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计算机恒温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48328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2 18: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化计算机恒温保护装置,包括装置壳体,所述装置壳体的前侧设置有电源按钮,所述电源按钮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控制面板,所述装置壳体的内部设置有主板,所述主板的一侧设置有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的下方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下方一侧设置有散热扇,所述主板的后方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的上端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的上端设置有加热箱。所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智能化的控制该装置内部的温湿度,提高了计算机在使用时的安全性,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经济实惠,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化计算机恒温保护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计算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化计算机恒温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电子计算机,通称电脑,简称计算机,是现代的一种利用电子技术和相关原理根据一系列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电脑可以分为两部分: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第一台电脑是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ENIAC通用电子计算机。计算机所相关的技术研究叫计算机科学,以数据为核心的研究称为信息技术。人们把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计算机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如果热量过高,会损坏计算机。目前的计算机恒温保护装置的智能化水平低,安全性低,实用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自动化计算机恒温保护装置,本专利技术智能化水平高,提高了该装置使用的安全性,实用性高。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自动化计算机恒温保护装置,包括装置壳体,所述装置壳体的前侧设置有电源按钮,所述电源按钮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控制面板,所述装置壳体的内部设置有主板,所述主板的一侧设置有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的型号为i76700,所述微处理器的下方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型号为DHT11,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下方一侧设置有散热扇,所述主板的后方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的上端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的上端设置有加热箱,所述加热箱的内部设置有加热丝,所述加热箱的前方设置有整流盘,所述风机的下端设置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的下端设置有冷却箱,所述冷却箱的内部设置有制冷片;所述风机包括外壳、叶轮、臭氧发生器和控制器,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蜗壳,所述蜗壳外侧安装有防尘网罩,所述蜗壳内部安装有所述叶轮,所述蜗壳上端安装有通气管道,所述通气管道上端设置有防尘过滤网,所述蜗壳一侧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一侧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上方安装有所述臭氧发生器,所述外壳外侧设置有第二控制面板,所述臭氧发生器一侧设置有所述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面板下方设置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一侧设置有USB插口,所述蓄电池下方设置有静电消除器,所述外壳一侧设置有检修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二控制面板、所述蓄电池、所述电机、所述臭氧发生器、所述静电消除器通过电连接,所述蓄电池与所述电机、所述臭氧发生器、所述USB插口通过电连接,所述电机型号为Y200L2-2;所述控制器包括型号为HH-N10S的芯片IC,所述芯片IC的第一引脚连接电容C2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容C1的一端、三极管D3的发射极、电阻R6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和信号输入端V1;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开关S相连后再连接到芯片IC的第五引脚,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2的一端和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的第六引脚,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电容C3的一端、电阻R4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二极管D5的负极、二极管D6的负极、三极管D7的正极、电容C4的一端和信号输出端V2;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芯片IC的第四引脚,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的第三引脚,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二极管D2的正极分别连接芯片IC的第二引脚和三极管D3的基极,三极管D3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D4的发射极,三极管D4的基极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三极管D4的集电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二极管D6的正极和电阻R6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和电容C4的另一端。