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音质双音频单元同向出音的发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498302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3 0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高音质双音频单元同向出音的发声装置,包括外壳、共享轭铁、低音频单元以及高音频单元;该共享轭铁设置于外壳内并将外壳内部分隔形成低音腔室和高音腔室;低音频单元位于低音腔室中,该高音频单元位于高音腔室中;其中,该低音腔室和高音腔室彼此密闭,共享轭铁上开设有第二出音孔,该第二出音孔连通低音腔室和高音腔室之间。第二出音孔连通彼此密闭的低音腔室和高音腔室,低音频单元振动产生的低音穿过第二出音孔,并与高音频单元振动产生的高音汇集在一起,最终高音和低音同时于第一出音孔出音,从而实现双单元同向出音,音质凝聚力强,不分散,达到相增幅的效果,实现耳机体积小型化,且不会出现高、低音频互调失真的问题。

Sound Producing Device with High Quality Dual Audio Unit for Co-directional Pronunciatio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igh-quality dual-audio unit co-directional sound production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housing, a shared yoke iron, a low-frequency unit and a high-frequency unit; the shared yoke iron is arranged in the housing and separated into a bass chamber and a high-frequency chamber; the low-frequency unit is located in the bass chamber, and the high-frequency unit is located in the high-frequency chamber. The two chambers are closed to each other, and a second sound hole is arranged on the shared yoke iron. The second sound hole connects the bass chamber and the tweet chamber. The second outlet connects the closed bass chamber and the tweeter chamber. The bass produced by the vibration of the bass unit passes through the second outlet and converges with the tweeter produced by the vibration of the tweeter unit. Finally, the tweeter and the tweeter simultaneously produce the sound at the first outlet, thus realizing the co-directional output of the two units, strong cohesion and non-dispersion of the sound quality, achieving the effect of phase amplification, and realizing the earphone. The volume is miniaturized and the 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 of high and low audio frequency will not occu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音质双音频单元同向出音的发声装置
本技术涉及耳机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高音质双音频单元同向出音的发声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耳机结构中,一般音频信号皆包含有高、低音频单元两部分,故于同一振膜上振动,而同时产生高、低音频声波,但由于高、低音频声波其具有不同波长及振幅的特性,如仅以同一振膜是无法清楚地将不同的特性加以区隔,是以现有常会产生高、低音频互调失真的缺点,因而无法使得声音清晰展现。又如果要置入高、低音喇叭以各别播放高、低音频信号,将使现有耳机体积变大,又不适合目前现有的耳机尺寸。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音质双音频单元同向出音的发声装置,其有效解决了高、低音频互调失真的缺点,同时实现耳机体积小型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高音质双音频单元同向出音的发声装置,包括有外壳、共享轭铁、低音频单元以及高音频单元;该外壳上开设有第一出音孔;该共享轭铁设置于外壳内并将外壳内部分隔形成低音腔室和高音腔室,前述第一出音孔连通高音腔室;该低音频单元和高音频单元同轴设置并分别安装在共享轭铁的两侧,低音频单元位于低音腔室中,该高音频单元位于高音腔室中;其中,该低音腔室和高音腔室彼此密闭,共享轭铁上开设有第二出音孔,该第二出音孔连通低音腔室和高音腔室之间。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出音孔呈弧形条状。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共享轭铁包括有主体部以及于主体部底部四周缘一体向外延伸出的裙边,上述第二出音孔位于裙边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壳包括有下壳和上壳,该下壳和上壳上下拼合在一起,上述第一出音孔位于下壳上,该上壳居中的位置开设有一通孔。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壳的背部设置有PCB板和调音网,该PCB板居中位置具有避让孔,该调音网位于避让孔中,调音网封盖住上述通孔。