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叶窗(百折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6442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百叶窗(百折帘),它固定上梁设有穿孔,穿孔内设有固定器,活动梁的二侧上方分别设有通孔,二侧下方分别设有贯孔,梯绳缠绕叶片及下梁的上端并穿设于活动梁的贯孔中,下拉绳由固定上梁的其中一侧的透孔穿入,经由固定器后分别由固定上梁底部二侧穿孔穿出,本装置可将门窗全部遮蔽门窗或全开完全不遮蔽门窗,也可在上段、下段或中间段的任意高度中进行遮蔽,使用的变化性大。(*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百叶窗(百折帘),尤其是一多种变化模式的百叶片(百折帘)。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传统的百叶窗(百折帘)立体外观和使用动作示意图,其主要是由一上梁11、若干叶片12、一下梁13、二个以上的梯绳14、一固定器15、一拉绳16及一转轴器17所组成;其中上梁11是供固定在门或窗的上方处,而若干的叶片12等距排列后用二梯绳14穿套在左右两段处,最后再连同固定在下梁13上,梯绳14上方再穿绕固定于上梁11的下方内侧,当若干叶片12均用梯绳14穿套后,是为相互连动的,固定器15设于上梁11的一侧下方,拉绳16是由上梁11一侧的固定器15以二条的方式穿入,再绕由上方后分别于上梁11的左右两段处向下穿出,拉绳16由上梁11的下方穿出后,又依序穿过叶片12最后固定于下梁13的左右两段处,而转轴器17穿设于上梁11的另一侧处,并与穿套于上梁11内的梯绳14连动。其使用时(由图1中所示),当拉动拉绳16时,即可使拉绳16拉动末端所固定的下梁13上升,而当上梁11上升时即会同时由下方渐次叠收叶片12,只要停止拉动时,则会固定于一高度处,由最上方的上梁11至下梁13之间产生一遮蔽,而欲改变各叶片的角度时,则转动转轴器17,使转轴器17带动与之连动的梯绳14,使各叶片12得以改变遮蔽的角度。如上所述传统的百叶窗(百折帘),具有下列的缺点其使用时仅能选择以叶片12全部将门窗盖上,或是由最上方的上梁11起(即门窗的最上方),往下盖至一高度上,而不遮蔽门窗的下方,该结构方式无法改变只遮蔽下方而上方选择不遮蔽,或只遮蔽中央而上下方选择不遮蔽,变化性少,无法满足需要门窗下方有绝对的掩蔽性及同时上方具有极佳通风性的人士使用。本技术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百叶窗(百折帘)其门窗以百叶片进行遮蔽时,可以全部遮蔽门窗或全开完全不遮蔽门窗,又或仅遮蔽门窗的任意高度中的任意一段使用的变化性大的多模式的百叶窗(百折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有一个固定上梁、二个固定器、活动梁、若干叶片、下梁、二个或以上的梯绳、一下拉绳及一上拉绳,其中固定上梁为供固定于门或窗的上方处,若干叶片为依序等距排列以梯绳缠绕设于活动梁下方,二侧设有通过孔,下梁设于最下方处,顶面二侧各设有一圆孔,梯绳缠绕连动各叶片及下梁,所述的固定上梁的前方二侧各穿设有一穿孔,穿孔内设有固定器,及底部二侧各设有一穿孔,活动梁的二侧上方分别设有一通孔,二侧下方分别设有三个贯孔,所述的活动梁设在固定上梁的下方,梯绳缠绕叶片及下梁的上端并穿设于活动梁的其中二贯孔中,下拉绳为二条或以上,由固定上梁的其中一侧的透孔穿入,经由固定器后分别由固定上梁底部二侧穿孔穿出,再经活动梁的通孔穿入由贯孔穿出,而后穿过每一叶片的通过孔,最后穿入下梁的圆孔中固定,上拉绳为二条,由固定上梁的另一侧的透孔穿入,经由固定器后分别由固定上梁底部二侧穿孔穿出,再由活动梁的上方通孔穿入,之后绑结固定于三个贯孔的其中二个贯孔上。本技术还可以这样实现主要包括一固定上梁、二固定器、一活动梁、一折帘、一下拉绳,其中固定上梁为供固定于门或窗的上方处,折帘为交互对折成似手风琴状,二侧各贯设一通过孔贯穿每一被折片,下梁的顶面二侧各设有一圆孔,所述的固定上梁的前方二侧各穿设有一透孔,所述的透孔内分别设有固定器,另外底部二侧各设有一穿孔,及底部前后方各向下延伸有一遮蔽片,活动梁的宽度略小于固定上梁的宽度,活动梁可容置入固定上梁的遮蔽片内,二侧上方分别设有一通孔,下方分别设有二贯孔,所述的活动梁设在固定上梁的下方,底部并固设折帘,下拉绳为二条或以上,由固定上梁的其中一侧的透孔穿入,经由固定器后分别由底部二侧的穿孔穿出,再由活动梁的通孔穿入由贯孔穿出,而后再依序穿过折帘的通过孔,最后穿入下梁的圆孔中固定,上拉绳为二条,由固定上梁的另一侧的透孔穿入,经由固定器后分别由底部二侧的穿孔穿出,再由活动梁的上方通孔穿入,绑结固定于二贯孔上。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实施方案,使得百叶窗可以选择全部遮蔽门窗,或全开门窗,或遮蔽门窗上方而下方敞空,或遮蔽门窗中央而上下方敞空,或遮蔽门窗下方而上方敞空,既可以满足门窗任意通风的同时,又能满足一定的遮蔽性。