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雒燕专利>正文

一种内科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45935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2 1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科引流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通过两个固定板与承载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且两个固定板分别位于承载板下表面的左右两侧,所述承载板的上表面与第一壳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盖板,所述第一壳体的右侧面卡接有第一通管,所述第一通管的右端与真空泵的通口相连通,所述真空泵的下表面与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该内科引流装置,通过设置真空泵、单向阀、引流管、第二阀门、第三壳体、滑杆和弹簧,从而可以在第三壳体放置的过程中对第三壳体夹紧固定,避免第三壳体的倾倒,从而避免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同时可以避免影响对患者的医治。

A medical drainage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edical drainage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bottom plate.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bottom plat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bearing plate through two fixed plates, and the two fixed plates are located on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bearing plate.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bearing plat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first shell.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first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cover plate. The right side of the shell is clamped with a first through pipe, the right end of the first through pipe is connected with the through port of the vacuum pump, and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vacuum pump is fixed with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support plate. By setting vacuum pump, one-way valve, drainage pipe, second valve, third shell, sliding rod and spring, the medical drainage device can clamp and fix the third shell in the process of placing the third shell, avoid the dumping of the third shell, thus avoiding affecting the work of medical personnel, and at the same time avoiding affecting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科引流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
,具体为一种内科引流装置。
技术介绍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用于治疗创面的一项新技术,它利用生物半透膜使开放创面封闭,使用专用负压机产生一定的负压,通过引流管和敷料作用于清创后的创面。目前的研究证明,该疗法能够加速创面部位的血液循环,显著促进新生血管进入创面,刺激肉芽组织的生长,充分引流,减轻水肿,减少污染,抑制细菌生长,能够直接加快创面愈合,或为手术修复创造条件。目前的引流装置多是直接放置在移动车上,没有对储液容器进行固定,在对储液容器进行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不小心打翻,造成容器内的液体流出,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影响对患者的医治。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内科引流装置,解决了目前的引流装置多是直接放置在移动车上,没有对储液容器进行固定,在对储液容器进行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不小心打翻,造成容器内的液体流出,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影响对患者医治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科引流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通过两个固定板与承载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且两个固定板分别位于承载板下表面的左右两侧,所述承载板的上表面与第一壳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盖板,所述第一壳体的右侧面卡接有第一通管,所述第一通管的右端与真空泵的通口相连通,所述真空泵的下表面与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左侧面与第一壳体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盖板上表面从左到右依次卡接有第二通管、第三通管和第四通管,所述第二通管的顶端设置有气压表,所述第三通管的右侧面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四通管的顶端与第二壳体的下表面相连通,所述第二壳体内设置有单向阀,所述第二壳体的上表面通过第五通管与软管的一端相连通,所述软管的另一端与引流管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一壳体的左侧面与第六通管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六通管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第六通管的另一端穿过第二盖板的上表面位于第三壳体内,所述第二盖板的下表面与第三壳体的上表面搭接,所述第三壳体的左侧面与第四壳体内壁的左侧面搭接,所述第四壳体的下表面与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壳体的右侧面与防护垫的左侧面搭接,所述防护垫的右侧面与滑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滑杆的表面套接有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所述第一滑套卡接在第四壳体内壁的右侧面,所述第二滑套卡接在支撑块的左侧面,所述支撑块的下表面与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杆位于固定板下表面开设的卡槽内,所述滑杆表面位于第四壳体和支撑块之间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支撑块与固定块的相对面通过弹簧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套接在滑杆的表面。优选的,所述底板下表面的四角处均设置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壁的上表面卡接有轴承,所述轴承内套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底端与行走轮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滑杆的右端设置有第一把手,所述第一把手的形状为圆环形。优选的,所述底板上表面设置有第二把手,所述第二把手位于固定板的右侧。优选的,所述承载板的上表面设置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位于第一壳体的右侧,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与开关的输入端电连接。优选的,所述开关设置在蓄电池的右侧面,所述开关的输出端与真空泵的输入端电连接。