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低音频单元包括有低音振膜、低音音网、低音华司以及低音磁铁;该低音振膜抵设于外壳内壁上;该低音音网、低音华司和低音磁铁均套设于主体部的外周缘,低音音网位于低音华司和低音磁铁的内圈,且低音音网的顶面抵于低音振膜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高音频单元包括有高音振膜、高音音网、高音华司以及高音磁铁;上述主体部的底面向上凹设有凹槽,于凹槽居中位置向下凸设有柱心,该高音振膜封盖住凹槽的开口并正对于第一出音孔;该高音音网套设于柱心的外周缘,且高音音网的底面抵于高音振膜上;该高音华司和高音磁铁套设于高音音网的外周缘,且高音华司和高音磁铁的外壁与凹槽的内壁抵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通过于共享轭铁上开设有第二出音孔,该第二出音孔连通彼此密闭的低音腔室和高音腔室,低音频单元振动产生的低音穿过第二出音孔,并与高音频单元振动产生的高音汇集在一起,最终高音和低音同时于第一出音孔出音,从而实现双单元同向出音,音质凝聚力强,不分散,达到相增幅的效果,并且实现耳机体积小型化,且不会出现高、低音频互调失真的问题。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附图标识说明:10、外壳101、第一出音孔102、低音腔室103、高音腔室11、下壳12、上壳121、通孔20、共享轭铁201、第二出音孔202、凹槽21、主体部22、裙边23、柱心30、低音频单元301、导音通道31、低音振膜32、低音音网33、低音华司34、低音磁铁40、高音频单元41、高音振膜42、高音音网43、高音华司44、高音磁铁50、PCB板501、避让孔60、调音网。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外壳10、共享轭铁20以及分别设置于共享轭铁20上的低音频单元30和高音频单元40。该外壳10上开设有第一出音孔101;外壳10包括有下壳11和上壳12,该下壳11和上壳12上下拼合在一起,上述第一出音孔101位于下壳11上,该上壳12居中的位置开设有一通孔121。上壳12的背部设置有PCB板50和调音网60,该PCB板50居中位置具有避让孔501,该调音网60位于避让孔501中,调音网60封盖住上述通孔121。该共享轭铁20设置于外壳10内并将外壳10内部分隔形成低音腔室102和高音腔室103,前述第一出音孔101连通高音腔室103。该低音频单元30和高音频单元40同轴设置并分别安装在共享轭铁20的两侧,低音频单元30位于低音腔室102中,该高音频单元40位于高音腔室103中;其中,该低音腔室102和高音腔室103彼此密闭,共享轭铁20上开设有第二出音孔201,该第二出音孔201连通低音腔室102和高音腔室103之间,低音频单元30发出的低音穿过第二出音孔201,低音和高音频单元40发出的高音于第一出音孔101汇集发出,即双单元同向出音,音质凝聚力强,不分散,达到相增幅的效果,且不会出现高、低音频互调失真的问题。该共享轭铁20包括有主体部21以及于主体部21底部四周缘一体向外延伸出的裙边2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音孔201呈弧形条状,其出音量大;所述第二出音孔201位于裙边22上,第二出音孔201的数量不以局限。该低音频单元30包括有低音振膜31、低音音网32、低音华司33以及低音磁铁34;该低音振膜31抵设于外壳10内壁上;该低音音网32、低音华司33以及低音磁铁34均套设于主体部21的外周缘,低音音网32位于低音华司33和低音磁铁34的内圈,且低音音网32的顶面抵于低音振膜31上,低音音网32内壁与主体部21外壁之间以及低音华司33内壁、低音磁铁34内壁和主体部21外壁之间形成上述导音通道301。该高音频单元40包括有高音振膜41、高音音网42、高音华司43以及高音磁铁44;上述主体部21的底面向上凹设有凹槽202,于凹槽202居中位置向下凸设有柱心23,该高音振膜41封盖住凹槽202的开口并正对于第一出音孔101;该高音音网42套设于柱心23的外周缘,且高音音网42的底面抵于高音振膜41上;该高音华司43和高音磁铁44套设于高音音网42的外周缘,且高音华司43和高音磁铁44的外壁与凹槽202的内壁抵接。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工作时,低音频单元30的低音振膜31振动产生低音,同时高音频单元40的高音振膜41振动产生高音,低音穿过第二出音孔201,并与高音汇集在一起,最终高音和低音同时于第一出音孔101出音。本技术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于共享轭铁上开设有第二出音孔,该第二出音孔连通彼此密闭的低音腔室和高音腔室,低音频单元振动产生的低音穿过第二出音孔,并与高音频单元振动产生的高音汇集在一起,最终高音和低音同时于第一出音孔出音,从而实现双单元同向出音,音质凝聚力强,不分散,达到相增幅的效果,并且实现耳机体积小型化,且不会出现高、低音频互调失真的问题。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音质双音频单元同向出音的发声装置,包括有外壳、共享轭铁、低音频单元以及高音频单元;该外壳上开设有第一出音孔;该共享轭铁设置于外壳内并将外壳内部分隔形成低音腔室和高音腔室,前述第一出音孔连通高音腔室;该低音频单元和高音频单元同轴设置并分别安装在共享轭铁的两侧,低音频单元位于低音腔室中,该高音频单元位于高音腔室中;其特征在于:该低音腔室和高音腔室彼此密闭,共享轭铁上开设有第二出音孔,该第二出音孔连通低音腔室和高音腔室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音质双音频单元同向出音的发声装置,包括有外壳、共享轭铁、低音频单元以及高音频单元;该外壳上开设有第一出音孔;该共享轭铁设置于外壳内并将外壳内部分隔形成低音腔室和高音腔室,前述第一出音孔连通高音腔室;该低音频单元和高音频单元同轴设置并分别安装在共享轭铁的两侧,低音频单元位于低音腔室中,该高音频单元位于高音腔室中;其特征在于:该低音腔室和高音腔室彼此密闭,共享轭铁上开设有第二出音孔,该第二出音孔连通低音腔室和高音腔室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音质双音频单元同向出音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音孔呈弧形条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音质双音频单元同向出音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共享轭铁包括有主体部以及于主体部底部四周缘一体向外延伸出的裙边,上述第二出音孔位于裙边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音质双音频单元同向出音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有下壳和上壳,该下壳和上壳上下拼合在一起,上述第一出音孔位于下壳上,该上壳居中的位置开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增丰薛辉徐锐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泉声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