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富来专利>正文

横拉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7762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横拉窗的结构改良,主要在外框体的上、下横框的二内窗滑轨之间另设有一相对应的靠持板,并在靠持板外侧设有一止漏垫,内侧中段设有一朝内斜置的顶块;另外,在内窗的立框边槽设有一匚形连接块,该连接块的二嵌片恰可插设在横框内壁面。二内窗关闭时,该邻靠室内的内窗内侧立框上、下端将会直接被斜置顶块靠持,而使整个内窗往室内面稳固紧贴;而另一只邻靠室外的内窗可连带的被往内紧贴。(*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提供一种横拉窗的结构改良,尤其涉及一种结构极为简洁,安装、使用极为简易、方便,可使一般横拉式窗户的关闭更具安定与气密效果,并可使横拉式窗户的内窗框的组装更具强固性、方便性,而极符实际适用性、理想性与进步性,且前所未有的横拉窗的结构。一般横拉窗使用最常发生的问题在于左、右二内窗互行关闭时,其与外框体之间经常无法达到实质的气密性,而有易渗水、进风,甚至内窗因风吹而产生振动不安定的缺点。当然,目前市面上也有少部分针对上述缺陷而设计的横拉窗,该结构主要是在外框与内窗框之间增设止漏垫(如橡皮垫)为主,以便在止漏垫的弹性作动下,该内窗框与外框体相互间可紧密贴附及具有气密效果。不可否认的,这种结构方式确实可稍改善上述缺陷;但,众所周知,由于为使该左、右二内窗得以在外框体内顺畅的实施启、闭滑移动作,该设于外框体或内窗框的止漏垫不得过厚(若止漏垫过厚时,必然会随时以较大摩擦力摩擦到对应的窗框,而使移动性有较不顺畅的情形发生),而只能以微接触状触及着对应的窗框,如此,当风、雨较大时,该呈微接触状的止漏垫,便明显有无法达到预期气密、止漏及防止内窗发生振动等效果的缺点。另外,按一般横拉窗的内窗框组装的方式,图10所示,该主要将二横框23及二立框21的端部内侧分别裁切成45度角,横框23与立框21可相互衔接成直角状,而在相互衔接的位置,内置有一直角状的塑胶连接块30连接,靠螺钉A分别由横框23、立框21的外侧往内锁设后,则该整个内窗框便得以固接成型。不可否认,这种利用直角塑胶连接块30连接固设窗框的方式,对于轻质的铝窗而言,确实具有应时使用的价值与效能;但目前组成铝窗的元件渐趋复杂且变化多(如窗框内的组成配件,已由已知单片的玻璃逐一改成具有双片玻璃及结合有防盗用铝挤型栅栏),而使整个重量连带增加的情形下,这种以塑胶块30连接所组成的铝挤型内窗框,便明显有不够结实、强固的缺点,尤其,在历经一段时间不断启、闭操作下,该塑胶连接块30更会因重力关系,而使螺钉A锁设的螺孔变大,进而造成窗框呈非直角的下坠倾斜状,甚至有发生松散的危险性;另外,该横框23、立框21端部45度角的裁切运作,也需借助模具、治具的配合方可,否则衔接处便会产生不均匀隙缝的不美观现象(事实上,这种隙缝的产生极为普遍),而此,在制作、加工上有稍嫌麻烦与较为费事之缺点。因此,为使上述的缺点得以确实且有效的改善,并使一般横拉窗的使用更具实际适用性、理想性与进步性,本设计人以实际从事各种铝质门、窗、玻璃屋等产品制造、开发多年的经验,特潜心精研并配合学理的运用,而将已知装置加以设计改良,终于提出本技术。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横拉窗的结构,其中,该外框体的上、下横框的二内窗滑轨之间,分设有一相对应的靠持板,并在上、下靠持板的外侧设有一止漏垫,而内侧中段设有一朝内斜置的顶块,则当二内窗实施关闭动作时,该邻靠室内的内窗内侧立框上、下端,将可直接被设于外框体的斜置顶块靠持,而使整个内窗往室内面稳固紧贴;另外,借助于扣体可对二内窗进行紧扣,则另一只邻靠室外的内窗又可连带的被往内紧贴,并在止漏垫的配合下,确实达到气密、防漏及无振动的实质效果。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横拉窗的结构,其中,该ㄈ形连接块的二嵌片,以较大接触面积的矗立状分别插设于内窗横框的内壁面,则螺钉将横框实施锁固动作后,该内窗框承受主要负荷的正、背面,将具有更佳的强固性与结实性。本技术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横拉窗的结构,其中,该ㄈ形连接块安置定位后,其靠近外端预置缺口位置的座部,恰可提供内窗横框的端部挡止,则螺钉实施锁固动作时,该内窗立框边槽的二嵌片,将完全不会出现被横框挤压呈外凸隆起的不美观现象。本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极为简洁,安装、使用极为简易、方便,可使一般横拉式窗户的关闭更具气密与安定效果,而极符实际适用性、理想性与进步性,且前所未有的横拉窗的结构。