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玄武岩纤维复合管耐压防渗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64593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3 0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管路安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玄武岩纤维复合管耐压防渗漏装置。针对现有技术中,玄武岩纤维复合管的端面平整,玄武岩纤维复合管之间的拼接关系较为简单。在输送流体的过程中,若流体的压力较大,这种拼接处易出现渗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相互配合的内衬层Ⅰ和内衬层Ⅱ,所述内衬层Ⅰ外部包覆有内缠绕层Ⅰ,内缠绕层Ⅰ外部包覆有外缠绕层Ⅰ;所述内衬层Ⅱ外部包覆有内缠绕层Ⅱ,内缠绕层Ⅱ外部包覆有外缠绕层Ⅱ;内缠绕层Ⅰ和内缠绕层Ⅱ相互配合,外缠绕层Ⅰ和外缠绕层Ⅱ相互配合;外缠绕层Ⅰ和外缠绕层Ⅱ的连接处外围设置有管箍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输送管线的铺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玄武岩纤维复合管耐压防渗漏装置
本技术属于管路安装
,具体涉及一种玄武岩纤维复合管耐压防渗漏装置。
技术介绍
玄武岩纤维复合管是一种高强度的管材,可用于输油、输气和输水等领域。玄武岩纤维复合管的管壁主要包括内衬层、缠绕结构层和外防护层等。在玄武岩纤维复合管的安装过程中,通常采用将两个管道拼接然后用管箍对拼接点进行加压固定。现有技术中,玄武岩纤维复合管的端面平整,玄武岩纤维复合管之间的拼接关系较为简单。在输送流体的过程中,若流体的压力较大,这种拼接处易出现渗漏的状况。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玄武岩纤维复合管的端面平整,玄武岩纤维复合管之间的拼接关系较为简单。在输送流体的过程中,若流体的压力较大,这种拼接处易出现渗漏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玄武岩纤维复合管耐压防渗漏装置,其目的在于:通过多层结构的拼接关系,使得玄武岩纤维复合管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具有更好的耐压防渗透性能。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玄武岩纤维复合管耐压防渗漏装置,包括相互配合的内衬层Ⅰ和内衬层Ⅱ,所述内衬层Ⅰ外部包覆有内缠绕层Ⅰ,内缠绕层Ⅰ外部包覆有外缠绕层Ⅰ;所述内衬层Ⅱ外部包覆有内缠绕层Ⅱ,内缠绕层Ⅱ外部包覆有外缠绕层Ⅱ;内缠绕层Ⅰ和内缠绕层Ⅱ相互配合,外缠绕层Ⅰ和外缠绕层Ⅱ相互配合;外缠绕层Ⅰ和外缠绕层Ⅱ的连接处外围设置有管箍Ⅰ。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玄武岩纤维复合管的管壁包括内衬层以及内衬层外部缠绕的两层缠绕层,即内缠绕层和外缠绕层。上述三层层状结构在管壁的端面处相互交错配合,最后由管箍Ⅰ进行固定。这样,在输送流体的过程中,流体对内衬层的连接处产生压力时,内衬层的连接处由于内缠绕层和外缠绕层的紧压和固定作用而不易发生渗漏。进一步地,内缠绕层受到来自内衬层的压力,内缠绕层的连接处外受到外缠绕层的紧压和固定作用也不易发生渗漏。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所有层状结构均在一处配合连接的结构,本技术方案使得玄武岩纤维复合管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具有更好的耐压防渗透性能。