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开村专利>正文

旋转式柱形附接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7696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2 16: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旋转式柱形附接套,其结构包括:智能活动控制调节装置、活动架、滑动架、装置壳体、螺纹架、通孔、橡胶垫、滑动槽,智能活动控制调节装置位于装置壳体的后侧表面两者通过焊接的方式组成一体化结构,活动架位于智能活动控制调节装置的上表面两者采用间隙配合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滑动槽嵌入装置壳体的内侧表面并且与装置壳体组成一体化结构,滑动架嵌入滑动槽的内侧表面并且与滑动槽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接套在进行工作的时候能够使得装置能够有效的调节内部的间隔距离使得装配简单,同时可以使得装置能够在进行运作的时候能够更加的稳定,从而达到使得装置更加的智能化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式柱形附接套
本专利技术涉及接套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旋转式柱形附接套。
技术介绍
套管,通常用在建筑地下室,是用来保护管道或者方便管道安装的铁圈。套管的分类有刚性套管、柔性防水套管、钢管套管及铁皮套管等。在许多情况中,由多个部段构成的圆柱形套可能需要被安装在辊上。例如在包括刀模辊和砧辊的模切机的环境中,可以通过用于将套部段紧固至刀模辊的锁定机构例如磁性条带或锁定销将套安装在该刀模辊上。但现有技术的接套在进行工作的时候无法使得装置能够有效的调节内部的间隔距离使得装配简单,同时无法使得装置能够在进行运作的时候能够更加的稳定,从而无法使得装置更加的智能化。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旋转式柱形附接套,其结构包括:智能活动控制调节装置、活动架、滑动架、装置壳体、螺纹架、通孔、橡胶垫、滑动槽,所述智能活动控制调节装置位于装置壳体的后侧表面两者通过焊接的方式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活动架位于智能活动控制调节装置的上表面两者采用间隙配合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滑动槽嵌入装置壳体的内侧表面并且与装置壳体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滑动架嵌入滑动槽的内侧表面并且与滑动槽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橡胶块设于装置壳体的内侧表面同时与装置壳体机械连接在一起,所述螺纹架嵌入橡胶块的内侧表面并且与橡胶块螺纹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通孔设于装置壳体的内部并且与装置壳体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智能活动控制调节装置设有电磁顶动装置、活动调节装置、动力输出装置、动力调节装置、活动压动装置、螺纹顶动装置、限位受力装置;所述活动调节装置位于设备的内侧表面同时与设备通过契合的方式接合连接在一起,所述电磁顶动装置位于活动调节装置的前表面同时与活动调节装置通过焊接的方式接合在一起,所述活动压动装置设于活动调节装置的前端面并且与活动调节装置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动力调节装置设于活动压动装置的后侧面两者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动力输出装置位于动力调节装置的后侧面两者相互垂直通过横向轴接合在一起,所述螺纹顶动装置设于动力调节装置的上端面两者啮合连接在一起,所述限位受力装置与螺纹顶动装置配合连接在一起。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电磁顶动装置设有电磁铁、弹簧压杆、平衡架、安装杆、顶动杆、弹簧架、连接电线,所述连接电线位于电磁铁的上下两端同时与电磁铁电连接,所述弹簧架垂直与电磁铁的前端面两者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顶动杆为弹簧架的轴线延伸并且与其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平衡架设于顶动杆的前端面两者活动连接,所述安装杆垂直于平衡架的下侧端面同时与平衡架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弹簧压杆与顶动杆上下平行同时与平衡架的上端面焊接在一起,所述连接电线与左端的活动调节装置电连接。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活动调节装置设有接电端子、配合架、安装座、拨动杆、活动架、滑槽杆、弹簧、转动座,所述配合架位于接电端子的左侧两者相互平行同时活动连接在一起,所述拨动杆固定安装在安装座前端表面的中央两者机械连接在一起,所述活动架设于拨动杆的下端面同时与安装座活动连接在一起,所述滑槽杆位于拨动杆的下侧端面同时与拨动杆铰链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转动座设于滑槽杆的下侧表面并且与滑槽杆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弹簧包裹着滑槽杆的外侧表面,所述接电端子与连接电线电连接。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力输出装置设有旋转轴、隔板、皮带轮、皮带、主动杆、键槽杆、电磁架,所述电磁架位于隔板的后侧表面两者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主动杆贯通隔板的后侧表面与旋转轴接合成一体化结构,所述键槽杆包裹契合安装在主动杆的外侧表面两者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皮带轮位于主动杆的前表面并且与主动杆焊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皮带包裹着皮带轮横截面的外侧两者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皮带与上方的动力调节装置机械连接。