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叶窗帘上梁托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8742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百叶窗帘上梁托架,该托架可固定于窗框上端两侧或天花板上,以固定百叶窗帘的上梁;该托架是由一呈L形的定位架,一滑动块及一弹簧配合而成,定位架之一侧形成外钩体,滑动块之一端形成卡制缘,而当定位架与滑动块组合一起时,弹簧卡制于滑动块与定位架间,当滑动块往外拉制时,弹簧呈压缩型态,此时外钩体与卡制缘间距离便缩短,而放开滑动块后,便因弹簧伸张,加长外钩体与卡制缘间的距离;这种托架装合方便,适用于不同宽度的百叶窗。(*该技术在200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提供一种百叶窗帘上梁托架,它是针对现用的托架之不足而设计的,现用托架虽可适用于不同宽度的窗帘上梁,但其调整工作较为繁难,并且适合上梁的宽度仍然是有限的,本技术提出的托架就是针对这些缺点而予以改良的。本技术提出的的托架是以定位架与滑动块、弹簧相配合的结构,使该滑动块形成可前后动作的形态,用此不仅可使窗帘上梁组合时极为方便,且无需任何调整动作,便可使各种不同宽度的窗帘上梁直接固定于托架的底端,而提供一种更为便利的托架。百叶窗帘,因其较常见布质窗帘具备可微调光线大小、透风性较佳、较易清洗等功效,使“窗帘”具更实际效用,因此近年来使用此种百叶窗帘已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而此种百叶窗帘最传统的固定方式,是借助于固定于窗框上端两侧的托架,将百叶窗帘的上梁扣定,使百叶窗帘固定于窗上;然而,此种托架因是固定尺寸形态的,并且仅能以其后端面固定于窗框上,因而导致产生以下缺点1、须一定宽度的窗帘上梁方能与该托架配合,倘若上梁的宽度较大时,便须以较大尺寸的托架方可与其配合固定,增添制造者许多麻烦。2、因该托架的固定处是在后端处,因此倘若窗框顶缘距离天花板太近时,则不能使该托架直接固定于天花板上,而增加装设者的麻烦。3、托架与窗帘上梁固定后,该托架仍会显露于外,导致破坏窗帘整体的美观感。因此,设计出一种隐藏式快速装卸的托架结构(请参看图6所示),该托架是由一固定板(10)与一钩板(20)组合而成,而固定板(10)与钩板(20)的上端处均形成一长槽(30)(40),另于钩板的内侧底端形成弧缘(50),而外侧底端则形成具有压片的弹片(60),可将固定板(10)与钩板(20)以螺栓与螺帽穿过长槽而锁定为一体,而托架则借助于固定板(10)侧边的孔槽或钩板(20)上端的孔槽,直接固定于窗框上端或天花板上,当窗帘上梁欲固定于托架上时,(请配合参看图7所示),仅须将上梁(70)以扣、压并上推,便可使上梁(70)固定于托架底端,而若欲组设较宽或较窄的上梁时,则须放松螺栓,调整固定板(10)与钩板(20)间之距离,并借助弹片(60)本身材料的弹性,使其适合较宽或较窄的上梁。这种隐藏式快速装卸的托架结构,虽然确可改善传统托架的部份缺点,但在使用时仍存在有部份不足之处,如(一)调整工作较为繁难因该托架若欲适用于较宽或较窄的上梁时,须调整固定板与钩板间的距离,而其调整方式,仍须将锁定固定板与钩板的螺栓放松,待调整至适当位置后再将螺栓及螺帽锁紧,如此一来增添装设工作的繁难,并且须事先测量上梁的宽度,方可配合调整至适当距离。(二)能适合的上梁有限因为还要借助于弹片本身的材料的弹性,方能适合较宽或较窄的上梁,然而,弹片本身的变形量有限,导致宽与窄间便有一定的限制,适用范围也受到限制。因此,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托架,能组装方便,并且无需任何调整动作,便可适用于较多种尺寸宽度的上梁,乃是一种精心设计出的百叶窗帘上梁托架,该托架的定位架外侧形成外钩体,而滑动块的一端形成卡制缘,当滑动块组设于定位架之内时,再使弹簧位于滑动块与定位架之间,两端并分别受定位架的顶块及滑动块的卡板顶制,由于上述结构,便可使受卡制缘与外钩体卡制的上梁宽度较不受限制,并且上梁的宽度有改变时,也无需调整定位架与滑动块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本技术提出的托架设置便利的目的。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结构、特征所在,特结合附以图予以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出的百叶窗帘上梁托架的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提出的百叶窗帘上梁托架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提出的百叶窗帘上梁托架剖面动作图;图4是本技术提出的百叶窗帘上梁托架另一剖面动作图;图5是本技术提出的百叶窗帘上梁托架实施例图;图6是现有托架的分解图;图7是现有托架的剖面动作图。