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勇强专利>正文

一种固定于无动力混合管内的螺旋叶片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3380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3 0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混合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固定于无动力混合管内的螺旋叶片组,该螺旋叶片组包括有若干依次连接的螺旋单元,所述螺旋单元包括有180°扭转的螺旋面和分别设于螺旋面两端且同轴心对应的连接孔与连接轴。在螺旋叶片组的相邻两螺旋单元中,一螺旋单元的连接轴对应穿插于另一螺旋单元的连接孔内,并且相邻两螺旋单元的螺旋面平滑过渡,且相邻两螺旋单元之间的螺旋面的接缝采用焊接工艺进行密封固定。装配时,可根据混合管的长度选择适当数量的螺旋单元进行拼接,此方式相比现有的生产工艺中直接裁断整条的螺旋叶片和中轴以适配混合管长度的加工方式,可有效避免材料的过度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固定于无动力混合管内的螺旋叶片组
本技术涉及混合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固定于无动力混合管内的螺旋叶片组。
技术介绍
无动力混合器是通过在管道中设置混合单元,当流体在管道流动的过程中会在混合单元的作用下产生扰流,从而使多种流体能够相互混合。螺旋叶片的混合器是无动力混合器中的常见类型,其内部的混合单元就是一块螺旋叶片。在实际生产中,无动力混合器的长度都是临时定制的,没有统一规格型号,因此整条的螺旋叶片组需要根据混合管的长度进行裁断,这将造成螺旋叶片组裁断后剩余的尾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固定于无动力混合管内的螺旋叶片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螺旋叶片组无法根据混合管的长度进行调整,从而造成螺旋叶片组浪费的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固定于无动力混合管内的螺旋叶片组,其特征在于:该螺旋叶片组包括有若干依次连接的螺旋单元,所述螺旋单元包括有180°扭转的螺旋面和分别设于螺旋面两端且同轴心对应的连接孔与连接轴;在螺旋叶片组的相邻两螺旋单元中,一螺旋单元的连接轴对应穿插于另一螺旋单元的连接孔内,并且相邻两螺旋单元的螺旋面平滑过渡;所述连接轴和连接孔与混合管同轴心固定。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螺旋叶片组的首尾两螺旋单元的螺旋面的侧面于与混合管的内壁以焊接方式进行固定连接。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螺旋叶片组的首尾两螺旋叶片组的螺旋面于混合管内壁以焊接方式进行固定连接。由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可根据混合管的长度选择适当数量的螺旋单元进行拼接,使各螺旋单元依次连接后形成的螺旋叶片组的总长度略小于混合管长度,此方式相比现有的生产工艺中直接裁断整条的螺旋叶片和中轴以适配混合管长度的加工方式,可有效避免材料的过度浪费。装配时,将相邻两螺旋单元的连接孔与连接轴轴孔配合连接,并且相邻螺旋单元的螺旋面以连接孔和连接轴为轴心转动至相邻两螺旋单元的螺旋面平滑过度,之后再于相邻两螺旋单元的接缝处以焊接工艺进行固定密封连接,此加工方式相比现有的生产工艺中于螺旋叶片组的中间穿插一根中轴,再将螺旋叶片组与该中轴的接缝处以满焊的方式进行固定的方式,可大大缩短加工时间,同时省去了中轴材料的使用,进一节省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螺旋叶片组位于混合管内的侧面示意图。图2螺旋叶片组内各螺旋单元连接的示意图。图3螺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1至3所示,一种固定于无动力混合管内的螺旋叶片组,该螺旋叶片组2包括有若干依次连接的螺旋单元1,所述螺旋单元包括有180°扭转的螺旋面11和分设于螺旋面两端且同轴心对应的连接孔12与连接轴13。在相邻螺旋叶片组2的相邻两螺旋单元1当中,其中一螺旋单元1的连接轴13穿插于另一螺旋单元1的连接孔12内,并且相邻两螺旋单元1的螺旋面11平滑过渡。所述连接轴13和连接孔12与混合管同轴心固定,并且螺旋叶片组2的首尾两螺旋单元1均与混合管3内壁固定连接,通过此方式使螺旋叶片组2固定于混合管3内。继续参照附图1至3所示,现有的生产工艺中,为适配定制的混合管3的长度,往往需要直接裁断整条的螺旋叶片和裁断穿插于螺旋叶片轴心的中轴以适配混合管3长度,此加工方式,此方式往往会造成裁断后螺旋叶片和中轴剩余的尾料无法再度使用;而本技术可根据混合管3的长度选择适当数量的螺旋单元1进行拼接,使各螺旋单元1依次连接后的总长度略小于混合管3的长度即可,可有效的避免材料的浪费。继续参照附图1至3所示,在装配的过程中,将相邻两螺旋单元1的连接孔12与连接轴13对齐且轴孔配合连接,并且相邻螺旋单元1的螺旋面11以连接孔12和连接轴13为轴心转动至相邻两螺旋单元1的螺旋面11平滑过度;之后再于相邻两螺旋单元1的接缝处以焊接工艺进行固定密封连接,此固定方式可有效防止流体在螺旋叶片组2内流动时从螺旋单元1与螺旋单元1的接缝中渗漏;最后,依照上述各螺旋单元1与螺旋单元1之间的固定方式,将各螺旋单元1依次进行固定连接,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螺旋叶片组2,最后再将螺旋叶片组2装入混合管3内,再采用焊接工艺将螺旋叶片组2的首尾两螺旋单元1的螺旋面11侧面与混合管3内壁进行固定连接。此外,现有的加工方式中,需于螺旋叶片的轴心处穿插一根中轴,再将螺旋叶片与该中轴的接缝处以满焊的方式进行固定,焊接时由于螺旋叶片为连续螺旋状,使得焊枪难以握持并对准螺旋叶片和中轴的接缝,导致生产效率不高,而本实施方式的加工方式,省去了中轴的焊接步骤,可大大缩短螺旋叶片的加工时间,并且也省去了中轴材料的使用,进一节省了生产成本。上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技术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技术保护范围的行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固定于无动力混合管内的螺旋叶片组,其特征在于:该螺旋叶片组包括有若干依次连接的螺旋单元,所述螺旋单元包括有180°扭转的螺旋面和分别设于螺旋面两端且同轴心对应的连接孔与连接轴;在螺旋叶片组的相邻两螺旋单元中,一螺旋单元的连接轴对应穿插于另一螺旋单元的连接孔内,并且相邻两螺旋单元的螺旋面平滑过渡;所述连接轴和连接孔与混合管同轴心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固定于无动力混合管内的螺旋叶片组,其特征在于:该螺旋叶片组包括有若干依次连接的螺旋单元,所述螺旋单元包括有180°扭转的螺旋面和分别设于螺旋面两端且同轴心对应的连接孔与连接轴;在螺旋叶片组的相邻两螺旋单元中,一螺旋单元的连接轴对应穿插于另一螺旋单元的连接孔内,并且相邻两螺旋单元的螺旋面平滑过渡;所述连接轴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勇强
申请(专利权)人:苏勇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