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及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51937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6 0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抑制隔膜的功能层或电极片的活性物质层的破损的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及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二次电池用的电极组件具备:卷绕体,其将电极片与具有功能层(12)及膜基材(11)的第一隔膜(6)重叠并卷绕;以及粘接带(3),其固定卷绕体的外侧的终端部分。在第一隔膜(6)的端面(16)的旁边形成的空洞(15)的长度(S)为第一隔膜(6)的膜厚(T)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及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及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在二次电池用电极的制造工序中,电极片与隔膜卷绕而成的卷绕体的卷绕结束部位例如由粘接带固定。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粘接带贴附于卷绕体的卷绕结束部位的结构。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5-210980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隔膜的卷绕体中,在隔膜的终端部分,粘合带沿着隔膜所形成的台阶大幅变形。存在因变形后的粘合带拉拽隔膜的功能层而导致功能层发生破损的可能性。另外,在卷绕体的最外层为电极片的情况下,基于同样的理由而存在电极片的活性物质层发生破损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目的在于,实现抑制隔膜的功能层或电极片的活性物质层的破损的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具备:卷绕体,其通过将具有活性物质层及集电体的电极片与具有功能层及膜基材的隔膜重叠并对所述电极片或所述隔膜进行卷绕而成;以及粘接带,其固定所述卷绕体的外侧的终端部分,所述粘接带粘接于所述活性物质层的外侧面或所述功能层的外侧面,在所述终端部分的端面的旁边且在所述粘接带与所述电极片或所述隔膜之间形成有空隙,所述空隙在所述卷绕体的周向上的长度为位于所述卷绕体的最外层的所述电极片或所述隔膜的膜厚以上。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中,所述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具备卷绕体,该卷绕体通过将具有活性物质层及集电体的电极片与具有功能层及膜基材的隔膜重叠并对所述电极片或所述隔膜进行卷绕而成,其中,所述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将所述电极片与所述隔膜重叠并卷绕的卷绕工序;以及使粘接带粘接于所述活性物质层的外侧面或所述功能层的外侧面而利用所述粘接带来固定所述卷绕体的外侧的终端部分的贴附工序,在所述贴附工序中,在所述终端部分的端面的旁边且在所述粘接带与所述电极片或所述隔膜之间形成空隙,所述空隙在所述卷绕体的周向上的长度为位于所述卷绕体的最外层的所述电极片或所述隔膜的膜厚以上。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能够抑制隔膜的功能层或电极片的活性物质层的破损。附图说明图1的(a)是将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用的电极组件的一部分展开后的立体图,(b)、(c)是二次电池用的电极组件的立体图。图2是将参考例的电极组件的与卷绕体的轴垂直的截面上的最外层的终端部分放大地示出的剖视图。图3是将参考例的电极组件的与卷绕体的轴垂直的截面上的最外层的终端部分放大地示出的剖视图。图4是将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与卷绕体的轴垂直的截面上的最外层的终端部分放大地示出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作为应变的指标的tanR的图表的图。图6是将电极组件的变形例的与卷绕体的轴垂直的截面上的最外层的终端部分放大地示出的剖视图。图7是对电极组件的样本的截面进行拍摄得到的图像。图8是对电极组件的样本的截面进行拍摄得到的图像。图9是将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与卷绕体的轴垂直的截面上的最外层的终端部分放大地示出的剖视图。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电极组件2、31卷绕体3粘接带4负极片(电极片)5正极片(电极片)6第一隔膜(隔膜)7第二隔膜(隔膜)11膜基材12功能层13带基材14粘合层15空洞(空隙)16、18端面23负极集电体(集电体)24负极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层)R角度S长度T膜厚U最外层的第一隔膜的终端部分的下端部V粘接端部具体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中,包括具有活性物质层及集电体的电极片和具有功能层及膜基材的隔膜在内的卷绕体是指,至少具备所述电极片与所述隔膜重叠的部分、以及所述电极片或所述隔膜被卷绕的部分。