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穿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01722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5 21:45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其在智能可穿戴设备有限的空间结构中实现了稳定的触摸功能。所述智能可穿戴设备具备壳体,通过在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具有凹槽;所述上壳的内侧具有内凸柱,所述内凸柱上粘附有第一导电部件;所述下壳的底部内侧粘附有第二导电部件;所述凹槽与所述内凸柱相对地设置;所述凹槽的上表面、下表面及内侧覆盖有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部件与覆盖所述凹槽的导电层电接触,且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电接触;所述壳体外侧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对应的区域为触摸感应区域,用于感应触摸。

Intelligent Wearable Equipment

The present disclosure relates to an intelligent wearable device, which realizes stable touch function in the limited space structure of the intelligent wearable device. The smart wearable device has a shell, which includes an upper shell and a lower shell; the inner part of the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circuit board and grooves on the circuit board; the inner side of the upper shell has an inner convex column, and the inner convex column is attached with a first conductive component; the bottom inner side of the lower shell is attached with a second conductive component; the groove is relatively arranged with the inner convex column; The upper surface, the lower surface and the inner side of the groove are covered with a conductive layer; the first conductive component is electrically contacted with the conductive layer covering the groove, and the second conductive component is electrically contacted; the area corresponding to the outer side of the shell and the second conductive component is a touch inductive area for inductive tou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可穿戴设备
本公开涉及可穿戴设备
,尤其涉及智能可穿戴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迅速发展,要求智能可穿戴设备集成的功能越来越多的同时,还要求其体积越来越小。另外,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电池续航时间的要求也是越来越严苛。这就导致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功能实现设备所占据的结构空间逐渐减小,从而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空间结构设计、电子硬件设计、以及装配工艺等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原本的空间结构就狭小的智能吊坠、智能耳环等智能可穿戴设备来说,这些要求就更严格。另外,在具有触摸功能模块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相关文件公开了利用导线连接触摸面与触摸输入端的结构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但是,在体积较小的情况下,这样的导线连接的方式存在触摸功能难以实现的困难或者即使能够实现也存在其稳定性欠佳的缺陷。尤其是在体积较小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部件需要通过经过组装,而组装的工序导致导电连接不稳定或者难以实现,从而难以实现触摸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其在智能可穿戴设备有限的空间结构中实现了稳定的触摸功能。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其具备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具有凹槽;所述上壳的内侧具有内凸柱,所述内凸柱上粘附有第一导电部件;所述下壳的底部内侧粘附有第二导电部件;所述凹槽与所述内凸柱相对地设置;所述凹槽的上表面、下表面及内侧覆盖有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部件与覆盖所述凹槽的导电层电接触,且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电接触;所述壳体外侧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对应的区域为触摸感应区域,用于感应触摸。可选地,本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第一导电部件为导电海绵,第二导电部件为导电海绵。可选地,本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壳体的内部空间的长度为25mm以下、宽度为25mm以下,且高度6mm以下。可选地,本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中,上壳与下壳通过超声工艺连接。可选地,本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凹槽为U型凹槽。可选地,本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壳体外面还具有装饰部件。可选地,本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为智能首饰。可选地,本技术的智能首饰为智能吊坠。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其具备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具有凹槽;所述上壳的内侧具有内凸柱,所述内凸柱上粘附有第一导电部件;所述上壳的外侧具有外凸柱,所述外凸柱内嵌有第二导电部件,该第二导电部件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电连接,该第二导电部分另一端露出外凸柱表面,用于感应触摸;所述凹槽与所述内凸柱相对地设置;所述凹槽的上表面、下表面及内侧覆盖有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部件与覆盖所述凹槽的导电层电接触。