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力调节装置设有固定柱、轴承架、旋转杆、曲柄架、拨动架、配合柱、输出轮,所述轴承架包裹着旋转杆的外侧表面同时与旋转杆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固定柱垂直于轴承架的下侧面两者固定连接,所述曲柄架垂直于旋转杆的前端表面两者焊接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拨动架位于曲柄架的前表面两者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配合柱垂直于拨动架的前端表面两者活动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输出轮垂直于配合柱的后侧表面同时与配合柱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旋转杆与后侧的皮带活动连接在一起。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活动压动装置设有受力垫、调节杆、支架杆、压合杆、固定杆、压力块、接合板、顶动杆,所述受力垫位于调节杆的前表面两者通过焊接的方式接合成一体化结构,所述压合杆位于调节杆的上端面两者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顶动杆与压合杆前后平行安装在支架杆的左右两端面同时与支架杆铰链连接在一起,所述压力块位于顶动杆的上端面同时通过接合板接合成一体化结构,所述固定杆设于压力块的下侧表面两者固定连接成一体化。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螺纹顶动装置设有锥齿轮、压动架、螺纹套、输出轴、辅助轮、辅助轴、螺纹杆,所述输出轴垂直于锥齿轮的上侧表面两者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螺纹杆垂直于输出轴的上侧表面两者螺纹连接在一起,所述辅助轮位于螺纹杆的外侧表面并且与螺纹杆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辅助轴设于辅助轮的下侧表面同时与辅助轮啮合连接在一起,所述螺纹套包裹着辅助杆的外侧表面两者配合连接,所述压动架垂直于螺纹套的下侧表面同时两者固定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螺纹套与限位受力装置配合连接在一起。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限位受力装置设有旋转柱、受力杆、横向弹簧、固定块、弹簧柱、转动座,所述受力杆位于转动座的内侧表面同时与转动座间隙配合连接,所述弹簧柱设于受力杆的下侧表面两者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横向弹簧设于受力杆的上侧表面同时与其铰链接合在一起,所述固定块通过铰链连接的方式安装在受力杆的前端面两者活动连接,所述固定块与前方的螺纹套固定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旋转式柱形附接套,在使用设备的时候事先使得设备内部的装置与外界的电源接通后,然后内部的电磁架通电后使得内部的磁场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内部的旋转轴旋转,同时通过旋转的旋转轴将前方的主动杆带动起来,并且通过主动杆来进行将前方的皮带轮带动起来为设备内部的运作提供动力,并且在安装的时候,在需要调节的时候先通过皮带轮的旋转带动通过皮带将上方的旋转杆旋转,同时在曲柄架旋转的作用下能够卡动拨动架,并且通过拨动架来卡动输出轮后侧的配合柱,从而能够来使得内部的动力进行调节和转变,并且输出轮旋转后能够使得上方的前方的锥齿轮通过齿根之间的啮合卡动下旋转,同时旋转的锥齿轮上表面的输出轴旋转,继而使得上方的螺纹杆旋转带动辅助轮旋转,并且旋转的辅助轮能够卡动辅助轴,并且使得包裹着辅助轴外侧表面的螺纹套在辅助轴上进行前后的位移,来调节内部的通孔面积,在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后,紧接着切断电磁架的电源后,然后通过拨动杆来拨动下方的活动架来卡动下方的滑槽杆,并且在滑槽杆在转动座上拨动后,使得前方的配合架与接电端子接合后,同时使得连接电线接通电源,内部的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的排斥力使得前方的顶动杆向前顶动前方的平衡架,同时平衡架可以压动下方的弹簧压杆,并且通过弹簧压杆压动受力垫使得调节杆形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旋转式柱形附接套,其结构包括:智能活动控制调节装置(1)、活动架(2)、滑动架(3)、装置壳体(4)、螺纹架(5)、通孔(6)、橡胶垫(7)、滑动槽(8),所述智能活动控制调节装置(1)位于装置壳体(4)的后侧表面两者通过焊接的方式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活动架(2)位于智能活动控制调节装置(1)的上表面两者采用间隙配合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滑动槽(8)嵌入装置壳体(4)的内侧表面并且与装置壳体(4)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滑动架(3)嵌入滑动槽(8)的内侧表面并且与滑动槽(8)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橡胶块(7)设于装置壳体(4)的内侧表面同时与装置壳体(4)机械连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架(5)嵌入橡胶块(7)的内侧表面并且与橡胶块(7)螺纹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通孔(6)设于装置壳体(4)的内部并且与装置壳体(4)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智能活动控制调节装置(1)设有电磁顶动装置(11)、活动调节装置(12)、动力输出装置(