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U板上料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466099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2 1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PU板上料系统,其包括底座、针刺气缸和提升机构,提升机构包括伺服电机和升降丝杠及升降导柱,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升降丝杠连接,底座上设置有铺料台,底座沿其X轴方向设置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滑动连接有相向滑动的一对第一限位杆,底座沿其Y轴方向设置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滑动连接有相向滑动的一对第二限位杆,第一限位杆上设置有驱动其沿第一滑槽滑动的第一气缸,第二限位杆上设置有驱动其沿第二滑槽滑动的第二气缸。根据PU板尺寸分别对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进行调整,对PU板进行夹紧定位,从而使得PU板与针刺气缸对齐,不需要人工进行调整,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节省人力、提升效率的效果。

A PU Sheet Material System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PU sheet charging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 base, a needle-punched cylinder and a lifting mechanism. The lift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 servo motor, a lifting screw and a lifting guide pillar. The output shaft of the servo motor is connected with the lifting screw. A paving platform is arranged on the base, a first sliding groove is arranged along the X-axis direction of the base, and the first sliding groove is connected with a relative first limiting rod sliding in a direction. A second slide groove is arranged along the Y-axis direction, and the second slide groove is connected with a pair of second limit rods with relative sliding. The first limit rod is equipped with a first cylinder driving it to slide along the first slide groove, and the second limit rod is equipped with a second cylinder driving it to slide along the second slide groove. According to the size of PU plate, the first and second limit rods are adjusted respectively, and the PU plate is clamped and positioned so that the PU plate is aligned with the needle punched cylinder without manual adjustment. The invention has the effect of saving manpower and improving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U板上料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PU板上料
,尤其涉及一种PU板上料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顶篷PU基材主要采用人工上料,因为PU板材材料特性较脆,这种靠人工上料及送料的方法,容易把PU板材折裂,并且在送料过程中的重复定位精度无法保证,容易跑偏。这种手工操作方式,使得产品的生产节拍时间长,生产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高;并且在搬运过程中经常会把PU板材折裂,存在很大的产品质量隐患,产品报废率高。现有的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102180363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PU板材自动上料机构,其包括底座及位于专利技术底座上的送料气缸;底座内设有提升杆,专利技术提升杆的一端伸入底座内,另一端与底座上的提升机构相连;提升杆对应于位于底座内的端部设有感应开关、抓料气缸及针刺驱动气缸,针刺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上设有对称分布的针刺。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工作时,传统方式是人工将PU板叠放在底座上,同时还需要将在底座上叠放的PU板与底座上方的针刺气缸对齐,浪费人力,生产效率低,同时定位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U板上料系统,具有减少劳动强度、定位准确、提高生产效率的优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PU板上料系统,包括底座、针刺气缸和提升机构,所述提升机构包括伺服电机和升降丝杠及升降导柱,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升降丝杠连接,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铺料台,所述底座沿其X轴方向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滑动连接有相向滑动的一对第一限位杆,所述底座沿其Y轴方向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滑动连接有相向滑动的一对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上设置有驱动其沿所述第一滑槽滑动的第一气缸,所述第二限位杆上设置有驱动其沿所述第二滑槽滑动的第二气缸。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将PU板放置在铺料台上后,根据PU板的尺寸,启动第一气缸带动两根第一限位杆沿第一滑槽进行相向滑动,从底座的X轴方向对PU板的两边进行夹紧定位,再启动第二气缸带动两根第二限位杆沿第二滑槽进行相向滑动,从底座的Y轴方向对PU板的两边进行夹紧定位,从而对PU板的四个边进行夹紧和定位,进而使得定位后的PU板与底座上方的针刺气缸对齐,通过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根据PU板尺寸分别对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进行调整,对PU板进行夹紧定位,从而使得PU板与针刺气缸对齐,不需要人工进行调整,节省人力,提升效率。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沿其长度方向均设置有刻度尺。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刻度尺,方便操作人员根据PU板的尺寸观察刻度尺,从而确定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是否分别将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推动到PU板需要的定位尺寸上。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在所述第一滑槽的一端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滑槽的长度方向连通有用于第一限位杆滑动的第三滑槽,所述第一气缸垂直连接有第三气缸。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限位杆在操作人员将PU板放置在底座上时,通过设置有第三滑槽,启动第三气缸将第一限位杆沿第三滑槽推动至其远离第一滑槽的末端,使得第一限位杆不会对PU板放置在底座上时造成阻挡,当PU板放置在底座上后,再通过第三气缸沿第三滑槽将第一限位杆推动至第一滑槽与第三滑槽的连接处,使得在对PU板定位时,第一限位杆能沿第一滑槽进行滑动。