即,所述卷绕体可以是在所述电极片与所述隔膜层叠的状态下一起卷绕的构件,或者也可以是所述电极片或所述隔膜中的至少一方在所述电极片与所述隔膜层叠的层叠体的最外周卷绕一周以上的构件。〔实施方式1〕图1的(a)是将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用的电极组件的一部分展开后的立体图。图1的(b)是二次电池用的电极组件的立体图。二次电池用的电极组件1具备卷绕体2和将卷绕体2的最外层的终端部分固定的粘接带3。卷绕体2包括负极片4、正极片5以及两个隔膜(第一隔膜6、第二隔膜7)。两个电极片(负极片4、正极片5)和两个隔膜(第一隔膜6、第二隔膜7)交替地重叠并被卷绕。在负极片4连接有负极引线4a。在正极片5连接有正极引线5a。负极引线4a及正极引线5a与二次电池的负极及正极分别连接。粘接带3是贴附于卷绕体2的外周面的带,将卷绕而成的卷绕体2的最外层的终端部分粘住而固定。粘接带3可以绕卷绕体2一周,也可以不绕一周而贴于卷绕体2的外周的一部分。另外,粘接带3可以贴于卷绕体2的轴向的中央部分,也可以贴于中央以外的部分。另外,粘接带3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多条。另外,粘接带3的宽度(在卷绕体2的轴向上的长度)也是任意的,可以是对卷绕体2的轴向的宽度的几乎全部进行覆盖的长度,也可以是对卷绕体2的轴向的宽度的一部分进行覆盖的长度。电极组件1为了构成二次电池而收容于电池罐。需要说明的是,图1的(a)所示的负极片4、正极片5、第一隔膜6及第二隔膜7的长度及宽度是示意性地示出的长度及宽度,并非准确的长度及宽度。图1所示的卷绕体2可以是圆柱状以收容于圆筒状的电池罐,也可以如图1的(c)所示那样为扁平的圆柱状以收容于长方体状或袋状的电池容器。收容卷绕体2的容器不限定于金属制的罐,也可以是将树脂与金属箔层叠而成的膜成型为袋状或箱状得到的容器。图2是将参考例的电极组件的与卷绕体的轴垂直的截面上的最外层的终端部分放大地示出的剖视图。第一隔膜6位于卷绕体的最外层。第一隔膜6具备多孔质的膜基材11以及功能层12。在此,功能层12形成于多孔质的膜基材11的单侧的面,但例如也可以形成于两侧的面。功能层12是比柔软的多孔质的膜基材11脆的材质。第一隔膜6例如具备耐热层作为功能层12。第一隔膜6中的多孔质的膜基材11在第一隔膜6成为了高温时熔解,由此将形成于多孔质的膜基材11自身的孔封堵。由此,膜基材11使锂离子的移动停止,防止二次电池的过放电或过充电。另一方面,耐热层即便在第一隔膜6成为了高温时也不使形状变化。即,耐热层即便在多孔质的膜基材11熔解了时形状也不会变化而维持第一隔膜6的膜形状,由此能够使锂离子的移动更可靠地停止。粘接带3例如具备作为塑料膜的带基材13和粘接用的粘合层14。粘合层14主要包含粘合剂(或粘接剂),且形成于带基材13的内侧面。第一隔膜6比粘接带3(尤其是比带基材)薄且柔软。另外,粘合层14比带基材13柔软。因此,在第一隔膜6的终端部分的台阶的周边,粘合层14大幅变形,粘合层14粘接于第一隔膜6的外侧面。在粘接带3的贴附工序中,为了避免卷绕体的卷绕松缓,粘接带3在朝向周向(箭头I的方向)贴附于最外层的第一隔膜6(图2中的上侧)之后,贴附于内侧的第一隔膜6(图2中的下侧)。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为了区分与第一隔膜6的终端部分的台阶相比高的一侧的第一隔膜6和低的一侧的第一隔膜6,将比隔膜的台阶高的一侧称作最外层的第一隔膜6,将比隔膜的台阶低的一侧称作内侧的第一隔膜6。粘接带3在最外层的第一隔膜6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卷绕体,其通过将具有活性物质层及集电体的电极片与具有功能层及膜基材的隔膜重叠并对所述电极片或所述隔膜进行卷绕而成;以及粘接带,其固定所述卷绕体的外侧的终端部分,所述粘接带粘接于所述活性物质层的外侧面或所述功能层的外侧面,在所述终端部分的端面的旁边且在所述粘接带与所述电极片或所述隔膜之间形成有空隙,所述空隙在所述卷绕体的周向上的长度为位于所述卷绕体的最外层的所述电极片或所述隔膜的膜厚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9.05 JP 2017-1704151.一种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卷绕体,其通过将具有活性物质层及集电体的电极片与具有功能层及膜基材的隔膜重叠并对所述电极片或所述隔膜进行卷绕而成;以及粘接带,其固定所述卷绕体的外侧的终端部分,所述粘接带粘接于所述活性物质层的外侧面或所述功能层的外侧面,在所述终端部分的端面的旁边且在所述粘接带与所述电极片或所述隔膜之间形成有空隙,所述空隙在所述卷绕体的周向上的长度为位于所述卷绕体的最外层的所述电极片或所述隔膜的膜厚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其中,所述卷绕体的最外层为所述隔膜。3.一种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吾妻祐一郎屋铺大三郎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