优选的,内衬层Ⅰ和内衬层Ⅱ的连接处位于外缠绕层Ⅰ的内部,外缠绕层Ⅰ外围设置有管箍Ⅱ,管箍Ⅱ在外缠绕层Ⅰ上的位置与内衬层Ⅰ和内衬层Ⅱ的连接处对应。优选的,内衬层Ⅰ和内衬层Ⅱ的连接处位于外缠绕层Ⅱ的内部,外缠绕层Ⅱ外围设置有管箍Ⅱ,管箍Ⅱ在外缠绕层Ⅱ上的位置与内衬层Ⅰ和内衬层Ⅱ的连接处对应。上述优选方案,在与内衬层Ⅰ和内衬层Ⅱ连接的部位相对应的位置设置管箍Ⅱ,能够增加内缠绕层对内衬层Ⅰ和内衬层Ⅱ连接处的压力,进一步增强内衬层Ⅰ和内衬层Ⅱ连接处的抗压能力。优选的,内缠绕层Ⅰ和内缠绕层Ⅱ的连接处位于内衬层Ⅰ和外缠绕层Ⅰ之间,外缠绕层Ⅰ外围设置有管箍Ⅲ,管箍Ⅲ在外缠绕层Ⅰ上的位置与内缠绕层Ⅰ和内缠绕层Ⅱ的连接处相对应。优选的,内缠绕层Ⅰ和内缠绕层Ⅱ的连接处位于内衬层Ⅱ和外缠绕层Ⅱ之间,外缠绕层Ⅱ外围设置有管箍Ⅲ,管箍Ⅲ在外缠绕层Ⅱ上的位置与内缠绕层Ⅰ和内缠绕层Ⅱ的连接处相对应。上述优选方案,在与内缠绕层Ⅰ和内缠绕层Ⅱ连接的部位相对应的位置设置管箍Ⅲ,能够增加外缠绕层对内缠绕层Ⅰ和内缠绕层Ⅱ连接处的压力,进一步增强内缠绕层Ⅰ和内缠绕层Ⅱ连接处的抗压能力。优选的,内缠绕层Ⅰ和内缠绕层Ⅱ之间设置有密封圈Ⅰ。优选的,外缠绕层Ⅰ和外缠绕层Ⅱ之间设置有密封圈Ⅱ。上述优选方案分别设置密封圈Ⅰ和密封圈Ⅱ,进一步增强本技术方案抗压防渗漏的能力。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玄武岩纤维复合管的管壁包括内衬层以及内衬层外部缠绕的两层缠绕层,即内缠绕层和外缠绕层。上述三层层状结构在管壁的端面处相互交错配合,最后由管箍Ⅰ进行固定。这样,在输送流体的过程中,流体对内衬层的连接处产生压力时,内衬层的连接处由于内缠绕层和外缠绕层的紧压和固定作用而不易发生渗漏。进一步地,内缠绕层受到来自内衬层的压力,内缠绕层的连接处外受到外缠绕层的紧压和固定作用也不易发生渗漏。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所有层状结构均在一处配合连接的结构,本技术方案使得玄武岩纤维复合管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具有更好的耐压防渗透性能。2.在与内衬层Ⅰ和内衬层Ⅱ连接的部位相对应的位置设置管箍Ⅱ,能够增加内缠绕层对内衬层Ⅰ和内衬层Ⅱ连接处的压力,进一步增强内衬层Ⅰ和内衬层Ⅱ连接处的抗压能力。3.在与内缠绕层Ⅰ和内缠绕层Ⅱ连接的部位相对应的位置设置管箍Ⅲ,能够增加外缠绕层对内缠绕层Ⅰ和内缠绕层Ⅱ连接处的压力,进一步增强内缠绕层Ⅰ和内缠绕层Ⅱ连接处的抗压能力。4.设置密封圈Ⅰ和密封圈Ⅱ,进一步增强本技术方案抗压防渗漏的能力。附图说明本技术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用于构成本技术实施例1的玄武岩纤维复合管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内衬层Ⅰ,2-内缠绕层Ⅰ,3-外缠绕层Ⅰ,4-密封圈Ⅰ,5-管箍Ⅲ,6-密封圈Ⅱ,7-管箍Ⅰ,8-管箍Ⅱ,9-内衬层Ⅱ,10-内缠绕层Ⅱ,11-外缠绕层Ⅱ,12-凹槽Ⅰ,13-三角槽Ⅰ,14-凹槽Ⅱ,15-三角槽Ⅱ。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下面结合图1、图2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为了清楚地示意本技术中玄武岩纤维复合管的管壁结构,图1和图2中管壁结构的比例进行了放大。实施例1一种玄武岩纤维复合管耐压防渗漏装置,由两根玄武岩纤维复合管拼接而成,拼接处包括相互配合的内衬层Ⅰ1和内衬层Ⅱ9,所述内衬层Ⅰ1外部包覆有内缠绕层Ⅰ2,内缠绕层Ⅰ2外部包覆有外缠绕层Ⅰ3;所述内衬层Ⅱ9外部包覆有内缠绕层Ⅱ10,内缠绕层Ⅱ10外部包覆有外缠绕层Ⅱ11;内缠绕层Ⅰ2和内缠绕层Ⅱ10相互配合,外缠绕层Ⅰ3和外缠绕层Ⅱ11相互配合;外缠绕层Ⅰ3和外缠绕层Ⅱ11的连接处外围设置有管箍Ⅰ7。