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内绿藻围隔网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51228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4 0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体内绿藻围隔网具,包括网架、纱网、充气浮球和通气管,所述网架包括第一支撑环、第二支撑环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上下平行设置,所述支撑柱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上,所述支撑柱为多根,多根支撑柱绕第一支撑环周向均匀设置;所述网纱设置在网架内,所述支撑柱为中空管结构,所述支撑柱的中部连通有充气浮球,所述支撑柱的顶端与通气管连通。其无需实验人员下水,即可实现网具在水体内的深度的调整,操作便捷,安全可靠。

Green algae enclosure net in wat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green algae enclosure net device in water body, which comprises a net frame, a gauze net, an inflatable float ball and a ventilation pipe. The net frame comprises a first supporting ring, a second supporting ring and a supporting column. The first supporting ring and the second supporting ring are arranged parallel above and below. The two ends of the supporting column are connected on the first supporting ring and the second supporting ring respectively. The supporting column is multiple and has multiple supports. The supporting pillar is uniformly arranged around the first supporting ring, the mesh yarn is arranged in the grid frame, the supporting pillar is a hollow tube structure,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upporting pillar is connected with an inflatable float ball, and the top of the supporting pillar is connected with the air pipe. It can adjust the depth of netting in water without experimenters launching. It is convenient to operate, safe and reli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体内绿藻围隔网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网具,特别是,涉及一种水体内绿藻围隔网具。
技术介绍
为了测定不同深度下的绿藻不同光谱和生长率,为卫星遥感监测绿潮面积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需要在不同深度对绿藻进行人工培养。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其上绑定浮球和铅块的网具内进行绿藻的培养,但需要调整网具高度时,需要实验人员频繁下水调整铅块的重量,不便于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体内绿藻围隔网具,其无需实验人员下水,即可实现网具在水体内的深度的调整,操作便捷,安全可靠。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水体内绿藻围隔网具,包括网架、纱网、充气浮球和通气管,所述网架包括第一支撑环、第二支撑环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上下平行设置,所述支撑柱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上,所述支撑柱为多根,多根支撑柱绕第一支撑环周向均匀设置;所述网纱设置在网架内,所述支撑柱为中空管结构,所述支撑柱的中部连通有充气浮球,所述支撑柱的顶端与通气管连通。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的直径相同。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环为中空管材制得,所述第二支撑环由金属实心管材制得。优选的,所述支撑柱至少为四根,所述充气浮球的数量与支撑柱的数量相同。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顶端设置有接气管,所述接气管的直径小于支撑柱的直径,所述通气管连接在接气管上。优选的,所述接气管的外壁周向凹设有凹槽。优选的,所述通气管上设置有气阀。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中,实验人员无需频繁下水,只需控制充气浮球内气体量,则可实现网具在水体内深度的控制,使用方便,安全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水体内绿藻围隔网具结构示意图;其中,11为第一支撑环、12为第二支撑环、13为支撑柱、2为网纱、3为充气浮球、31为接气管、32为通气管、33为气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较优实施例中一种水体内绿藻围隔网具,包括网架、纱网2、充气浮球3和通气管32,所述网架包括第一支撑环11、第二支撑环12和支撑柱13,第一支撑环11和第二支撑环12上下平行设置,支撑柱13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支撑环11和第二支撑环12上,支撑柱13为多根,多根支撑柱13绕第一支撑环11周向均匀设置;网纱2设置在网架内,网纱2可拼接呈封闭结构,网纱2内部构成绿藻的实验空间;支撑柱13为中空管结构,其底端封闭,支撑柱13的中部连通有充气浮球3,充气浮球3设置在中部,避免对上部光线的干扰,提供更好的实验环境,支撑柱13的顶端与通气管32连通。本技术使用时,通过通气管32分别对各充气浮球3进行充气,然后将网具放于水体内,在网纱2构成的实验空间内进行绿藻的培养。当需要调整网具在水体内的高度时,同时对各充气浮球3进行放气,由于充气浮球3内气体减少,浮力下降,网具在水体内下降,相反的,同时对各充气浮球3进行充气,则网具上浮。本技术中,实验人员无需频繁下水,只需控制充气浮球3内气体量,则可实现网具在水体内深度的控制,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具体的,第一支撑环11和第二支撑环12的直径相同,第一支撑环11为中空管材制得,第二支撑环12由金属实心管材制得。两支撑环内径相同,实验空间上下一致,网具升降过程中减少对绿藻形态造成影响,第一支撑环11为中空管材制得,第二支撑环12由金属实心管材制得,使得网具的重心整体下移,使的网具在水体内不易发生倾斜。具体的,为了防止个别充气浮球3意外漏气造成网具侧倾,支撑柱13至少为四根,充气浮球3的数量与支撑柱13的数量相同。具体的,支撑柱13的顶端设置有接气管31,接气管31的直径小于支撑柱12的直径,通气管32连接在接气管31上,接气管31的外壁周向凹设有凹槽,接气管31上的凹槽使得通气管32与其连接时更便于线绳的缠绕固定。当然,凹槽内也可设置密封环,抵接在通气管内壁,提供更好的密封效果。具体的,为了便于充气浮球3内气体量的控制,通气管32上设置有气阀33。气阀采用市售常见阀体或者夹具等,只要能实现通气管的密闭即可。本技术中,充气浮球3也可设置在支撑柱13的底端,为了防止侧倾,相应的,第二支撑环12上配配重块,将网具重心控制在第二支撑环12以下。为了防止网具升降时影响通气管32与接气管31的连接,网具上还固定设置牵拉绳,通气管32与牵拉绳同步活动。本技术使用时,通过通气管32分别对各充气浮球3进行充气,然后将网具放于水体内,在网纱2构成的实验空间内进行绿藻的培养。当需要调整网具在水体内的高度时,同时对各充气浮球3进行放气,由于充气浮球3内气体减少,浮力下降,网具在水体内下降,相反的,同时对各充气浮球3进行充气,则网具上浮。本技术中,实验人员无需频繁下水,只需控制充气浮球3内气体量,则可实现网具在水体内深度的控制,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体内绿藻围隔网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网架、纱网、充气浮球和通气管,所述网架包括第一支撑环、第二支撑环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上下平行设置,所述支撑柱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上,所述支撑柱为多根,多根支撑柱绕第一支撑环周向均匀设置;网纱设置在网架内,所述支撑柱为中空管结构,所述支撑柱的中部连通有充气浮球,所述支撑柱的顶端与通气管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体内绿藻围隔网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网架、纱网、充气浮球和通气管,所述网架包括第一支撑环、第二支撑环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上下平行设置,所述支撑柱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上,所述支撑柱为多根,多根支撑柱绕第一支撑环周向均匀设置;网纱设置在网架内,所述支撑柱为中空管结构,所述支撑柱的中部连通有充气浮球,所述支撑柱的顶端与通气管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内绿藻围隔网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的直径相同。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内绿藻围隔网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士亮韩红宾张学雷李艳孙萍缪小翔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