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铺料台上穿设并滑动连接有凸台,所述铺料台下方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凸台沿垂直于所述铺料台进行升降的第四气缸。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叉车将叠放好的PU板运输到底座上时,通过启动第四气缸,第四气缸对凸台进行驱动,使得与铺料台的上表面相平齐的凸台进行上升凸出于铺料台,给予叉车进行卸料的空间,当PU板卸料到凸台上时,再通过第四气缸对凸台进行驱动,使得其下降并与铺料台的上表面平齐,从而使得PU板放置在铺料台上。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内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铺料台进行升降的第五气缸,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竖杆,所述竖杆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竖杆相垂直的第六气缸,所述第六气缸的活塞杆沿其轴线方向向外延伸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远离所述第六气缸的一端连接有L形推板,所述L形推板包括与所述铺料台相垂直的竖板和与所述铺料台相平行的横板,所述竖板的最低端与所述推杆连接,所述竖板远离所述推杆的一端与所述横板垂直连接。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多块PU板通过叉车叠放在铺料台上后,第五气缸推动铺料台向上运动,使得最上方的PU板与L形推板的横板相抵接后第五气缸停止工作,当提升机构带动针刺气缸对PU板进行抓取和提升时,因为L形推板的竖板高度为一块PU板的厚度,启动第六气缸,通过推杆带动L形推板对最上端的PU板进行推动,将PU板向外推动一段距离后,第六气缸带动L形推板进行复位,当横板运动至与PU板相脱离时,提升机构带动针刺气缸对PU板进行抓取和提升,从而使得横板在对PU板进行抓取和提升的过程中不会造成阻挡,当L形推板进行复位后,第五气缸推动铺料台向上运动,从而使得PU板再次与横板相抵接,然后再进行如上的PU板抓取和提升过程,从而使得提升机构每次向下移动的行程一样,解决了之前提升一块PU板后对另一块PU板进行提升时行程会增大的问题,减少了PU板运输时间,从而提升了生产过程中的效率。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板和所述横板分别与加工件抵接的一面均覆盖设置有橡胶垫。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竖板和横板上均设置有橡胶垫,使得竖板在对PU板推动的过程中,通过橡胶垫的缓冲,减少两者的损伤,同时在第五气缸推动PU板与横板相抵接的过程中,通过橡胶垫的缓冲,也减少两者的损伤。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限位杆和所述第二限位杆沿其长度方向上与加工件抵接的一面设置有滚轮。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滚轮,使得第五气缸推动铺料台带动PU板上升的过程中,PU板与滚轮进行接触,使得PU板分别与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的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减小了PU板在上升时分别与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之间的摩擦力。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竖杆升降的第七气缸。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根据PU板在底座上所叠放的高度不同,通过启动第七气缸,通过推动竖杆进行升降,调整竖杆与底座之间的高度,使得横板可以与最上方的PU板进行抵接,从而使得竖杆可以根据PU板所叠放的厚度进行长度的调整。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滑槽相平行的第四滑槽,用于所述竖杆朝向加工件滑动,所述竖杆上设置有驱动其沿所述第四滑槽滑动的第八气缸。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第四滑槽,可以根据PU板的尺寸,启动第八气缸,通过第八气缸推动竖杆与第四滑槽的相对滑动对竖杆在底座上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竖板与最上端的PU板相抵接。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通过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根据PU板尺寸分别对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进行调整,对PU板进行夹紧定位,从而使得PU板与针刺气缸对齐,不需要人工进行调整,节省人力,提升效率;二、第六气缸通过推杆带动L形推板对最上端的PU板进行推动,将PU板向外推动一段距离后,第六气缸带动L形推板进行复位,当横板运动至与PU板相脱离时,提升机构带动针刺气缸对PU板进行抓取和提升,当L形推板进行复位后,第五气缸推动铺料台向上运动,从而使得PU板再次与横板相抵接,从而使得提升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PU板上料系统,包括底座(1)、针刺气缸(2)和提升机构(3),所述提升机构(3)包括伺服电机(31)和升降丝杠(32)及升降导柱(33),所述伺服电机(31)的输出轴与所述升降丝杠(32)连接,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铺料台(4),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沿其X轴方向设置有第一滑槽(5),所述第一滑槽(5)滑动连接有相向滑动的一对第一限位杆(6),所述底座(1)沿其Y轴方向设置有第二滑槽(7),所述第二滑槽(7)滑动连接有相向滑动的一对第二限位杆(8),所述第一限位杆(6)上设置有驱动其沿所述第一滑槽(5)滑动的第一气缸(9),所述第二限位杆(8)上设置有驱动其沿所述第二滑槽(7)滑动的第二气缸(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U板上料系统,包括底座(1)、针刺气缸(2)和提升机构(3),所述提升机构(3)包括伺服电机(31)和升降丝杠(32)及升降导柱(33),所述伺服电机(31)的输出轴与所述升降丝杠(32)连接,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铺料台(4),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沿其X轴方向设置有第一滑槽(5),所述第一滑槽(5)滑动连接有相向滑动的一对第一限位杆(6),所述底座(1)沿其Y轴方向设置有第二滑槽(7),所述第二滑槽(7)滑动连接有相向滑动的一对第二限位杆(8),所述第一限位杆(6)上设置有驱动其沿所述第一滑槽(5)滑动的第一气缸(9),所述第二限位杆(8)上设置有驱动其沿所述第二滑槽(7)滑动的第二气缸(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U板上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5)和所述第二滑槽(7)沿其长度方向均设置有刻度尺(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U板上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在所述第一滑槽(5)的一端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滑槽(7)的长度方向连通有用于第一限位杆(6)滑动的第三滑槽(12),所述第一气缸(9)垂直连接有第三气缸(1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PU板上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铺料台(4)上穿设并滑动连接有凸台(14),所述铺料台(4)下方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凸台(14)沿垂直于所述铺料台(4)进行升降的第四气缸(15)。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PU板上料系统,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威郭川杨增信杨清顺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正海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