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养殖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2116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8 2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立体养殖池,属于水产养殖装备技术领域,该养殖池为高位池,池高为1.8‑2.0m,池内设置有1个以上的栖息面,所述栖息面与养殖池底平行,并与养殖池底具有20cm以上的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养殖池增加一至两层栖息面,形成分层结构,有效的增加了鲆鲽鱼的栖息面积,高效利用了养殖水体。

A Stereoscopic Culture Pool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three-dimensional aquaculture pond,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quaculture equipment. The aquaculture pond is a high pond with a height of 1.8 2.0 M. There is more than one habitat in the pond. The habitat is parallel to the bottom of the aquaculture pond and has a distance of more than 20 cm from the bottom of the aquaculture pond.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habitat area of flounder by adding one or two layers of habitat surface in the aquaculture pond, and efficiently utilize the aquaculture water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体养殖池
本技术属于水产养殖装备
,具体地涉及一种立体养殖池。
技术介绍
多年来,众多的水产养殖从业人员一直在不断探索高效集约的工厂化养殖模式。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车间、有限的水体要求我们不断开发新的方式进行高效集约化生产。鲆鲽鱼作为底栖生活的鱼类,天然需要更加宽阔的生存环境。而同时,高密度的养殖环境下,带来了鱼类的生长发育受限、疾病频发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是摆在广大养殖从业者面前的大问题。环境中的多种影响因子制约着养殖鱼类的生长和发育。据研究发现,营养、光照、底质、饲养密度、频繁应激等因素,都影响鲆鲽鱼类的体色是否正常。工厂化养殖经验表明,饲养密度过高会造成鲆鲽鱼无眼侧黑化的发生及加重。鲆鲽鱼为伏底栖息鱼类,高密度养殖可能造成伏底的鱼的接触和叠垛,从而造成其过分应激而影响其激素调控。有研究表明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影响着鲆鲽鱼视黄酸信号通路,过分应激分泌会导致鲆鲽鱼无眼侧黑化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设计了一种立体养殖池,以解决鲆鲽鱼体色异常现象,特别是降低鲆鲽鱼无眼侧黑化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本专利技术养殖池有效的增加了鲆鲽鱼的栖息底面积,更好地利用空间水体,适合于底栖型鱼类生活。同时改善了鲆鲽鱼底栖生长环境,减少了彼此间的接触抑制,可减少鲆鲽鱼体色异常的发生,同时对于养殖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技术是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立体养殖池,该养殖池为高位池,池高为1.8-2.0m,池内设置有1个以上的栖息面,所述栖息面与养殖池底平行,并与养殖池底具有20cm以上的距离。进一步的,栖息面由刚性暗色PVC板制成,板面厚度为1.5-2cm,栖息面上设有密集小孔,孔径为0.5-0.8cm。进一步的,栖息面自由架设在养殖池内,可加层,可拆解。一般地,下层栖息面(或养殖池底)面积为上层栖息面面积的130-150%,栖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50-60cm,顶层栖息面与水面的距离大于50cm。进一步,所有的栖息面靠养殖池壁一侧设置。进一步的,栖息面间之间设有沿栖息面边缘排布的6-12根支撑管。支撑管与栖息面呈90°垂直铆钉焊接。进一步,养殖池底部固定有桩,桩的直径与下层第一支撑管的内径相等,第一支撑管套在桩上,第一支撑管与第一层栖息面固定连接,且第一支撑管的上端高于或平齐第一层栖息面的上面,第一支撑管的上端管口敞开,第二层栖息面与第二支撑管固定连接,第二支撑管通过栓与第一支撑管的管口叠接在一起,即栓的一端插入第一支撑管的上端管口,另一端插入第二支撑管的下端管口,其它栖息面依次叠加。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技术优势是:1、本技术通过在养殖池增加一至两层栖息面,形成分层结构,有效的增加了鲆鲽鱼的栖息面积,高效利用了养殖水体。2、本技术是在传统工厂化养殖池基础上通过架设结构进行扩容,可拆解,可加层,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灵活调整。3、本技术栖息面上的开孔为了更好的实现上下层物质交换,避免了养殖池内局部物质循环不畅,投饵和排便不受影响。4、本技术栖息层选择暗色PVC板,更好的实现遮光作用,适合底栖生活的比目鱼类,添加的高密度PVC板具有抗腐蚀、易清洁的优点,同时能够控制鲆鲽鱼体色异常的发生。5、本技术架设栖息层时,为贴壁架设,保证一边是接触养殖池内壁,其有益效果是更好的适应鱼类溜边巡游的习性。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养殖池俯视图:3、孔;图2本技术养殖池侧面图:1、养殖池,2、第一层栖息面,4、第一支撑管,5、第二层栖息面,6、第二支撑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解释,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受实施例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实施例1一种立体养殖池,如图1、2所示,该养殖池为高位池,池高为2.0m,养殖池1的地面积为15m2,池内设置2个的栖息面。栖息面由刚性暗色PVC板制成,板面厚度为2cm,上开密集小孔3,孔径为0.5cm,开孔密度为2000个/平方米。从下层数第一栖息面2的面积为10m2,距离养殖池底部的高度为50cm,沿栖息面边缘排布的12根第一支撑管。第一支撑管与栖息面呈90°垂直铆钉焊接。养殖池1底部固定有桩,桩为12根,桩的直径与下层第一支撑管4的内径相等,第一支撑管套在桩上,第一支撑管4与第一层栖息面2垂直铆钉焊接,且第一支撑管4的上端平齐于第一层栖息面2的上面,第一支撑管4的上端管口敞开,第二层栖息面5与第二支撑管6垂直铆钉焊接,第二支撑管6通过栓与第一支撑管4的管口叠接在一起,即栓的一端插入第一支撑管的上端管口,另一端插入第二支撑管的下端管口,第二层栖息面与第一层栖息面的距离为60cm。第二层栖息面的面积为6m2,第二支撑管10根;栖息面自由架设在养殖池内,可加层,可拆解。所有的栖息面靠养殖池壁一侧设置。2017-2018年上半年我们在天津市海发珍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了半滑舌鳎养殖生产,改造了养殖池,并进行了双加层处理,栖息板为黑色,池内水深为1.5cm,层高为50cm,分别在50cm和100cm高度处架设栖息面,装置有效的增加了栖息面积,新型养殖池总体养殖密度较正常高出32%,同时养殖鱼无眼侧黑化率有不同程度较低,最高的比对照组降低18%,因此该养殖池具有重要的生产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体养殖池,其特征在于该养殖池为高位池,池高为1.8‑2.0m,池内设置有1个以上的栖息面,所述栖息面与养殖池底平行,并与养殖池底具有20cm以上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养殖池,其特征在于该养殖池为高位池,池高为1.8-2.0m,池内设置有1个以上的栖息面,所述栖息面与养殖池底平行,并与养殖池底具有20cm以上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栖息面由刚性暗色PVC板制成,板面厚度为1.5-2cm,栖息面上设有孔,孔径为0.5-0.8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栖息面自由架设在养殖池内,下层栖息面面积为上层栖息面面积的130-150%,栖息面之间的层高为50-60cm,顶层栖息面与水面的距离大于50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养殖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博赵娜贾磊鲍宝龙刘克奉高燕车金远高磊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渤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