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镜英专利>正文

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5636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2 09:30
一种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包含隔热单元、连接于所述隔热单元的透气模块,及设置于所述透气模块的锅本体。所述隔热单元包括具有围绕出容设空间的内壁面的环绕壳体,及围绕所述环绕壳体外的隔热网。所述透气模块设置于所述容设空间中并定位于所述内壁面,且环绕界定出与所述容设空间相连通的开口,所述透气模块具有多个呈贯穿状的透气孔。所述锅本体封挡所述开口,所述锅本体与所述环绕壳体间界定通气空间,所述透气孔与所述通气空间连通。所述锅本体的热能传导至所述通气空间时,大部分会自所述透气孔散除,且所述隔热网能再隔绝传导至所述环绕壳体的热,达成隔热防烫的效果。

High Safety Heat Insulation and Anti-scalding Cooker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high safety heat insulating and scalding pot, which comprises a heat insulating unit, a ventilating module connected to the heat insulating unit and a pot body arranged in the ventilating module. The heat insulation unit comprises a surround shell with an inner wall surrounding the outer space, and a heat insulation network surrounding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surround shell. The air permeability module is arranged in the storage space and positioned on the inner wall surface, and surrounds an opening connected with the storage space. The air permeability module has a plurality of perforated air permeability holes. The pot body blocks the opening, defines the ventilation space between the pot body and the surrounding shell, and the ventilation hole is connected with the ventilation space. When the heat energy of the pot body is transmitted to the ventilation space, most of it will be dispersed from the ventilation hole, and the heat insulation network can further isolate the heat conducting to the surrounding shell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heat insulation and scalding preven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烹煮食物的器具,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
技术介绍
参阅图1,一传统的锅具11包含一锅体12、两个分别形成于该锅体12外表面的把手13,及一用于可掀离地封闭该锅体12的锅盖14。在烹调状态时,该锅具11放置于一加热炉具15上,且内部盛装欲烹煮的食材。结束烹调时,使用者可以手分别握持所述把手13来搬移该锅具11到他处,例如餐桌或放置待用烹调物品的预备区。然而,当该锅具11为因应大分量烹调的大尺寸时,在顾虑烹煮后的该锅体12温度甚高的情况下,若握持把手13来搬移该锅具11时,可能会造成施力不易的情形,对于搬移的便利性以及避免烫伤的安全性来说,该锅具11皆不甚理想,针对于烹煮后欲立即搬移的需求而言,该锅具11的使用便利性和安全性仍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搬移并能顾及安全性的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本技术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包含隔热单元、透气模块,及设置于所述透气模块上的锅本体。所述隔热单元包括具有围绕出两端贯通的容设空间的内壁面的环绕壳体,及围绕所述环绕壳体外的隔热网。所述透气模块设置于所述容设空间中并定位于所述环绕壳体的内壁面,且环绕界定出与所述容设空间相连通的开口,所述透气模块具有多个呈贯穿状的透气孔。所述锅本体设置于所述透气模块上并封挡所述开口,所述锅本体与所述隔热单元的环绕壳体间界定出通气空间,所述透气模块的所述透气孔是与所述通气空间相连通。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较佳地,前述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其中,所述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还包含放置于所述炉具上并围绕出限制空间的底座,所述发热源是位于该限制空间中,而所述隔热单元是可分离地设置于所述底座上。较佳地,前述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其中,所述底座包括围绕出所述限制空间的内环部,及围绕所述内环部外侧,且有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内环部相间隔的外环部。较佳地,前述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其中,所述隔热单元的隔热网具有连接于所述环绕壳体的支撑部,及连接于所述支撑部且与所述环绕壳体相间隔的网状部。较佳地,前述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其中,所述透气模块包括顶抵于所述环绕壳体的内壁面且呈环状的定位板,及自所述定位板内侧向内延伸的延伸板,所述透气孔是贯穿所述定位板,而所述锅本体是定位于所述延伸板。较佳地,前述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其中,所述锅本体的径宽是由上而下渐缩,使所述锅本体得以定位于所述延伸板,且有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容设空间中。