请参看图2所示,本技术提出的托架是由固定架(1)、滑动块(2)及弹簧(3)所组成;其中固定架(1)为呈倒L形状的架体,其顶端面及垂直端面的中央处,分别设有孔槽(11)(12),若该托架欲固定于窗框上时,可用螺栓穿过垂直端面的孔槽(12)而固定,若欲固定于天花板上时,则可用螺栓穿过顶端面的孔槽(11)而固定,这样本技术提出的托架可以依照实际室内的型态而以两种不同的固定方式来固定;在固定架(1)顶端面前端处的两侧端,分别形成往下延伸的顶块(14),而于两侧的底缘处各形成一往内部延伸的挡块(15),于顶端面的前端两侧各衔接一呈倒钩型态的外钩体(13)。滑动块(2)为左右对称一体成型的结构,其两侧各具有前卡缘(22)、后卡板(23)及内侧凸缘,并围成一外侧为贯穿型态的弹簧容置空间(21),该弹簧容置空间(21)的底面形成斜面状,而于弹簧容置空间(21)的底端则又以一板体隔成一滑槽(24),该板体的后端处则形成卡制缘(25),于滑动块(2)的前端处则为拉板(26)。当组合成本技术提出的托架型态时,借助于两侧均设置的弹簧(3)结构,其组合方式,是将弹簧(3)先置于滑动块(2)的弹簧容置空间(21)内,而后将滑动块(2)与固定架(1)以滑槽(24)与挡块(15)相配合的方式,使滑动块(2)以斜向穿制的方式,自固定架(1)前端穿入,使挡块(15)位于滑槽(24)之内,之后再借助于固定架(1)两侧边所形成的方形孔槽,将已位于滑动块(2)与固定架(1)之间的弹簧(3)往后端压缩,待弹簧(3)的一端位于固定架(1)之后时,再使滑动块(2)以水平方式穿入固定架(1)内,而后再放松弹簧(3),便使弹簧(3)位于滑动块(2)的卡板(23)与固定架(1)的顶块(14)之间,而顶块(14)位于滑动块(2)卡缘(22)之后端处;借助于上述结构,便形成本技术可简易操作的托架(请配合参看图1所示),此时滑动块(2)的卡制缘(25)位于固定架(1)的内部,并与固定架(1)的外钩体(13)高度相同,而拉板(26)则位于固定架(1)的前端处。欲装设窗帘时,可先将本技术的托架以其顶端或后端的孔槽(11)(12),将托架固定于天花板上或窗框上,其固定的个数可以窗帘的总长度而定,通常于窗帘的两侧各固定一个托架,便足以将窗帘固定;请参看图3所示,而欲将上梁(4)固定于托架(1)的底端时,仅须将上梁(4)借助于其两侧的卡边(41)与托架(1)的外钩体(13)与卡制缘(25)相对应,使一侧卡边(41)先卡制于外钩体(13)处,而后对上梁(4)施以向上的力,使另侧卡边(41)推动卡制缘(25)往前端动作,并使卡制缘(25)卡制于卡边(41)处,如此便使上梁(4)轻易地装设于托架的底端(如图5所示);而若欲拆卸上梁(4)(请参看图4所示),可将托架(1)滑动块(2)的拉板(26)往外拉制,因固定架(1)本身呈固定型态,故使弹簧(3)的一端仍位于顶块(14)处,而另一端则随滑动块(2)移动,使弹簧(3)呈压缩型态,此时滑动块(2)的卡制缘(25)与固定架(1)的外钩体(13)间便因滑动块(2)往外动作,而使其距离缩减,如此便可将上梁(4)的卡边(41)与外钩体(13)及卡制缘(25)脱离,直接将上梁(4)取下,完成其拆卸工作。本技术提出的托架的固定窗帘的方式非常简单,仅需借助一卡制动作,便可将窗帘的上梁(4)固定于托架底端,而形成一极为方便的设置;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百叶窗帘上梁托架,其特征是,该托架包含:固定架,该固定架是呈倒L形的架体,其顶前端两侧各形成一往下延伸的顶块,两侧的底缘处各形成一往内部延伸的挡块,于顶端面的前端两侧各衔接一呈倒钩型态的外钩体;滑动块,该滑动块呈左右对称的型态, 两侧前端形成卡缘,其后端形成卡板,该卡缘及卡板与内侧凸缘间围成一弹簧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的底端又以一板体隔成一滑槽,而板体的后端则形成卡制缘,于滑动块的前端则为拉板;一弹簧置于滑动的弹簧容置空间内,并将滑动块与固定架以滑槽与挡块配合,将 滑动块以斜向卡入固定架内,之后并使弹簧的另一侧卡定于固定架的顶块处;借助于弹簧的作用是可使上梁的两侧卡边分别卡制于外钩体及卡制缘处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泰平
申请(专利权)人:先第企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