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炜杰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密闭空间的空气智能循环过滤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7803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2 16: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密闭空间的空气智能循环过滤窗,包括窗体、送风装置以及循环过滤装置,窗体包括上窗框、下窗框以及支撑板;送风装置包括抽风加湿机构、第一传感器组;抽风加湿机构包括加湿水箱、第一气泵、混合器、第一空气过滤器;循环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泵、若干个热交换腔体、第二过滤泵、第二传感器组;第一过滤泵、第二过滤泵分别包括第二气泵、第二空气过滤器、气体出口;热交换腔体内设置有换热管。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密闭空间的空气智能循环过滤窗,其结构合理,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节能环保、占地面积小、智能化程度高等优点,有效解决现有密闭空间窗口不具有通风控温功能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密闭空间的空气智能循环过滤窗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家居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密闭空间的空气智能循环过滤窗。
技术介绍
已知技术中,无菌室、无尘车间等有特殊要求的环境,其空间往往采用密闭设置,因此无菌室、无尘车间等场所安装的窗户通常不具有通风、控温的功能,而为了防止人员出入环境污染,工作人员还需穿戴特制的密封服饰,十分闷热,所以无菌室、无尘车间等场所通常需要安装有空气过滤装置、通风装置以及控温装置。另外在高级写字楼、综合商厦以及城市地标超高层建筑外墙,目前也多采用整体结构的玻璃幕墙进行密闭,也存在开窗困难以及换气性能差等缺点。目前常见的空气过滤装置、通风装置以及控温装置往往是分体式结构,其智能化程度低、耗电量大、占用较大空间,且长时间使用后通风管道内容易堆积污物,污物容易污染密闭环境,且清理起来十分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密闭空间的空气智能循环过滤窗,其结构合理,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节能环保、占地面积小、智能化程度高等优点,有效解决现有密闭空间窗子不具有通风控温功能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密闭空间的空气智能循环过滤窗,包括窗体、送风装置以及循环过滤装置,所述的窗体包括上窗框、下窗框以及两块支撑板;所述的上窗框、下窗框上下对称设置,而支撑板竖直对称设置于上窗框、下窗框之间,且支撑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窗框、下窗框相互固定连接;所述的上窗框上设置具有向下开口的第一腔体,下窗框上设置有向上开口的第二腔体以及设置于第二腔体下方的第三腔体;所述的支撑板是U字形结构,两块支撑板的缺口相向设置,第一腔体、第二腔体、支撑板的凹槽内轴向设置有凸块,凸块上镶嵌设置有玻璃;玻璃与凸块之间设有电热丝;所述第一腔体内的凸块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二腔体的开口被玻璃隔开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盖板、第二盖板;所述的送风装置是设置于第一腔体内,送风装置包括抽风加湿机构、第一传感器组;所述的抽风加湿机构包括加湿水箱、第一气泵、混合器、第一空气过滤器;所述的混合器是具有锥形内腔的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内腔设有螺纹;所述的加湿水箱内设有超声波换能器,第一气泵的进气口与第一空气过滤器连接,第一气泵的出气口、加湿水箱分别与第一壳体上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连接,混合器的另一端是与通孔相互连接;所述的循环过滤装置是设置于第三腔体内,循环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泵、若干个热交换腔体、第二过滤泵、第二传感器组;所述第一过滤泵、第二过滤泵分别包括第二气泵、与第二气泵出气口相连接的第二空气过滤器、与第二空气过滤器相连接的气体出口,位于第二过滤泵上的第二空气过滤器设有电磁阀;所述第二气泵的进气口与第二腔体相互连通;所述的热交换腔体内盘绕设置有换热管,换热管的两端与空压机连接,空压机表面设有电冷片;所述的热交换腔体分别与气体出口相互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的下窗框上设置有挡板,挡板的上端是与下窗框相互铰接。