较佳地,前述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其中,所述锅本体包括径宽小于等于所述延伸板的内环缘的基部、自所述基部顶缘径向向外延伸的肩部,及自所述肩部的端缘向上延伸的宽径部,所述锅本体放置于所述延伸板上时,所述肩部接触所述延伸板。较佳地,前述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其中,所述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还包含可开启地盖设于所述锅本体的锅盖。本技术的有益的效果在于:所述锅本体的热能会先传导至所述通气空间中,并有大部分自所述透气模块的所述透气孔散除,而纵然有少部分经过所述通气空间传导至所述隔热单元的环绕壳体的热能,使用者仍能接触所述隔热网而施力移动。附图说明图1是一示意图,说明一传统的锅具以及其使用时的状态;图2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技术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的一第一实施例;图3与图4皆是立体图,说明该第一实施例配合一炉具使用的情况;图5是一示意图,说明该第一实施例的隔热功效;图6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技术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的一第二实施例;图7是一立体图,说明该第二实施例配合一炉具使用的情况;及图8是一示意图,说明该第二实施例的隔热功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2,本技术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的一第一实施例,适用于配合一具有一发热源91的炉具9(绘示于图5)而使用,并包含一放置于该炉具9上的底座5、一可分离地设置于该底座5上的隔热单元2、一连接于该隔热单元2的透气模块3、一设置于该透气模块3上的锅本体4,及一可开启地盖设于该锅本体4的锅盖6。参阅图2至图4,该底座5包括一围绕出一限制空间510的内环部51,及一围绕该内环部51外侧,且有至少一部分与该内环部51相间隔的外环部52。该隔热单元2包括一具有一围绕出一个两端贯通的容设空间210的内壁面211的环绕壳体21,及一围绕该环绕壳体21外的隔热网22。该隔热网22具有一个连接于该环绕壳体21的支撑部221,及一连接于该支撑部221且与该环绕壳体21相间隔的网状部222。该透气模块3是设置于该容设空间210中并定位于该环绕壳体21的内壁面211,且环绕界定出一与该容设空间210相连通的开口301。该透气模块3包括一顶抵于该环绕壳体21的内壁面211且呈环状的定位板31,及一自该定位板31的内侧向内延伸的延伸板32。而该透气模块3具有多个贯穿该定位板31的透气孔300。参阅图5,该锅本体4的径宽是由上而下渐缩,也就是呈现类似炒锅的半圆弧型态,使该锅本体4得以定位于该延伸板32并封挡该开口301,且位于该底座5的内环部51上。该炉具9的发热源91是位于该限制空间510中,也就是被该底座5的内环部51所环绕,借此使该发热源91的热能得以集中向上传递,并通过该内环部51与该外环部52相间隔的设计,尽可能防止热能自该外环部52逸散,以在使用时确实吸收自该限制空间510向上传递的热能而烹煮食物。该锅本体4与该隔热单元2的环绕壳体21间界定出一通气空间402,该透气模块3的所述透气孔300是与该通气空间402相连通,故自该底座5的内环部51以及该锅本体4传递至该通气空间402的热能,大部分会因热空气向上的物理原理而向上传递,并经由所述透气孔300而排出,能有效防止该隔热单元2的环绕壳体21吸收热能而升温。另外,纵然有少部分的热能从该通气空间402传导至该环绕壳体21,由于该隔热网22与该环绕壳体21彼此间隔的设计,当使用者欲在烹煮完成后立刻移动该第一实施例时,也可以接触与该环绕壳体21相间隔的隔热网22来施力,使该隔热单元2连同该锅本体4与该底座5分离,即不会直接接触到该环绕壳体21,可确保在不受到高温的情况下安全地移动该第一实施例。参阅图6与图7,为本技术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的第二实施例,该第二实施例与该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该锅本体4包括一个径宽小于等于该延伸板32的内环缘的基部41、一自该基部41顶缘径向向外延伸的肩部42,及一自该肩部42的端缘向上延伸的宽径部43,该锅本体4放置于该延伸板32上时,该肩部42接触该延伸板32。参阅图8,该第二实施例的该锅本体4,主要是配合烹煮食物的不同需求,制作为类似汤锅的型态。除此以外,由于该锅本体4同样与该隔热单元2的环绕壳体21间隔界定出该通气空间402,该环绕壳体21也与该隔热网22彼此间隔,故同样得以通过该通气空间402的设计,防止该锅本体4的热能大量传导至该环绕壳体21,该隔热网22也能供使用者直接接触而不被烫伤,发挥在烹煮后易于立刻移动的优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包含:隔热单元,包括具有围绕出两端贯通的容设空间的内壁面的环绕壳体,及围绕所述环绕壳体外的隔热网;透气模块,设置于所述容设空间中并定位于所述环绕壳体的内壁面,且环绕界定出与所述容设空间相连通的开口,所述透气模块具有多个呈贯穿状的透气孔;及锅本体,设置于所述透气模块上并封挡所述开口,所述锅本体与所述隔热单元的环绕壳体间界定出通气空间,所述透气模块的所述透气孔是与所述通气空间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8.24 TW 1062125171.一种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包含:隔热单元,包括具有围绕出两端贯通的容设空间的内壁面的环绕壳体,及围绕所述环绕壳体外的隔热网;透气模块,设置于所述容设空间中并定位于所述环绕壳体的内壁面,且环绕界定出与所述容设空间相连通的开口,所述透气模块具有多个呈贯穿状的透气孔;及锅本体,设置于所述透气模块上并封挡所述开口,所述锅本体与所述隔热单元的环绕壳体间界定出通气空间,所述透气模块的所述透气孔是与所述通气空间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适用于配合具有发热源的炉具,所述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还包含放置于所述炉具上并围绕出限制空间的底座,所述发热源是位于该限制空间中,而所述隔热单元是可分离地设置于所述底座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高安全性的隔热防烫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围绕出所述限制空间的内环部,及围绕所述内环部外侧,且有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镜英
申请(专利权)人:刘镜英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