进一步设置:所述装置壳体的一侧设置有侧板,所述侧板上设置有透明散热板,所述装置壳体的下端设置有支脚。如此设置,所述侧板起到方便打开所述装置壳体的作用,所述透明散热板起到通风散热和观察所述装置壳体内部的作用,所述支脚起到支撑该装置的作用。进一步设置:所述装置壳体与所述侧板之间通过螺钉连接,所述侧板上镶嵌所述透明散热板,所述装置壳体与所述支脚之间通过螺钉连接。如此设置,螺钉连接方便所述支脚和所述侧板的拆装。进一步设置:所述装置壳体与所述电源按钮之间通过卡扣连接,所述装置壳体上镶嵌所述第一控制面板,所述主板与所述微处理器之间通过螺钉连接,所述主板与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之间通过螺钉连接,所述主板与所述散热扇之间通过螺钉连接。如此设置,螺钉连接方便所述温湿度传感器、所述微处理器和所述散热扇的拆装和维修。进一步设置:所述装置壳体与所述风机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一电磁阀之间通过管件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与所述加热箱之间通过管件连接,所述加热箱与所述整流盘之间通过管件连接。如此设置:螺栓连接有助于所述风机的拆装和维修。进一步设置: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二电磁阀之间通过管件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冷却箱之间通过管件连接,所述冷却箱与所述制冷片之间通过螺钉连接。如此设置,管件连接有助于两零部件之间的拆装和维修。进一步设置:所述微处理器与所述第一控制面板、所述电源按钮、所述温湿度传感器、所述加热丝、所述风机、所述制冷片、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和所述散热扇之间通过电连接。如此设置,电连接有助于电信号的传输。为了进一步提高风机的使用功能,所述蜗壳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外壳内壁上,所述防尘网罩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蜗壳一侧。为了进一步提高风机的使用功能,所述通气管道与所述蜗壳一体成型,所述通气管道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外壳顶部,所述防尘过滤网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外壳上端。为了进一步提高风机的使用功能,所述叶轮与所述蜗壳通过轴承连接,所述叶轮与所述转轴通过花键连接,所述电机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外壳内。为了进一步提高风机的使用功能,所述第二控制面板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外壳外侧,所述检修门与所述外壳通过合页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风机的使用功能,所述臭氧发生器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控制器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静电消除器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外壳底部。为了进一步提高风机的使用功能,所述蓄电池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USB插口镶嵌在所述外壳上。为了进一步提高风机的使用功能,所述防尘网罩采用不锈钢制成,所述叶轮采用碳钢制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能够智能化的控制该装置内部的温湿度,提高了计算机在使用时的安全性;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经济实惠;具有很高的实用性。2、采用电机与叶轮直接传动连接的方式,提高装置的工作效率,实用性强;设置静电消除器与臭氧发生器,不但能够通过防漏电提高装置的安全性,还能够使装置具有杀菌消毒的功能;设置了蓄电池,使装置能够在意外断电的状况下保持工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自动化计算机恒温保护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自动化计算机恒温保护装置的左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自动化计算机恒温保护装置的左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自动化计算机恒温保护装置的电路结构流程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风机的主视结构简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风机的左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风机的电路结构流程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控制器的电路原理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支脚;2、装置壳体;3、第一控制面板;4、电源按钮;5、主板;6、温湿度传感器;7、微处理器;8、整流盘;9、加热箱;10、加热丝;11、风机;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化计算机恒温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壳体(2),所述装置壳体(2)的前侧设置有电源按钮(4),所述电源按钮(4)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控制面板(3),所述装置壳体(2)的内部设置有主板(5),所述主板(5)的一侧设置有微处理器(7),所述微处理器(7)的下方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6),所述温湿度传感器(6)的下方一侧设置有散热扇(18),所述主板(5)的后方设置有风机(11),所述风机(11)的上端设置有第一电磁阀(16),所述第一电磁阀(16)的上端设置有加热箱(9),所述加热箱(9)的内部设置有加热丝(10),所述加热箱(9)的前方设置有整流盘(8),所述风机(11)的下端设置有第二电磁阀(17),所述第二电磁阀(17)的下端设置有冷却箱(12),所述冷却箱(12)的内部设置有制冷片(13);所述风机(11)包括外壳(19)、叶轮(22)、臭氧发生器(27)和控制器(29),所述外壳(19)内部设置有蜗壳(20),所述蜗壳(20)外侧安装有防尘网罩(21),所述蜗壳(