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盖板是网板制成。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盖板的中部设有通槽,通槽内通过铰轴铰接有若干扇叶。进一步地,所述的换热管内设置有冷媒。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空气过滤器、第二空气过滤器包括一个密封壳体,密封壳体内填充有固态或液态或固液混合的过滤介质。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传感器组、第二传感器组分别包括一氧化碳传感器、PM.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进一步地,所述的循环过滤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第一传感器组、第二传感器组、超声波换能器、第一气泵、第二气泵、电磁阀、空压机、电冷片相互电性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种用于密闭空间的空气智能循环过滤窗,包括窗体、送风装置以及循环过滤装置,送风装置以及循环过滤装置设置在窗体上,送风装置利用气泵将外部环境中的空气吸入并混合雾化的水汽吹入室内;循环过滤装置一方面将室内的空气抽取进行过滤、控温,另一方面循环过滤装置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室外;其结构合理,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节能环保、占地面积小、智能化程度高等优点,有效解决现有密闭空间窗口不具有通风控温功能的问题。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用于密闭空间的空气智能循环过滤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用于密闭空间的空气智能循环过滤窗的窗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用于密闭空间的空气智能循环过滤窗的第一盖板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用于密闭空间的空气智能循环过滤窗的送风装置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用于密闭空间的空气智能循环过滤窗的循环过滤装置内侧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用于密闭空间的空气智能循环过滤窗的循环过滤装置外侧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用于密闭空间的空气智能循环过滤窗的第二过滤泵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用于密闭空间的空气智能循环过滤窗的混合器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分述如下:1、窗体,11、上窗框,111、第一腔体,112、凸块,113、通孔,12、下窗框,121、挡板,122、第一盖板,1221、扇叶,1222、铰轴,123、第三腔体,124、第二腔体,125、第二盖板,126、第二传感器组,13、支撑板,14、玻璃,15、电热丝,2、送风装置,21、抽风加湿机构,211、加湿水箱,2111、超声波换能器,212、第一气泵,213、混合器,2131、第一壳体,2132、第二接口,2133、第一接口,214、第一空气过滤器,2144、螺纹,22、第一传感器组,3、循环过滤装置,31、第一过滤泵,32、热交换腔体,321、换热管,322、空压机,323、电冷片,33、第二过滤泵,331、第二气泵,332、第二空气过滤器,333、电磁阀,334、气体出口,34、控制器。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密闭空间的空气智能循环过滤窗,包括窗体1、送风装置2以及循环过滤装置3。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窗体1是合金或者塑料或者合金与塑料组合制成。如图2所示,所述的窗体1包括上窗框11、下窗框12以及两块支撑板13;所述的上窗框11、下窗框12上下对称设置,而支撑板13竖直对称设置于上窗框11、下窗框12之间,且支撑板1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窗框11、下窗框12的两端相互固定连接;所述的上窗框11上设置具有向下开口的第一腔体111,下窗框12上设置有向上开口的第二腔体124以及设置于第二腔体124下方的第三腔体123;所述的支撑板13是U字形结构,两块支撑板13的缺口相向设置,第一腔体111、第二腔体124、支撑板13的凹槽内轴向设置有凸块112,凸块112将第一腔体111、第二腔体124分隔成两部分,凸块112上设置有玻璃夹持槽。如图4所示,玻璃夹持槽上镶嵌设置有玻璃14;玻璃14与凸块112之间设有电热丝15,电热丝15用于给玻璃14加热,防止室内外存在温差时玻璃14上起雾;所述第一腔体111内的凸块112上设有通孔113。