2设置在壳体内,壳体内还设置有气体发生器43;吊绳上设置有传感器,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和气体发生器43信号连接,控制器和气体发生器43分别与蓄电池电连接。进一步,壳体包括上壳体41,上壳体41的上端设置有喷射口3,下端的中部设置有连接口;上壳体41的下端设置有下壳体42,下壳体42与上壳体41固定连接,上壳体41与下壳体42通过连接口连通,气体发生器43设置在下壳体42内,伞囊2设置在上壳体41内,伞囊2下端设置有充气口,充气口伸出连接口与气体发生器43密封连接。气体发生器43包括上盖和下盖,上盖上设有若干个充气孔,充气孔为圆孔,下盖上设有安装孔,上盖与下盖用冷压工艺装成一体,上盖和下盖形成的腔体内装有叠氮化钠、滤网和点火器。滤网设置在气体发生器43的内表面,用以过滤叠氮化钠和点火器燃烧后的渣粒。点火器包括点火剂和电热丝,点火器外包铝箔,安装在气体发生器43内部中央位置。叠氮化钠设置在滤网和点火器中间。控制器包括判断单元和控制单元,判断单元接收到拉力传感器传来的拉力值信号,进行判断,拉力值为零,判断为绳索断开,立刻运行控制点火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向点火器发出点火指令,点火器点火。当控制器发出点火指令时,电热丝电路接通,电热丝迅速红热引爆点火剂,点火剂会产生大量热量,叠氮化钠受热后立即释放氮气,并从充气孔冲入伞囊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护栏1的上端的四个角分别设置有4个保障装置。进一步,喷射口3上设置有撕裂纸,撕裂纸上设置有多条撕裂线。撕裂纸采用油纸制成,在撕裂纸上设置多组细孔,每组细孔呈直线分布,形成撕裂线,撕裂线为两条,且十字交叉设置,十字交叉的中心点位于喷射口3的中心。撕裂纸起防尘作用,当伞囊2膨起时,会冲破撕裂纸,撕裂纸沿撕裂线撕开。进一步,伞囊2由热塑性聚氨酯(TPU)制成,伞囊2主体由三片裁片制作而成,即主片21、左侧片22和右侧片23。主片21、左侧片22和右侧片23通过聚酯线缝制而成,充气口处由聚酰胺线缝制而成。为了保障伞囊2的密封性,伞囊2内涂有一层橡胶。伞囊2在自然状态下呈三维立体伞状造型。呈雨伞状的形成伞囊2的上部,呈竖直状的形成伞囊2的下部,下部的下端设置有充气口。伞囊2折叠后放入上壳体41内。具体地折叠步骤为:第1步,将主片21的上部从上向下并从外向内至少掖起一次,形成上部掖起部。将左侧片22和右侧片23分别从外向内至少掖起一次,形成左侧掖起部和右侧掖起部,左侧掖起部和右侧掖起部的前表面形成上片,后表面形成下片。第2步,将上片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内至少翻折一次,形成左翻折部和右翻折部。第3步,将伞囊2的下部除去充气口的其余部分向上翻卷折叠至少一次,形成卷折部,注意要把充气口单独预留出,不要折叠。第4步,将伞囊2设置在上壳体41内,充气口穿出连接口与气体发生器43密封连接。上壳体41的大小与伞囊2折叠后的大小相匹配。进一步,护栏1上设置有多条安全带。进一步,护栏1下端可增设多个保障装置,保障装置内伞囊2可以制成长方体形状,保障装置的喷射口3开口向下,与上述原理相同,吊绳断开时开启伞囊2,伞囊2在护栏下方撑起,在护栏与地面接触时起防护作用,进一步保障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使用时,护栏处于吊绳下方,护栏底部处于悬空状态,开启保障装置,此时吊绳作用在拉力传感器一个向上的拉力,当吊绳断裂时,拉力消失,拉力传感器将信号传送给控制器的判断单元,判断单元接收到拉力传感器传送的拉力信号,进行判断,拉力值为零,判断为绳索断开,立刻运行控制点火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向点火器发出点火指令,点火器内的电热丝电路接通,电热丝迅速红热引爆点火剂。点火后气体发生器43中的叠氮化钠受热后立即释放氮气,并从充气口进入伞囊2,将伞囊2膨胀,撑破撕裂纸,伞囊2的主体冲出保障装置后迅速撑开,撑开后的伞囊所受的空气阻力,减缓了防护栏的下落速度,避免了防护栏以高速撞击地面,同时,增加了护栏的落地时间,使施工人员有时间系上安全带,安全带可将施工人员固定于护栏上,防止施工人员在下落过程中从护栏上坠落下落,并且保护施工人员在护栏撞击地面时不被甩出,避免施工人员受到二次伤害。每次施工结束后,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强型建筑施工防护栏,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吊绳上的护栏(1),所述护栏(1)上设置有保障装置(4)、控制器和蓄电池,所述保障装置(4)与护栏(1)固定连接,保障装置(4)包括壳体和伞囊(2),所述伞囊(2)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壳体内还设置有气体发生器(43);所述吊绳上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和所述气体发生器(43)信号连接,控制器和气体发生器(43)分别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强型建筑施工防护栏,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吊绳上的护栏(1),所述护栏(1)上设置有保障装置(4)、控制器和蓄电池,所述保障装置(4)与护栏(1)固定连接,保障装置(4)包括壳体和伞囊(2),所述伞囊(2)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壳体内还设置有气体发生器(43);所述吊绳上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和所述气体发生器(43)信号连接,控制器和气体发生器(43)分别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型建筑施工防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41),所述上壳体(41)的上端设置有喷射口(3),下端的中部设置有连接口;上壳体(41)的下端设置有下壳体(42),所述下壳体(42)与上壳体(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公英喆马东勇宋利波薛景华
申请(专利权)人:公英喆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