20)内部安装有所述叶轮(22),所述蜗壳(20)上端安装有通气管道(23),所述通气管道(23)上端设置有防尘过滤网(24),所述蜗壳(20)一侧安装有转轴(25),所述转轴(25)一侧设置有电机(26),所述电机(26)上方安装有所述臭氧发生器(27),所述外壳(19)外侧设置有第二控制面板(28),所述臭氧发生器(27)一侧设置有所述控制器(29),所述第二控制面板(28)下方设置有蓄电池(30),所述蓄电池(30)一侧设置有USB插口(31),所述蓄电池(30)下方设置有静电消除器(32),所述外壳(19)一侧设置有检修门(33),所述控制器(29)与所述第二控制面板(28)、所述蓄电池(30)、所述电机(26)、所述臭氧发生器(27)、所述静电消除器(32)通过电连接,所述蓄电池(30)与所述电机(26)、所述臭氧发生器(27)、所述USB插口(31)通过电连接;所述控制器(29)包括芯片IC,所述芯片IC的第一引脚连接电容C2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容C1的一端、三极管D3的发射极、电阻R6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和信号输入端V1;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开关S相连后再连接到芯片IC的第五引脚,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2的一端和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的第六引脚,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电容C3的一端、电阻R4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二极管D5的负极、二极管D6的负极、三极管D7的正极、电容C4的一端和信号输出端V2;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芯片IC的第四引脚,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的第三引脚,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二极管D2的正极分别连接芯片IC的第二引脚和三极管D3的基极,三极管D3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D4的发射极,三极管D4的基极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三极管D4的集电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二极管D6的正极和电阻R6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和电容C4的另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化计算机恒温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壳体(2),所述装置壳体(2)的前侧设置有电源按钮(4),所述电源按钮(4)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控制面板(3),所述装置壳体(2)的内部设置有主板(5),所述主板(5)的一侧设置有微处理器(7),所述微处理器(7)的下方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6),所述温湿度传感器(6)的下方一侧设置有散热扇(18),所述主板(5)的后方设置有风机(11),所述风机(11)的上端设置有第一电磁阀(16),所述第一电磁阀(16)的上端设置有加热箱(9),所述加热箱(9)的内部设置有加热丝(10),所述加热箱(9)的前方设置有整流盘(8),所述风机(11)的下端设置有第二电磁阀(17),所述第二电磁阀(17)的下端设置有冷却箱(12),所述冷却箱(12)的内部设置有制冷片(13);所述风机(11)包括外壳(19)、叶轮(22)、臭氧发生器(27)和控制器(29),所述外壳(19)内部设置有蜗壳(20),所述蜗壳(20)外侧安装有防尘网罩(21),所述蜗壳(20)内部安装有所述叶轮(22),所述蜗壳(20)上端安装有通气管道(23),所述通气管道(23)上端设置有防尘过滤网(24),所述蜗壳(20)一侧安装有转轴(25),所述转轴(25)一侧设置有电机(26),所述电机(26)上方安装有所述臭氧发生器(27),所述外壳(19)外侧设置有第二控制面板(28),所述臭氧发生器(27)一侧设置有所述控制器(29),所述第二控制面板(28)下方设置有蓄电池(30),所述蓄电池(30)一侧设置有USB插口(31),所述蓄电池(30)下方设置有静电消除器(32),所述外壳(19)一侧设置有检修门(33),所述控制器(29)与所述第二控制面板(28)、所述蓄电池(30)、所述电机(26)、所述臭氧发生器(27)、所述静电消除器(32)通过电连接,所述蓄电池(30)与所述电机(26)、所述臭氧发生器(27)、所述USB插口(31)通过电连接;所述控制器(29)包括芯片IC,所述芯片IC的第一引脚连接电容C2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容C1的一端、三极管D3的发射极、电阻R6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和信号输入端V1;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开关S相连后再连接到芯片IC的第五引脚,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2的一端和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的第六引脚,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电容C3的一端、电阻R4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二极管D5的负极、二极管D6的负极、三极管D7的正极、电容C4的一端和信号输出端V2;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芯片IC的第四引脚,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的第三引脚,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二极管D2的正极分别连接芯片IC的第二引脚和三极管D3的基极,三极管D3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D4的发射极,三极管D4的基极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三极管D4的集电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二极管D6的正极和电阻R6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和电容C4的另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玲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