可选地,第一导电部件为导电海绵,第二导电部件为金属丝。可选地,本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壳体的内部空间的长度为25mm以下、宽度为25mm以下,且高度6mm以下。可选地,本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中,上壳与下壳通过超声工艺连接。可选地,本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凹槽为U型凹槽。可选地,本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壳体外面还具有装饰部件。可选地,本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为智能首饰。可选地,本技术的智能首饰为智能吊坠。本公开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在体积要求严苛的情况下实现良好且稳定的触摸感应功能。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A的放大视图。图3为图1的B向视图(展示局部)。图4为图1的C-C向剖视图。图5为图1的D向视图。图6为图4的局部E的放大视图。图7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的F-F向剖视图。图9为图8的局部G的放大视图。图10为图8的局部H的放大视图。图11为用于说明本公开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实现触摸感应功能的线路图。图中:10-壳体;11-上壳;111-内凸柱;112-外凸柱;12-下壳;121-触摸感应区域;20-电路板;22-凹槽;23-导电层;31-第一导电部件;32-第二导电部件;40-装饰部件。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尽管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个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照比例绘制附图。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智能可穿戴设备包括:壳体10,其由上壳11和下壳12组成,壳体11的内部设置有电路板20,电路板20上具有凹槽22;上壳11的内侧具有内凸柱111,内凸柱111上粘附有第一导电部件31;下壳12的底部内侧粘附有第二导电部件32;凹槽22与内凸柱111相对地设置,凹槽22的上表面、下表面及内侧覆盖有导电层23(导致从图1中显示不出凹槽22),第一导电部件31与覆盖凹槽22的导电层23电接触,且与第二导电部件32电接触;壳体10外侧的与第二导电部件32对应的区域为触摸感应区域121,用于感应触摸。图2是图1的局部A的放大视图,图3是图1的B向视图,用于示意性地示出触摸感应区域121。图4是图1的C-C向剖视图。图5是图1的D向视图。图6是图4的局部E的放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利用第二导电部件32、第一导电部件31与凹槽22的表面所覆盖的导电层23之间的电连接,以导电层23作为触摸控制芯片的信号输入口。图11为用于说明本公开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实现触摸感应功能的线路图。如图11所示,在触摸感应区域121处感应到来自外界的触摸时,触摸感应信号通过前述电连接传递到搭载在印刷线路板上的图11所示的TO1、TO2、以及TO处,引起图11中C17的电容变化,从而触发触摸感应功能,导致图11中电路的震荡频率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图11中K的输出电平发生翻转(例如触摸前是高电平,触摸时翻转为低电平),引起与本实施方式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网络连接的终端启动相关程序。。需要说明的是,图11只是本公开利用的触摸感应功能的原理的一种。本公开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也可以利用本领域公知的其他能够实现触摸感应功能的原理。可选地,第一导电部件31为导电海绵,第二导电部件32为导电海绵。通过采用导电海绵作为第一导电部件31、第二导电部件32,能够使得第一导电部件31与第二导电部件32更加稳定地电连接,能够进一步提高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组装量产的合格率。可选地,壳体10的上壳11与下壳12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的长度为25mm以下、宽度为25mm以下,且高度6mm以下。在上壳11与下壳12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的长度为25mm以下、宽度为25mm以下、高度6mm以下的情况下,相对于触摸面到触摸的输入端采用导线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其具备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具有凹槽;所述上壳的内侧具有内凸柱,所述内凸柱上粘附有第一导电部件;所述下壳的底部内侧粘附有第二导电部件;所述凹槽与所述内凸柱相对地设置;所述凹槽的上表面、下表面及内侧覆盖有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部件与覆盖所述凹槽的导电层电接触,且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电接触;所述壳体外侧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对应的区域为触摸感应区域,用于感应触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其具备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具有凹槽;所述上壳的内侧具有内凸柱,所述内凸柱上粘附有第一导电部件;所述下壳的底部内侧粘附有第二导电部件;所述凹槽与所述内凸柱相对地设置;所述凹槽的上表面、下表面及内侧覆盖有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部件与覆盖所述凹槽的导电层电接触,且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电接触;所述壳体外侧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对应的区域为触摸感应区域,用于感应触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为导电海绵,所述第二导电部件为导电海绵。3.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其具备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具有凹槽;所述上壳的内侧具有内凸柱,所述内凸柱上粘附有第一导电部件;所述上壳的外侧具有外凸柱,所述外凸柱内嵌有第二导电部件,该第二导电部件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电连接,该第二导电部件另一端露出外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心有灵犀科技有限公司王洁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