13)、动力调节装置(14)、活动压动装置(15)、螺纹顶动装置(16)、限位受力装置(17);所述活动调节装置(12)位于设备的内侧表面同时与设备通过契合的方式接合连接在一起,所述电磁顶动装置(11)位于活动调节装置(12)的前表面同时与活动调节装置(12)通过焊接的方式接合在一起,所述活动压动装置(15)设于活动调节装置(12)的前端面并且与活动调节装置(12)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动力调节装置(14)设于活动压动装置(15)的后侧面两者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动力输出装置(13)位于动力调节装置(14)的后侧面两者相互垂直通过横向轴接合在一起,所述螺纹顶动装置(16)设于动力调节装置(14)的上端面两者啮合连接在一起,所述限位受力装置(14)与螺纹顶动装置(16)配合连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1.旋转式柱形附接套,其结构包括:智能活动控制调节装置(1)、活动架(2)、滑动架(3)、装置壳体(4)、螺纹架(5)、通孔(6)、橡胶垫(7)、滑动槽(8),所述智能活动控制调节装置(1)位于装置壳体(4)的后侧表面两者通过焊接的方式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活动架(2)位于智能活动控制调节装置(1)的上表面两者采用间隙配合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滑动槽(8)嵌入装置壳体(4)的内侧表面并且与装置壳体(4)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滑动架(3)嵌入滑动槽(8)的内侧表面并且与滑动槽(8)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橡胶块(7)设于装置壳体(4)的内侧表面同时与装置壳体(4)机械连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架(5)嵌入橡胶块(7)的内侧表面并且与橡胶块(7)螺纹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通孔(6)设于装置壳体(4)的内部并且与装置壳体(4)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智能活动控制调节装置(1)设有电磁顶动装置(11)、活动调节装置(12)、动力输出装置(13)、动力调节装置(14)、活动压动装置(15)、螺纹顶动装置(16)、限位受力装置(17);所述活动调节装置(12)位于设备的内侧表面同时与设备通过契合的方式接合连接在一起,所述电磁顶动装置(11)位于活动调节装置(12)的前表面同时与活动调节装置(12)通过焊接的方式接合在一起,所述活动压动装置(15)设于活动调节装置(12)的前端面并且与活动调节装置(12)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动力调节装置(14)设于活动压动装置(15)的后侧面两者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动力输出装置(13)位于动力调节装置(14)的后侧面两者相互垂直通过横向轴接合在一起,所述螺纹顶动装置(16)设于动力调节装置(14)的上端面两者啮合连接在一起,所述限位受力装置(14)与螺纹顶动装置(16)配合连接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柱形附接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顶动装置(11)设有电磁铁(111)、弹簧压杆(112)、平衡架(113)、安装杆(114)、顶动杆(115)、弹簧架(116)、连接电线(117),所述连接电线(117)位于电磁铁(111)的上下两端同时与电磁铁(111)电连接,所述弹簧架(116)垂直与电磁铁(111)的前端面两者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顶动杆(115)为弹簧架(116)的轴线延伸并且与其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平衡架(116)设于顶动杆(115)的前端面两者活动连接,所述安装杆(114)垂直于平衡架(113)的下侧端面同时与平衡架(113)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弹簧压杆(112)与顶动杆(115)上下平行同时与平衡架(113)的上端面焊接在一起,所述连接电线(117)与左端的活动调节装置(12)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式柱形附接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调节装置(12)设有接电端子(121)、配合架(122)、安装座(123)、拨动杆(124)、活动架(125)、滑槽杆(126)、弹簧(127)、转动座(128),所述配合架(122)位于接电端子(121)的左侧两者相互平行同时活动连接在一起,所述拨动杆(124)固定安装在安装座(123)前端表面的中央两者机械连接在一起,所述活动架(125)设于拨动杆(124)的下端面同时与安装座(123)活动连接在一起,所述滑槽杆(126)位于拨动杆(124)的下侧端面同时与拨动杆(124)铰链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转动座(128)设于滑槽杆(126)的下侧表面并且与滑槽杆(126)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弹簧(127)包裹着滑槽杆(126)的外侧表面,所述接电端子(121)与连接电线(117)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柱形附接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出装置(13)设有旋转轴(131)、隔板(132)、皮带轮(133)、皮带(134)、主动杆(13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开村
申请(专利权)人:杨开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