为了进一步阐述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下面配合附图详细说明于后图1为本技术的正面示意图;图2为图1A-A剖面的示意图;图3为图1B-B剖面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外框体的上横框断面图;图5为本技术外框体的下横框断面图;图6为本技术邻靠室内的内窗的内侧立框断面图;图7为本技术顶块与靠持板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ㄈ形连接块与内窗横框、立框相互位置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内窗框相互组装的上视示意图;图10为已知铝挤型内窗框组装运作的示意图。A螺钉 C螺钉 T顶块 K扣体 P.P’.P”止漏垫0.0’止漏垫 H挡体 G螺钉1外框体 11.12上、下横框 111.112内窗滑轨121.122内窗滑轨 113.123靠持板 1131.1132定位槽沟1231.1232定位槽沟 114.124上、下横框内壁面13(14)左(右)立框 131(141)导引板2.2’内窗21(21’)内窗内侧立框210触板211(211’)立框边槽213(213’)嵌片22(22’)内窗外侧立框 220(220’)靠板 221(221’)立框边槽2211(2211’)锁槽 223(223’)嵌片23内窗横框 231横框导孔 232侧壁 233外侧横板234边槽 30连接块 301嵌片 302座部 304缺口首先,请参阅各图所示,本技术为一种横拉窗的结构,主要在外框体1的上、下横框11、12(请详见图1~5所示)的二内窗滑轨111、112及121、122相互间,分别预设有一呈上、下对应的靠持板113、123,该二靠持板113、123在二侧分别设有一定位槽沟1131、1132及1231、1232,并在外侧定位槽沟1131、1231处各设有一止漏垫P,并在内侧定位槽沟1132、1232的中段位置各设有一由外往内斜置的顶块T(请详见图7);另外,该邻靠室内的内窗2的内侧立框21(请详见图3、6),在另一只邻靠室外的内窗2’的对应面,另设有一由外往内并与顶块T呈相对方向斜置的触板210,该外框体1的左右立框13、14在与内窗2、2’的外侧立框22、22’相对应处,分别的设有一内倾的导引板131、141,当内窗2、2’实施关闭动作时,该触板210可与顶块T相配合,而该导引板131、141又可与对应的内窗靠板220、220’相配合,并在逐一靠持中自动使二内窗2、2’做内倾的动作,尤其,该邻靠室内的内窗2更可直接紧贴于外框体1的内壁面。该顶块T实施装设动作时,如图7所示,主要将其锁体t销设在外框体1的上、下横框靠持板113(123)的内侧定位槽沟1132(1232)中段后,在其二端的定位槽沟1132(1232)位置,只要以钳、剪或钉类的工具直接制出内凹的挡体H,即可确实、快速且简单的将其做牢固定位。请再参见图1-3,由于该外框体1的上、下横框11、12的二内窗滑轨111、112及121、122之间,分别设有一相对应的靠持板113、123,且该上、下靠持板113、123的内侧中段,分别设有一由室外方向往室内方向渐凸的斜置顶块T,及该邻靠室内的内窗2的内侧立框21,又预设有一由室外方向往室内方向渐缩,而恰与顶块T呈相对方向对应配合的斜置触板210,以及该外框体1的左、右二立框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横拉窗,它在外框体的上、下横框的二内窗滑轨之间分别设有一相对应的靠持板,在靠持板的外侧面设有一止漏垫,并在内窗二立框与二横框的衔接位置分别设有一连接块;其特征在于:该外框体的上、下二靠持板的内侧面中段位置设有一顶块,该顶块可设为由室外方向往室内方向渐凸外露的斜置状;而该邻靠室内的内侧立框,在另一只邻靠室外的内窗对应面设有一触板,该触板可设为由室外往室内方向渐缩,并与顶块呈相对的斜置状设置配合;另外,该外框体的二侧立框且在对应于内窗下分别设有一内倾的导引板,而该导引板恰可与内窗的外侧立框的靠板配合,当二内窗实施关闭动作时,可分别的被顶压靠持而自动往室内方向倾靠,而该邻靠室内的内窗更可直接紧贴于外框体,透过扣体的紧扣,该另一只内窗也可连带往内紧贴;该设于内窗的连接块锁固在立框边槽的上、下端,呈一匚形状设置,二侧的嵌片以矗立状设置,并插在横框前、后二侧壁的内壁面,一侧端以相同于立框边槽深度的厚度设有一座部,而在二嵌片的一端,分别开有一缺口,并使座部的一小段外露,当二嵌片完全插在横框导孔时,该横框端部的外侧横板,恰可挡止在该外露的座部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富来
申请(专利权)人:陈富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