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二腔体124的开口被玻璃14隔开的两侧,靠近室外一侧设置有第一盖板122,靠近室内一侧设置有第二盖板125;如图4所示,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密闭空间的空气智能循环过滤窗,其特征是:包括窗体(1)、送风装置(2)以及循环过滤装置(3),所述的窗体(1)包括上窗框(11)、下窗框(12)以及两块支撑板(13);所述的上窗框(11)、下窗框(12)上下对称设置,而支撑板(13)竖直对称设置于上窗框(11)、下窗框(12)之间,且支撑板(1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窗框(11)、下窗框(12)相互固定连接;所述的上窗框(11)上设置具有向下开口的第一腔体(111),下窗框(12)上设置有向上开口的第二腔体(124)以及设置于第二腔体(124)下方的第三腔体(123);所述的支撑板(13)是U字形结构,两块支撑板(13)的缺口相向设置,第一腔体(111)、第二腔体(124)、支撑板(13)的凹槽内轴向设置有凸块(112),凸块(112)上镶嵌设置有玻璃(14);玻璃(14)与凸块(112)之间设有电热丝(15);所述第一腔体(111)内的凸块(112)上设有通孔(113);所述第二腔体(124)的开口被玻璃(14)隔开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盖板(122)、第二盖板(125);所述的送风装置(2)是设置于第一腔体(111)内,送风装置(2)包括抽风加湿机构(21)、第一传感器组(22);所述的抽风加湿机构(21)包括加湿水箱(211)、第一气泵(212)、混合器(213)、第一空气过滤器(214);所述的混合器(213)是具有锥形内腔的第一壳体(2131),第一壳体(2131)内腔设有螺纹(2144);所述的加湿水箱(211)内设有超声波换能器(2111),第一气泵(212)的进气口与第一空气过滤器(214)连接,第一气泵(212)的出气口、加湿水箱(211)分别与第一壳体(2131)上的第一接口(2133)、第二接口(2132)连接,混合器(213)的另一端是与通孔(113)相互连接;所述的循环过滤装置(3)是设置于第三腔体(123)内,循环过滤装置(3)包括第一过滤泵(31)、若干个热交换腔体(32)、第二过滤泵(33)、第二传感器组(126);所述第一过滤泵(31)、第二过滤泵(33)分别包括第二气泵(331)、与第二气泵(331)出气口相连接的第二空气过滤器(332)、与第二空气过滤器(332)相连接的气体出口(334),位于第二过滤泵(33)上的第二空气过滤器(332)设有电磁阀(333);所述第二气泵(331)的进气口与第二腔体(124)相互连通;所述的热交换腔体(32)内盘绕设置有换热管(321),换热管(321)的两端与空压机(322)连接,空压机(322)表面设有电冷片(323);所述的热交换腔体(32)分别与气体出口(334)相互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密闭空间的空气智能循环过滤窗,其特征是:包括窗体(1)、送风装置(2)以及循环过滤装置(3),所述的窗体(1)包括上窗框(11)、下窗框(12)以及两块支撑板(13);所述的上窗框(11)、下窗框(12)上下对称设置,而支撑板(13)竖直对称设置于上窗框(11)、下窗框(12)之间,且支撑板(1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窗框(11)、下窗框(12)相互固定连接;所述的上窗框(11)上设置具有向下开口的第一腔体(111),下窗框(12)上设置有向上开口的第二腔体(124)以及设置于第二腔体(124)下方的第三腔体(123);所述的支撑板(13)是U字形结构,两块支撑板(13)的缺口相向设置,第一腔体(111)、第二腔体(124)、支撑板(13)的凹槽内轴向设置有凸块(112),凸块(112)上镶嵌设置有玻璃(14);玻璃(14)与凸块(112)之间设有电热丝(15);所述第一腔体(111)内的凸块(112)上设有通孔(113);所述第二腔体(124)的开口被玻璃(14)隔开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盖板(122)、第二盖板(125);所述的送风装置(2)是设置于第一腔体(111)内,送风装置(2)包括抽风加湿机构(21)、第一传感器组(22);所述的抽风加湿机构(21)包括加湿水箱(211)、第一气泵(212)、混合器(213)、第一空气过滤器(214);所述的混合器(213)是具有锥形内腔的第一壳体(2131),第一壳体(2131)内腔设有螺纹(2144);所述的加湿水箱(211)内设有超声波换能器(2111),第一气泵(212)的进气口与第一空气过滤器(214)连接,第一气泵(212)的出气口、加湿水箱(211)分别与第一壳体(2131)上的第一接口(2133)、第二接口(2132)连接,混合器(213)的另一端是与通孔(113)相互连接;所述的循环过滤装置(3)是设置于第三腔体(123)内,循环过滤装置(3)包括第一过滤泵(31)、若干个热交换腔体(32)、第二过滤泵(33)、第二传感器组(126);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炜杰
申请(专利权)人:蔡炜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