内衬层Ⅰ1和内衬层Ⅱ9的配合连接处、内缠绕层Ⅰ2和内缠绕层Ⅱ10的配合连接处以及外缠绕层Ⅰ3和外缠绕层Ⅱ11的配合连接处相互交错设置。作为其中一种结构,本实施例中,内衬层Ⅰ1和内衬层Ⅱ9的连接处位于外缠绕层Ⅱ11的内部,外缠绕层Ⅱ11外围设置有管箍Ⅱ8,管箍Ⅱ8在外缠绕层Ⅱ11上的位置与内衬层Ⅰ1和内衬层Ⅱ9的连接处对应。内缠绕层Ⅰ2和内缠绕层Ⅱ10的连接处位于内衬层Ⅰ1和外缠绕层Ⅰ3之间,外缠绕层Ⅰ3外围设置有管箍Ⅲ5,管箍Ⅲ5在外缠绕层Ⅰ3上的位置与内缠绕层Ⅰ2和内缠绕层Ⅱ10的连接处相对应。外缠绕层Ⅱ11的外表面设置有凹槽Ⅰ12和凹槽Ⅱ14用于安装抱箍。本实施例中,管箍Ⅱ8、外缠绕层Ⅱ11和内缠绕层Ⅱ10共同紧固内衬层Ⅰ1和内衬层Ⅱ9之间的连接处。管箍Ⅲ5和外缠绕层Ⅰ3共同紧固内缠绕层Ⅰ2和内缠绕层Ⅱ10之间的连接处。管箍Ⅰ7紧固外缠绕层Ⅰ3和外缠绕层Ⅱ11之间的连接处。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内衬层Ⅰ1和内衬层Ⅱ9的配合连接处、内缠绕层Ⅰ2和内缠绕层Ⅱ10的配合连接处以及外缠绕层Ⅰ3和外缠绕层Ⅱ11的配合连接处相互交错设置的方式不同。本实施例中,内衬层Ⅰ1和内衬层Ⅱ9的连接处位于外缠绕层Ⅰ3的内部,外缠绕层Ⅰ3外围设置有管箍Ⅱ8,管箍Ⅱ8在外缠绕层Ⅰ3上的位置与内衬层Ⅰ1和内衬层Ⅱ9的连接处对应。内缠绕层Ⅰ2和内缠绕层Ⅱ10的连接处位于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玄武岩纤维复合管耐压防渗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配合的内衬层Ⅰ(1)和内衬层Ⅱ(9),所述内衬层Ⅰ(1)外部包覆有内缠绕层Ⅰ(2),内缠绕层Ⅰ(2)外部包覆有外缠绕层Ⅰ(3);所述内衬层Ⅱ(9)外部包覆有内缠绕层Ⅱ(10),内缠绕层Ⅱ(10)外部包覆有外缠绕层Ⅱ(11);内缠绕层Ⅰ(2)和内缠绕层Ⅱ(10)相互配合,外缠绕层Ⅰ(3)和外缠绕层Ⅱ(11)相互配合;外缠绕层Ⅰ(3)和外缠绕层Ⅱ(11)的连接处外围设置有管箍Ⅰ(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玄武岩纤维复合管耐压防渗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配合的内衬层Ⅰ(1)和内衬层Ⅱ(9),所述内衬层Ⅰ(1)外部包覆有内缠绕层Ⅰ(2),内缠绕层Ⅰ(2)外部包覆有外缠绕层Ⅰ(3);所述内衬层Ⅱ(9)外部包覆有内缠绕层Ⅱ(10),内缠绕层Ⅱ(10)外部包覆有外缠绕层Ⅱ(11);内缠绕层Ⅰ(2)和内缠绕层Ⅱ(10)相互配合,外缠绕层Ⅰ(3)和外缠绕层Ⅱ(11)相互配合;外缠绕层Ⅰ(3)和外缠绕层Ⅱ(11)的连接处外围设置有管箍Ⅰ(7)。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玄武岩纤维复合管耐压防渗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层Ⅰ(1)和内衬层Ⅱ(9)的连接处位于外缠绕层Ⅰ(3)的内部,外缠绕层Ⅰ(3)外围设置有管箍Ⅱ(8),管箍Ⅱ(8)在外缠绕层Ⅰ(3)上的位置与内衬层Ⅰ(1)和内衬层Ⅱ(9)的连接处对应。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玄武岩纤维复合管耐压防渗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层Ⅰ(1)和内衬层Ⅱ(9)的连接处位于外缠绕层Ⅱ(11)的内部,外缠绕层Ⅱ(11)外围设置有管箍Ⅱ(8),管箍Ⅱ(8)在外缠绕层Ⅱ(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建扬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航天五源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