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56715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4 09:42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所述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沿地下综合管廊同步设置,所述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包括沿地下综合管廊同步设置且位于地下综合管廊内的物流舱,所述物流舱内设置物流传输装置,所述物流舱上间隔设置能与地面物流系统交互的物流中转站。该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充分拓展利用地下综合管廊的空间,结合工业物流经验,实现全天候不间断运行,提高了物流效率,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物流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与机动化水平大大提高,道路交通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尽管近年来各大城市均加大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但交通供需矛盾却越来越突出。由此引发的交通拥堵问题给出行者带来严重困扰,更对能源、环境、经济等和谐社会诸要素都带来深刻影响。在大中型城市,配送物流是保证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配送方式主要是通过各类车辆(包括机动车辆、人力车、人工等)。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原有的地面车辆配送方式逐渐变得不太适应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城市配送物流成为制约发展和提高的瓶颈。因此,很有必要寻找地面车辆配送物流的替代形式。城市地下物流系统,是基于区分城内运输和城外运输的概念下,通过管道或隧道等形式,采用具有较高自动化控制水平和运载工具,把城外的货物通过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到城市边缘处的物流园区(CLP),经处理后由CLP通过地下物流系统配送到各个终端,这些终端包括超市、工厂和中转站。地下物流运输系统是除传统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路运输之外的第五类运输和供应系统。城市道路地下空间是指道路规划红线内的地下空间部分,是一种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空间资源,同时也是一种有限的、难以循环使用的新型国土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城市道路地下空间,成为了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是建设集约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城市地下空间将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开发力度将会不断加大。国内外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建设集城市所需的各种市政管线设施为一体的综合管廊,是有效利用城市道路地下空间的重要途径之一。综合管廊作为一种集约化、可持续性的管线敷设方式,可以实现对城市地下空间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现有技术一:一种城市地下环状管道网络物流运输系统,是由多个环状网络连接起来的具有安全与防护控制模式的运输系统;环状网络根据物流量和覆盖区域的大小分为一级环状网络、二级环状网络,或还分为三级环状网络;不同覆盖区域和物流量的多个二级环状网络通过中转站与环绕整个城市的一级环状网络连接构成城市地下管道网络物流运输系统的基础网络。该技术在地面上设置有多组居民房接收室,在接收室内安装的货物接收平台通过接收传送带与货物输出主传送带相连接。这样虽能点对点的将货物直接传送到客户手中,但是每个居民房都需要单独设计接收室,工程建设量巨大,基础投资过大。现有技术二:一种连接城市垃圾中转站的地下环境物流系统,包括位于地下的多个垃圾中转站和位于地面的垃圾终端站,该多个垃圾中转站之间通过地下物流运输隧道连接,垃圾终端站通过坡道与地下物流运输隧道连接。该系统由垃圾中转站将城市生活垃圾经压缩、装箱后转运至系统的运输舱体中,由该运载舱体将装有垃圾的集装箱运送至垃圾处理设施场所,并将空箱返回。该方案仅用于连接城市垃圾中转站,且需要建造专门的地下物流运输隧道,投资较大。现有技术三:一种地下物流运输系统,包括居民房接收室、地面、货物发货仓、打包货物和货物输出主传送带,居民房接收室的内部安装有设置在地面上的货物接收平台,货物接收传送带通过安装的第二传动电机与货物输出主传送带传动连接,分叉传送口的一侧安装有转动装置,货物输出传送带通过安装有第三传动电机与货物输出主传送带传动连接,打包货物上安装有条码标签,该地下物流运输方式超前,需要建造专门的地下物流运输隧道,投资较大。现有技术四:一种建立树状地下货运系统的方法及装置,根据树状地下货运系统范围中各客户等级设置相关权重,获取树状地下货运系统中各终端的备选址,计算各备选址的运输成本,计算各备选址的仓储成本,计算各备选址空间容量,利用树状地下货运系统选址一通道模型进行计算,确定树状地下货运系统中各终端选址,各终端选址之间通过地下物流通道连通,以便建立完整的树状地下货运系统。该方案提供了树状地下货运系统的一种计算方法,但是没有提出具体的运输方案和装置。由此,本专利技术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适用面窄、工程建设量巨大、基础投资过大等问题,该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充分拓展利用地下综合管廊的空间,结合工业物流经验,实现全天候不间断运行,提高了物流效率,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所述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沿地下综合管廊同步设置,所述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包括沿地下综合管廊同步设置且位于地下综合管廊内的物流舱,所述物流舱内设置物流传输装置,所述物流舱上间隔设置能与地面物流系统交互的物流中转站。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物流舱的基床上设置传动轨道,所述传动轨道上匹配设置能沿传动轨道移动的所述物流传输装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物流传输装置的底部设置传动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还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与所述物流传输装置信号连接,所述控制部能实时控制和检测所述物流传输装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物流中转站依附地下综合管廊的投料口设置,所述物流中转站包括能与地面连通的物流舱出入口。由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沿着地下综合管廊线位进行同步布设,空间布局多样化,且易于扩展;在地下综合管廊内设置专门的物流舱,物流舱中设置可在物流舱中全天候不间断运行的专用物流传输装置,物流中转站作为与地面物流系统的交互接口,通过中转站能实现不同回路间的货物运输;物流中转站和地下综合管廊的投料口合建,节省空间,节省施工成本与周期;控制部实时控制和检测物流传输装置,实现系统自动化运行;本专利技术的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充分拓展利用地下综合管廊的空间,结合工业物流经验,实现全天候不间断运行,提高了物流效率,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专利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的横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的物流中转站示意图。图中:100、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1、物流舱;11、物流中转站;111、物流舱出入口;2、物流传输装置;21、传动轨道;22、传动轮;9、地下综合管廊;90、投料口;91、天然气舱;92、水热舱;93、电力舱。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100,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100沿地下综合管廊9同步设置,可根据地下综合管廊9的空间布局设置为线状、环状或网络状,整个系统可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在地下综合管廊9建设扩展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扩展。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100包括沿地下综合管廊9同步设置且位于地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沿地下综合管廊同步设置,所述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包括沿地下综合管廊同步设置且位于地下综合管廊内的物流舱,所述物流舱内设置物流传输装置,所述物流舱上间隔设置能与地面物流系统交互的物流中转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沿地下综合管廊同步设置,所述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包括沿地下综合管廊同步设置且位于地下综合管廊内的物流舱,所述物流舱内设置物流传输装置,所述物流舱上间隔设置能与地面物流系统交互的物流中转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管廊空间的地下物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流舱的基床上设置传动轨道,所述传动轨道上匹配设置能沿传动轨道移动的所述物流传输装置。3.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震张宁崔海龙姜素云王清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