(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内科引流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内科引流装置,通过设置真空泵、单向阀、引流管、第二阀门、第三壳体、滑杆和弹簧,控制真空泵的工作可以使第一壳体产生负压,从而可以使积液通管引流管进入到第一壳体内,拧动第二阀门可以使第一壳体内的积液流入第三壳体内,利用第一把手可以拉动滑杆移动,可以控制防护垫与第三壳体的接触和分离,从而在防护垫与第三壳体分离时可以对第三壳体进行更换,当防护垫与第三壳体接触时可以对第三壳体进行固定,从而可以在第三壳体放置的过程中对第三壳体夹紧固定,避免第三壳体的倾倒,从而避免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同时可以避免影响对患者的医治。(2)、该内科引流装置,通过气压表和第一阀门,气压表可以显示第一壳体内压力的大小,方便对真空泵的工作进行控制,拧动第一阀门可以控制第三通管,可以更好的使第一壳体内和第一壳体外的气压一致。(3)、该内科引流装置,通过设置行走轮和第二把手,行走轮在地面上滚动可以减小底板与地面的摩擦力,可以更方便的对底板进行移动,利用第二把手可以更好的对底板移动的方向进行控制,且本技术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二壳体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板、2固定板、3承载板、4第一壳体、5第一盖板、6第一通管、7真空泵、8支撑板、9第二通管、10第三通管、11第四通管、12气压表、13第一阀门、14第二壳体、15单向阀、16第五通管、17软管、18引流管、19第六通管、20第二阀门、21第二盖板、22第三壳体、23第四壳体、24防护垫、25滑杆、26第一滑套、27第二滑套、28支撑块、29卡槽、30固定块、31弹簧、32放置槽、33轴承、34转轴、35行走轮、36第一把手、37第二把手、38蓄电池、39开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内科引流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下表面的四角处均设置有放置槽32,放置槽32内壁的上表面卡接有轴承33,轴承33内套接有转轴34,通过设置轴承33和转轴34,可以使行走轮35更方便的进行转动,转轴34的底端与行走轮3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行走轮35,行走轮35在地面上滚动可以减小底板1与地面的摩擦力,可以更方便的对底板1进行移动,底板1的上表面通过两个固定板2与承载板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底板1上表面设置有第二把手37,第二把手37位于固定板2的右侧,通过设置第二把手37,利用第二把手37可以更好的对底板1移动的方向进行控制,且两个固定板2分别位于承载板3下表面的左右两侧,承载板3的上表面设置有蓄电池38,蓄电池38位于第一壳体4的右侧,通过设置蓄电池38,便于真空泵7用电进行工作,从而便于引流管18对积液进行吸取,蓄电池38的输出端与开关39的输入端电连接,开关39设置在蓄电池38的右侧面,开关39的输出端与真空泵7的输入端电连接,通过设置开关39,可以更好的控制真空泵7的工作,从而可以更好的利用引流管18对积液进行吸取,承载板3的上表面与第一壳体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壳体4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盖板5,通过设置第一盖板5,可以对第一壳体4进行封闭,方便真空泵7工作使第一壳体4内产生负压,第一壳体4的右侧面卡接有第一通管6,第一通管6的右端与真空泵7的通口相连通,真空泵7的下表面与支撑板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真空泵7,真空泵7工作时可以更好的将第一壳体4内的空气排出,从而可以更好的对积液进行吸取,支撑板8的左侧面与第一壳体4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科引流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通过两个固定板(2)与承载板(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且两个固定板(2)分别位于承载板(3)下表面的左右两侧,所述承载板(3)的上表面与第一壳体(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4)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盖板(5),所述第一壳体(4)的右侧面卡接有第一通管(6),所述第一通管(6)的右端与真空泵(7)的通口相连通,所述真空泵(7)的下表面与支撑板(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8)的左侧面与第一壳体(4)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盖板(5)上表面从左到右依次卡接有第二通管(9)、第三通管(10)和第四通管(11),所述第二通管(9)的顶端设置有气压表(12),所述第三通管(10)的右侧面设置有第一阀门(13),所述第四通管(11)的顶端与第二壳体(14)的下表面相连通,所述第二壳体(14)内设置有单向阀(15),所述第二壳体(14)的上表面通过第五通管(16)与软管(17)的一端相连通,所述软管(17)的另一端与引流管(18)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一壳体(4)的左侧面与第六通管(19)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六通管(19)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阀门(20),所述第六通管(19)的另一端穿过第二盖板(21)的上表面位于第三壳体(22)内,所述第二盖板(21)的下表面与第三壳体(22)的上表面搭接,所述第三壳体(22)的左侧面与第四壳体(23)内壁的左侧面搭接,所述第四壳体(23)的下表面与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壳体(22)的右侧面与防护垫(24)的左侧面搭接,所述防护垫(24)的右侧面与滑杆(25)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滑杆(25)的表面套接有第一滑套(26)和第二滑套(27),所述第一滑套(26)卡接在第四壳体(23)内壁的右侧面,所述第二滑套(27)卡接在支撑块(28)的左侧面,所述支撑块(28)的下表面与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杆(25)位于固定板(2)下表面开设的卡槽(29)内,所述滑杆(25)表面位于第四壳体(23)和支撑块(28)之间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固定块(30),所述支撑块(28)与固定块(30)的相对面通过弹簧(31)固定连接,所述弹簧(31)套接在滑杆(25)的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科引流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通过两个固定板(2)与承载板(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且两个固定板(2)分别位于承载板(3)下表面的左右两侧,所述承载板(3)的上表面与第一壳体(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4)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盖板(5),所述第一壳体(4)的右侧面卡接有第一通管(6),所述第一通管(6)的右端与真空泵(7)的通口相连通,所述真空泵(7)的下表面与支撑板(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8)的左侧面与第一壳体(4)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盖板(5)上表面从左到右依次卡接有第二通管(9)、第三通管(10)和第四通管(11),所述第二通管(9)的顶端设置有气压表(12),所述第三通管(10)的右侧面设置有第一阀门(13),所述第四通管(11)的顶端与第二壳体(14)的下表面相连通,所述第二壳体(14)内设置有单向阀(15),所述第二壳体(14)的上表面通过第五通管(16)与软管(17)的一端相连通,所述软管(17)的另一端与引流管(18)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一壳体(4)的左侧面与第六通管(19)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六通管(19)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阀门(20),所述第六通管(19)的另一端穿过第二盖板(21)的上表面位于第三壳体(22)内,所述第二盖板(21)的下表面与第三壳体(22)的上表面搭接,所述第三壳体(22)的左侧面与第四壳体(23)内壁的左侧面搭接,所述第四壳体(23)的下表面与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壳体(22)的右侧面与防护垫(24)的左侧面搭接,所述防护垫(24)的右侧面与滑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雒燕房崇珉
申请(专利权)人:雒燕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