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源宽带混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49654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9 2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源宽带混频器,包括:本振巴伦、射频巴伦、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感性补偿单元、有损感性接地网络。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带宽比1:7以内的混频器,在不影响全频带变频损耗的基础上,隔离度恶化的点被有效的抑制;在本设计方案的全频带内,本振射频端口隔离度指标得到了优化,可以很好的满足宽带混频器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源宽带混频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
,尤其是一种无源宽带混频器。
技术介绍
混频器在通信中一直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实现频率变换的关键器件。在集成电路领域,无源混频器由于其端口隔离度较好、带宽较宽、无需直流供电等优点,是很多场景的优先选项。由于其需要比较大的本振驱动功率,因此,在应用中,本振端口与射频端口之间的隔离度指标尤为重要。因为其若通过射频端口泄露出去,再经过天线反向辐射出去,会造成对其他设备的干扰。更进一步,可能再从天线接收回电路,造成自混频以及信号阻塞(灵敏度退化)等问题,严重干扰后级电路。传统的无源混频器,大多数采用二极管作为核心器件,综合考虑到线性度、带宽、隔离度等指标,双平衡结构是优先的选择。如图1所示,该传统电路结构,可以实现一定带宽内性能比较好的混频器设计。实现双平衡结构,就需要使用到巴伦电路,常使用的巴伦是由两段电长度为四分之一波长的耦合微带线构成,其在50欧姆匹配环境,可以实现超宽的带宽,但是二极管作为单向导通器件,很难与巴伦电路之间实现宽带的匹配,而巴伦电路是决定本振与射频端口隔离度指标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宽带(一般带宽比大于4)无源双平衡混频器,在整个频带内,都会有一段频带间的隔离度指标比较差,如图2所示。隔离度指标最差的点在-20dB,很难实现全频带的隔离度指标优化。因此,十分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电路结构,专门针对宽带混频器,可以在不影响混频器工作带宽的前提下,实现宽带混频器全频带内较好的本振与射频端口间隔离度指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无源宽带混频器,本振射频端口隔离度指标得到了优化,可以很好的满足宽带混频器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源宽带混频器,包括:本振巴伦、射频巴伦、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感性补偿单元、有损感性接地网络;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首尾相连,组成一个环路,本振巴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和第四二极管D4的连接点相连,一端通过感性补偿单元、有损感性接地网络与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的连接点相连,射频巴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的连接点相连,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的连接点相连。优选的,感性补偿单元串接在本振巴伦的+90°输出端与二极管回路间,该单元由第二片上螺旋电感L2实现;有损感性接地网络并联于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的连接点处,由第一片上螺旋电感L1和片上电阻R1并联后一端接地实现。优选的,对于带宽6-26.5GHz的宽带混频器,第二片上螺旋电感L2的感值为0.2nH~0.5nH之间。优选的,对于带宽6-26.5GHz的宽带混频器,片上螺旋电感L1的感值在3nH~5nH之间。优选的,对于带宽6-26.5GHz的宽带混频器,片上电阻R1的阻值在500~600欧姆之间。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带宽比1:7以内的混频器,在不影响全频带的变频损耗的基础上,隔离度恶化的点被有效的抑制;在该混频器全频带内,本振射频端口隔离度指标得到了优化,可以很好的满足宽带混频器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在带来上述有益效果的同时,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混频器带宽比可以达到1:7。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的混频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传统的混频器结构隔离度指标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混频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混频器结构隔离度指标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一种无源宽带混频器,包括:本振巴伦、射频巴伦、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感性补偿单元、有损感性接地网络;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首尾相连,组成一个环路,本振巴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和第四二极管D4的连接点相连,一端通过感性补偿单元、有损感性接地网络与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的连接点相连,射频巴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的连接点相连,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的连接点相连。感性补偿单元串接在本振巴伦的+90°输出端与二极管回路间,该单元由第二片上螺旋电感L2实现,有损感性接地网络并联于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的连接点处,由第一片上螺旋电感L1和片上电阻R1并联后一端接地实现。信号从本振巴伦输入端进入,理想情况下,在输出端分别实现+90°移相和-90°移相,使两路信号存在180°相位差。理想180°相位差的带宽有一定限制,在这里有损感性接地网络,可以补偿通带内180°相位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带宽比为1:7以内(即上限频率是下限频率的1-7倍)的上述结构的混频器,一方面在不影响全频带的变频损耗的基础上,隔离度恶化的点被有效的抑制;另一方面在该混频器全频带内,本振射频端口隔离度指标得到了优化,可以很好的满足宽带混频器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与此同时,相对现有技术而言,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混频器在带来上述效果的同时,带宽比可高达1:7(上限频率最高可以高达下限频率的7倍)。对于带宽6-26.5GHz的宽带混频器,该有损感性接地网络可由第一片上螺旋电感L1实现,第一片上螺旋电感L1的经典感值为3nH~5nH之间,这样的电感值,既可以使得其谐振点落在混频器工作频带内,也不会导致本振信号能量的无用消耗。由于第一片上螺旋电感L1是并联接地加入电路,一定程度上会消耗本振功率。并联片上电阻R1,可以有效降低该电感的Q值,从而减小有损感性接地网络对本振信号的无用消耗。感性补偿单元直接串联接在巴伦电路的+90°输出端,由第二片上螺旋电感L2实现,该电感的经典感值为0.2nH~0.5nH之间,对巴伦产生一定程度的电长度补偿,可以在第一片上螺旋电感L1和片上电阻R1构成的有损感性接地网络实现对本振射频隔离度优化的同时,不影响混频器的其他指标的性能。传统的结构可以实现6-26.5GHz的混频器变频损耗都在-10dB以内,其隔离度指标如图2所示,并没有实现全频带的隔离度指标优化。本专利技术适用于混频器带宽比在1:7以内,本实施例选用带宽6-26.5GHz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不影响全频带的变频损耗的基础上,隔离度恶化的点被有效的抑制了,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混频器全频带内,本振射频端口隔离度指标得到了优化,可以很好的满足宽带混频器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源宽带混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振巴伦、射频巴伦、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感性补偿单元、有损感性接地网络;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首尾相连,组成一个环路,本振巴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和第四二极管D4的连接点相连,一端通过感性补偿单元、有损感性接地网络与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的连接点相连,射频巴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的连接点相连,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的连接点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30 CN 20182201057771.一种无源宽带混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振巴伦、射频巴伦、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感性补偿单元、有损感性接地网络;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首尾相连,组成一个环路,本振巴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和第四二极管D4的连接点相连,一端通过感性补偿单元、有损感性接地网络与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的连接点相连,射频巴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的连接点相连,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的连接点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源宽带混频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梅张颖司梦娇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米乐为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