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传统的百叶窗立体外观及使用动作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百叶窗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变化使用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的另一实例的使用状态侧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另一实例的变化使用状态侧视图。以百叶窗为例,如图2所示的百叶窗立体图,其主要包含一个固定上梁21、二个固定器22、22′、一个活动梁23、若干叶片24、一下梁25、二个或以上的梯绳26、一下拉绳27及一上拉绳28,其中固定上梁21是供固定于门或窗的上方处,前方二侧并各穿设有一透孔211、211′,且设有一固定器22、22′,同时底部二侧也各设有一穿孔212,活动梁23的二侧上方分别设有一通孔231,二侧下方分别设有三贯孔232,该活动梁23是设于固定上梁21的下方处,若干叶片24是依序等距排列设于活动梁23的上下方处,其二侧中央并设有通过孔241,下梁25设于最末一叶片24的下方,其顶面二侧并各设有一圆孔251,梯绳26用缠绕的方式分别穿设于各叶片24及下梁25的二侧段处,上端穿设于活动梁23的其中二贯孔232中,使每一叶片24间连同下梁25均成为连动,下拉绳27为二条(或以上),其由固定上梁21的其中一侧的透孔211穿入,经由固定器22后条状的绳体分别由固定上梁21底部二侧的穿孔212穿出,再由活动梁23的上方通孔231穿入,之后由三贯孔232的中央贯孔穿出,而后再依序穿过每一叶片24的通过孔241,最后穿入下梁25的圆孔251中绑结固定,上拉绳28为二条,其由固定上梁21的另一侧的透孔211′穿入,经由固定器22′后条状的绳体分别由固定上梁21底部二侧的穿孔212穿出,再由活动梁23的上方通孔231穿入,之后绑结固定于三贯孔232的其中二贯孔上。使用时,如图3本技术的百叶窗使用状态示意图及图4本技术的百叶窗变化使用状态示意图所示,当下拉绳27、上拉绳28均拉到最底时,活动梁23、叶片24及下梁25均会被拉到最上方,即贴靠固定于固定上梁21的底部,此时的门窗即呈现出全开无遮蔽状;而当全开无遮蔽状时如再松开下拉绳27,下梁25则会下滑到所需的位置停止,当下梁25下滑时,同时会使叶片24布满于最上方的活动梁23与下梁25间,即遮蔽门窗的上方段,当下梁25下滑到底(最下方)时,则可遮蔽门窗全部;又当下梁25松放位于最下方,或近下方适当位置时,如再放松上拉绳28,即可让活动梁23被往下带移,同时叶片24亦会被逐渐叠置收合于下梁25上,而当活动梁23带移至中段处或适当高度位置固定后,即会于固定上梁21与活动梁23间产生完全无遮蔽状,而仅在中段的活动梁23与最下方的或近下方适当位置的下梁25间有遮蔽,即遮蔽门窗的下方段,或门窗的中段遮蔽但上下段敞开状;又当欲改变叶片24的角度时,仅需稍微下拉下梁25,而后再直接偏转下梁25的角度为所需的角度,此时与下梁25连结的叶片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百叶窗(百折帘),其包括:一个固定上梁(21)、二个固定器(211)、(211′)、活动梁(23)、若干叶片(24)、下梁(25)、二个或以上的梯绳(26)、一下拉绳(27)及一上拉绳(28),其中固定上梁(21)为供固定于门或窗的上方处,若干叶片(24)为依序等距排列以梯绳(26)缠绕设于活动梁(23)下方,二侧设有通过孔(241),下梁(25)设于最下方处,顶面二侧各设有一圆孔(251),梯绳(26)缠绕连动各叶片(24)及下梁(25),其特征在于:固定上梁(21)的前方二侧各穿设有一穿孔(212),穿孔(212)内设有固定器(22)、(22′),及底部二侧各设有一穿孔,活动梁(23)的二侧上方分别设有一通孔(231),二侧下方分别设有三个贯孔(232),所述的活动梁(23)设在固定上梁(21)的下方,梯绳(26)缠绕叶片(24)及下梁(25)的上端并穿设于活动梁(23)的其中二贯孔(232)中,下拉绳(27)为二条或以上,由固定上梁(21)的其中一侧的透孔穿入,经由固定器(22)、(22′)后分别由固定上梁(21)底部二侧穿孔穿出,再经活动梁(23)的通孔(231)穿入由贯孔(232)穿出,而后穿过每一叶片(24)的通过孔,最后穿入下梁(25)的圆孔中固定,上拉绳(28)为二条,由固定上梁(21)的另一侧的透孔穿入,经由固定器(22)、(22′)后分别由固定上梁(21)底部二侧穿孔穿出,再由活动梁(23)的上方通孔穿入,之后绑结固定于三个贯孔(232)的其中二个贯孔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培勋
申请(专利权)人:庆丰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